科研产出
牙鲆和半滑舌鳎5S rDNA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鲽形目5种鱼类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将5S rDNA基因定位在牙鲆和半滑舌鳎染色体上,结果表明,5S rDNA基因在雌、雄性半滑舌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存在2个杂交信号位点;在二、三倍体牙鲆的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存在2个和3个杂交信号位点,杂交信号明显且特异。本研究首次将5S rDNA基因定位在半滑舌鳎和三倍体牙鲆的染色体上,为牙鲆及半滑舌鳎倍性鉴定、染色体鉴别提供了有效方法。此外,根据牙鲆5S rDNA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大菱鲆和半滑舌鳎5S rDNA基因编码区序列,与鲽、塞内加尔鳎、大口黑鲈、七鳃鳗的5S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后发现,5种鲽形目鱼类5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8.3%,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5种鲽形目鱼类聚为一支;各序列中GC含量均显著高于AT含量。
关键词: 牙鲆 半滑舌鳎 5S rDNA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鲽形目 系统发生


3-TPT+RTPTR混合型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机械传动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3-TPT+RTPTR混合型机器人的结构,求得该机器人执行端的位置和速度正反解,对辅助支链进行了相应的运动学分析。利用Matlab的GUI模块及绘图功能,设计了求解该机器人运动学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分析计算可以看出,机器人执行端的位置运动学只与3-TPT并联机构的主动输入有关,而执行端的转动仅与辅助支链RTPTR的输入有关。该分析结果对该机器人进行控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海水盐度对紫血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台湾海峡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海水盐度(16、20、24、28、32、36、40、44)对紫血蛤(Sanguin-olaria violace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紫血蛤按壳长分为大(50 mm以上)、中(40~50 mm)、小(小于40 mm)三种规格.结果显示,在盐度16~36范围内紫血蛤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升高显著增加(p<0.01),在盐度为36取得最大值,三种规格紫血蛤的耗氧率最大值分别为1.11、1.25和1.57 mg/(g.h),排氨率最大值分别为62.34、83.89和104.68μg/(g.h);其后随盐度上升,耗氧率和排氨率显著降低,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紫血蛤可通过调整生理代谢水平适应低盐或高盐环境.养殖驯化7 d后的累计死亡率以盐度44组为最高(55%),表明44可能是紫血蛤的耐盐上限.在盐度16~36范围内,紫血蛤单位体重耗氧率、排氨率和组织干重之间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扇贝尺寸及位置自动识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识别扇贝的大小和位置是实现扇贝自动化分级操作的首要条件。本研究中,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扇贝进行定位和识别,首先将采集到的扇贝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并通过阈值分割转变为二值图像,再通过滤波减少图像噪声,然后采用改进的OPTA算法和边界追踪算法提取扇贝图像边界,最后通过计算扇贝图像边界各点相对距离的最大值识别其尺寸,通过计算中心点得到位置坐标。实验结果表明,将图像处理技术用于扇贝的自动分类时,能够有效地完成扇贝的定位和尺寸识别,且计算量小,易于实现。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胺衍生条件的优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2
摘要:利用荧光检测器(FLD),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组胺(HIS)、色胺(TRP)、2-苯乙胺(2-PHE)、腐胺(PUT)、尸胺(CAD)、酪胺(TYR)、亚精胺(SPD)和精胺(SPM)8种生物胺(BA)进行测定分析。通过探究丹酰氯(Dns-Cl)质量浓度、反应体系的pH、衍生时间及衍生温度对生物胺衍生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优的衍生条件。结果显示,当Dns-Cl的质量浓度为BA质量浓度的10倍、pH 11.0、40℃下避光反应45 min,所有BA均能有效分离。BA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以内,能够满足分析要求。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鲹研究了卵形鲳(Trachinotus ovatus)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观察发现,仔稚鱼鳃的早期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3日龄)为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鳃耙未出现,仔鱼主要依靠鳍褶、皮肤和卵黄囊上的微血管进行呼吸;第2阶段(4~17日龄)为鳃丝分化、发育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逐渐形成,具备鳃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点;第3阶段(18日龄之后)为鳃器官生长发育完善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发育完善,鳃的形态和功能与成鱼相似。进一步研究发现,鳃丝总数随仔稚鱼全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个鳃小片面积和总呼吸面积随仔稚鱼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卵形鲳鲳鲹的分化和发育是与仔、稚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功能的完善相一致的。


选育品种松荷鲤遗传结构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随机选取了136尾松荷鲤个体,利用30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品种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8.33,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5.91,期望杂合度(He)值为0.8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8,显示出群体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位点都发生了显著或者极显著偏离平衡,表明人工选择压力对群体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种群有效群体大小和群体瓶颈效应分析表明,有效种群大小约为133,种群近期内可能经历了遗传瓶颈。本研究通过对选育品种松荷鲤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初步了解了该品种的遗传结构,为松荷鲤的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提供了支持。


北部湾花斑蛇鲻生物学特征的演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 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Bertana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L)、生长参数(k)和理论初始年龄(t0)分别为497.8 mm,0.26,-0.49;424.1 mm,0.28,-0.48;385.3 mm,0.33,-0.41和342.5 mm,0.39,-0.36。体质量拐点年龄(tr)分别从1959-1960年的4.05龄提前到1992-1993年的3.66龄、1997-1999年3.05龄和2009-2010年2.43龄。50%性成熟体长(L50)则从1959-1960年111.2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05.2 mm、1997-1999年的95.6 mm和2009-2010年的96.7 mm。对于同一体长组,当前花斑蛇鲻的个体相对生殖力比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56.4%。花斑蛇鲻种群生活史特征参数的一系列变化表明,在捕捞引起进化背景下,北部湾花斑蛇鲻种群产生了适应性进化反应,种群明显趋向小型化和低龄化,生长速度加快,性成熟提前。


硬骨鱼类渗透压的内分泌激素调节机制
《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在400多科20 000多种海淡水硬骨鱼类中,有些鱼类只能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有些鱼类则能自由出入海淡水。这些鱼类能够在盐度变化很大的环境中生存主要依靠鳃等渗透调节器官对盐分的调节。鱼类的鳃上皮组织绝大部分为扁平细胞,但具有离子调节功能的细胞却是那些为数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