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1)在水温22±0.2℃、盐度30、溶氧7.8mg/L、pH8.25的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8h 17min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出膜6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等28个时期。2)在水温23±1℃,盐度30±3,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7d,发育最快的云纹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体色及第1腹鳍棘与第2背鳍棘相对长度的变化分为仔鱼、稚鱼和幼鱼3个时期。其中仔鱼期又根据其卵黄囊的有无划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


珠江和长江水系赤眼鳟D-loop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珠江和长江水系共29个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线粒体DNA D-loop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对599 bp的D-loop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4个单倍型,25个单突变位点,39个简约信息位点。在81个突变位点中,转换位点50个,颠换位点14个,插入或缺失位点17个;A+T的含量(68.8%)明显高于C+G的含量(31.2%)。5个水域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率在0到6.03%之间。单倍型多样性(H)为0.977 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SD)为17.271 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9 7。对5个群体D-loop序列进行分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系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而同一水系内的不同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对5个群体进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差异。分子系统树显示:两大水系5个不同水域赤眼鳟29个个体的系统树明显分为两支:珠江15个个体聚为一支,长江14个个体聚为另一支,且都有较高的置信度。可见,长江和珠江群体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变异,是因珠江和长江的地理隔离导致的生殖隔离。但在同一水系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群体内的遗传差异不显著,系统树也是两大水系内的不同水域混杂在一起,说明同一水系不同水域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分属"长江群体"或"珠江群体"。
关键词: 赤眼鳟 线粒体 D-loop 遗传变异 珠江 长江


养殖密度对饲料驯化期西伯利亚鲟生长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饲料驯化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养殖密度(1.843、1.638、1.433、1.228、1.024 kg/m3)。试验期间采用依次投喂水蚯蚓、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的驯养方法,逐步从活饵料转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密度组D1溶解氧达到最低值4.09 mg/L,接近鲟鱼正常生长发育的临界溶氧;高密度组D1、D2、D3和低密度组D4、D5死亡率和终体重差异显著(P<0.05);D3特定生长率(SGR)均值最大,D1、D2和D3、D4、D5的SGR差异显著(P<0.05);D4的终体重、日增重(DWG)、肥满度(CF)最大,各密度组对DWG、CF和体长及体重变异系数(CV)的影响较小(P>0.05)。试验期间从D1到D5组的死亡率依次为2.06%,1.99%,1.87%,1.68%和1.64%,CF为0.498~0.532,SGR平均值为11.16%~13.14%,体重CV为30.72%~33.54%,体长的CV为6.64%~9.94%。根据试验结果,建议饲料驯化期西伯利亚鲟稚鱼的适宜养殖密度控制在1.228~1.433 kg/m3,即直径2 m的玻璃缸每缸3 000~3 500尾。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驯化 养殖密度 肥满度(CF) 特定生长率 变异系数(CV)


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消除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单次口服剂量20 mg/kg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药-时曲线呈明显双峰现象:第一次达峰时,强力霉素在肾、血和肌肉中浓度迅速上升,达峰时间Tmax(1)出现在30min,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浓度上升缓慢,出现在1h;肝、肾、血和肌肉第二次达峰的时间Tmax(2)出现在8h,第二次达峰浓度Cmax(2)大于第一次的浓度Cmax(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63.242、1282.077、142.379、62.348μg.h/mL。消除半衰期[T1/2b]: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40.668、48.767、36.527、31.091h,平均滞留时间(MRT):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46.585、56.989、48.859、42.428h;(2)连续口服剂量20 mg/kg的强力霉素5d,停药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肝脏中浓度最高,肌肉+皮中浓度最低。在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药物消除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皮、肾脏、肝脏。若以肝脏为靶组织,最高残留限量300μg/kg,休药期不低于30d;若以可食组织肌肉+皮为靶组织,最高残留限量300μg/kg,休药期不低于19d。


