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38条记录
光周期对糜子生长发育及叶片内源激素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光周期对糜子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为糜子光周期遗传调控网络及相关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设置4种光周期处理,选用光敏感性差异不同的3个品种(N1-光钝感-内糜1号,N2-光中间-内糜2号,N3-光敏感-宁糜14号),调查不同处理植株的物候期,测定不同处理抽穗期内源激素含量、成熟期株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光钝感品种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结果]长日照显著延长糜子生育期,增加株高,光敏感品种N3全生育期长日照生育期天数和株高较短日照分别增加62.07%、104.24%,光钝感品种N1为3.51%、33.35%;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抽穗后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出明显差异,延长光照能显著增强糜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光周期处理下不同光敏感品种内源激素变化明显,一定浓度IAA促进抽穗,IAA与GA和ZR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40,与ABA呈极显著负相关(-0.62),ABA与GA和ZR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为-0.70和-0.39,GA与ZR呈极显著正相关(0.47);全生育期短日照条件下不同光敏感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全生育期短日照N1-2、N2-2、N3-2蛋白质含量较全生育期长日照N1-4、N2-4、N3-4分别高18.89%、80.50%和61.23%.光敏感品种较光钝感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更容易受短日照影响.[结论]光周期显著影响不同光敏感性糜子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长日照显著延长糜子生育期、增加植株株高和增强叶片净光合速率,但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一定浓度IAA含量调控糜子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

关键词: 光周期 糜子 内源激素 株高 净光合速率 籽粒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肥对糜子茎秆形态、力学、生理特性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糜子品种晋黍9号为试验材料,在拔节期追施不同量的钾肥,成熟前测定糜子植株农艺、力学及生理性状,收获后测产。结果表明,合理追施钾肥可增加植株的生物量、茎粗和根重,同时提高植株基部节间的充实度、抗折力和机械强度等力学指标,降低倒伏指数与倒伏系数,改变植株茎秆的生理特性,增加基2节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化学组分含量,改善基部节间维管束特性,最终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糜子的产量。综合考虑糜子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和经济效益,追施钾(K2O)90kg/hm2效果较好。

关键词: 糜子 施钾量 茎秆形态 力学特性 生理特性 抗倒伏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量元素对远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微量元素在远志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铁(Fe)、锰(Mn)、硼(B)、钼(Mo)4种微量元素,每个设置5个质量浓度梯度处理远志种子,观察萌发过程,以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为基础,结合根的长度、鲜重、幼苗所含脯氨酸、可溶性总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7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远志种子萌发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铁元素处理后,0~4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除脯氨酸外的指标均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高于40 mg·L-1后,指标快速下降。锰元素处理后,0~15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除脯氨酸外的指标逐渐升高,除CAT酶活力外,均高于对照;超过150 mg·L-1后,指标下降。铁和锰处理后的远志种子,在整个质量浓度的试验范围内,脯氨酸含量一直增加。硼处理后,0~1.5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鲜重指标分别随着质量浓度升高逐渐增大,1.0 mg·L-1时达到最大值,高于对照;1.5 mg·L-1时,脯氨酸、可溶性总糖含量、 SOD、 POD、CAT指标达到最大值,除脯氨酸外,均高于对照。Mo处理后,0~4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各指标逐渐升高,除脯氨酸和SOD酶活力指标外,均高于对照;高于该质量浓度范围后,指标降低。【结论】四种微量元素低质量浓度时对远志萌发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浓度时对其产生抑制。其中40 mg·L-1 Fe、150 mg·L-1 Mn、1.0~1.5 mg·L-1B、40 mg·L-1 Mo处理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效果最佳。