应用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分析海水致病性弧菌胞外产物的毒性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盐析法提取3株海水鱼类致病性弧菌的胞外产物(ECPs),并应用草鱼吻端成纤维(PSF)细胞分别对ECPs进行细胞毒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ECPs对PSF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细胞病变,且不同ECPs导致细胞可见病变的浓度不同:副溶血弧菌AnGS020501在0.125μg/mL时可致细胞病变,哈维氏弧菌EcGY020401的致细胞病变浓度为2.0μg/mL,哈维氏弧菌SpGY020601为4.0μg/mL。溶血性和动物毒性研究表明,3种ECPs细胞毒性与溶血性、动物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PSF细胞可应用于弧菌ECPs的体外毒性评价中。


刀鲚不同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及DNA含量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工酶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刀鲚肝脏、眼睛、肾脏、肌肉、鳃和血清6个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及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5个组织的细胞核DNA含量,旨在为刀鲚遗传背景和种质标准的建立提供技术参数。结果显示:(1)刀鲚不同组织的LDH同工酶呈现一定的组织特异性,眼睛是LDH表达较为典型的组织;除肌肉和血清没有LDH2条带外,其余组织均出现了5条同工酶酶带,并且相对迁移率一致,各组织中均未见LDH-c基因的表达。(2)刀鲚鳃、肌肉和肝脏3个组织的细胞核DNA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低于尾鳍、卵巢细胞DNA含量(P<0.05);测定的鳃、肌肉和肝脏组织细胞核的DNA含量与单倍体的精子细胞的比值依次为2.16、2.19和2.22,即刀鲚为二倍体鱼类。此外,肝脏细胞容易从组织上脱落,较易制成单细胞悬液,是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分析的适宜试材;如果要保持生物体健康存活状态,则剪取小部分尾鳍进行倍性分析为宜。研究亮点:首次报道了刀鲚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酶带相对迁移率、组织分布、活性扫描及细胞核DNA含量。研究发现,刀鲚眼睛是LDH表达较为典型的组织;刀鲚是二倍体鱼类,肝脏细胞是进行倍性分析的适宜试材,这为刀鲚遗传背景和种质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光照强度对人工养殖的山女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12
摘要:在水温12.1~13.9°C下和直径80 cm、高60 cm,水深40 cm的圆形选育缸中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1200lx、600 lx和300 lx)对平均体质量为10.10±0.8g的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显著影响山女鳟幼鱼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和变异系数(CV)(P<0.01),高光照强度组SGR和CF值显著高于两个低光照强度组,而CV值则是高光照强度组显著低于两个低光照强度组;高光照强度组摄食率(FI)明显高于两个低光照强度组。实验表明,适度增强光照强度有利于山女鳟幼鱼的生长,这对于优化山女鳟幼鱼培育条件具有指导意义。


凡纳滨对虾7个不同家系遗传差异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凡纳滨对虾3个世代共7个家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3个,平均为2.86个,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7-0.90、0.50-0.66、0.37-0.58,平均为0.61、0.60、0.51,说明凡纳滨对虾具有较高的遗传杂合水平。F2代的多样性水平略高于F1代,而F3代则明显低于F1代和F2代。两两家系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介于0.01-0.34之间,其中C-F1和L-F1家系之间FST最小(0.01),C-F1和O-F3家系之间FST最大(0.34),表明世代间的家系遗传分化程度大于同一世代的家系。各家系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FST分析结果相一致,表明凡纳滨对虾世代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本试验将为开展凡纳滨对虾家系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并对甲壳动物的遗传选育具有参考价值。


鱼类肠道的碳酸盐结晶物: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是一个迄今尚未被认知的非常重要的微细碳酸盐沉积物的来源,对海洋固碳有着重要作用,这个发现直接影响到碳汇渔业的内涵。本研究介绍了海洋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及鱼类肠道碳酸盐结晶形成与其肠细胞膜上物质转运之间的关系,着重阐述了鱼类肠道碳酸盐结晶的特征,并论述了通过对特定区域内鱼类生物量和碳酸盐排泄率数据的研究,估计出全球海洋鱼类每年可产生大约1.1亿t的碳酸钙,在海洋总碳酸盐岩泥中占14%以上。研究重点论述了海水鱼类固碳的独特优势潜力,同时,提出为了更好地确定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肠道碳酸结晶物的形成量及其调控机制,碳收支动态模型进行研究,进而合理地估算和测定海水鱼类养殖的碳汇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