关键词: 微量元素 远志 种子萌发 种子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耐旱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干旱已成为限制大豆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大豆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对大豆耐旱品种的培育及大豆耐旱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选择4份耐旱性不同的材料,以PEG-6000作为渗透胁迫剂,研究了大豆种质在0%、10%、15%、16%、18%、20%、30%的PEG-6000溶液的胁迫下,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胚根长度、萌发耐旱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5%~18%PEG-6000溶液是大豆萌发期耐旱鉴定的适宜浓度范围。本研究采用16%PEG-6000溶液对568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种子萌发期耐旱鉴定,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胚根长度、相对苗高、萌发耐旱指数、活力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应用平均隶属函数评价法对大豆种质萌发期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耐旱种质4份,较耐旱种质18份,中间型种质110份,较敏感种质194份,敏感型种质242份。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萌发期 耐旱鉴定 隶属函数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icamba对高粱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高粱是遗传转化最困难的作物之一,主要原因是由于高粱组织培养愈伤诱导及再生频率较低,高效再生体系建立比较困难,研究并使用新的植物诱导激素是改变这一困境的重要手段。【方法】以4个基因型的高粱种子(成熟胚)为外植体,高粱组织培养常用的诱导激素2,4-D为对照,研究Dicamba对高粱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愈伤组织再生质量的影响,经过统计分析,建立并优化高粱组培再生体系。【结果】高粱各基因型在不同浓度Dicamba的诱导培养基上出愈率在24.7%~90.7%,不同浓度的2,4-D诱导培养基上,出愈率为72.5%~90.5%,最高出愈率为88BP28,在Dicamb 7.5 mg·L-1达到90.7%,2,4-D在2.5 mg·L-1时达到90.5%;继代培养与初代诱导培养比较,各基因型材料的褐变率均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加。Is-623在继代培养中,Ⅰ型愈伤组织向Ⅱ型和Ⅲ型愈伤组织转变的E值最高,达到20.1%;4种基因型以5 mg·L-1 Dicamba诱导的Is-623胚性愈伤率最高,达20.7%;不同处理中,所有基因型材料U值均在60%~100%。【结论】利用Dicamba对高粱成熟胚进行初代愈伤组织诱导,出愈率与2,4-D诱导差异不显著,在继代培养及胚性愈伤组织分化试验中,Dicamba作为激素更有利于Ⅱ型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其效果优于2,4-D;高粱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受基因型影响较大,材料Is-623在Dicamba 5 mg·L-1时比其它材料的胚性愈伤发生率高,且褐化率及死亡率均较低;证实了高粱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绝大多数来自Ⅱ型愈伤组织。

关键词: 高粱 成熟胚 麦草畏 愈伤组织 诱导 继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开花前不同光周期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了大豆开花前受不同光周期处理后各农艺性状的光周期敏感性,为大豆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分析和广适性遗传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3份不同大豆资源为试验材料,在东阳基地和祁县基地两点种植并进行开花前不同光周期处理,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分析4种方法评价大豆18个农艺性状的光周期敏感性。【结果】大豆开花前不同光周期处理对大多数农艺性状均有影响,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三粒荚、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性状在遮光后的短光周期条件下显著低于正常长光周期(P<0.01),同时发现不同大豆材料同一性状对光周期敏感性也不相同。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在遮光后短光周期条件下和正常长光周期条件下大多数性状间呈现显著或者极显著相关性,同一性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的显著或者极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发现不管在遮光后短光周期条件下和正常长光周期条件下,大豆的18个农艺性状均可以被前6个相对独立的主成分代表约84%多的信息。比较3份大豆材料不同农艺性状的光周期敏感度,发现株高光周期敏感度最强,其次是三粒荚,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一粒荚,四粒荚等。【结论】大豆是一个短日照且对光周期敏感的农作物,其中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三粒荚和单株粒重5个农艺性状表现出较稳定和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可以作为大豆光周期敏感性育种评价指标。

关键词: 大豆 开花前 光周期敏感性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乙烯熏蒸对1-MCP处理猕猴桃货架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并低温贮藏120 d的‘徐香’猕猴桃为试材,采用200 mg·L-1外源乙烯分别熏蒸5 h和10 h,测定和分析果实在10 d常温货架(20℃)期间的品质指标变化,以期为猕猴桃商品化处理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不经乙烯处理的果实相比,外源乙烯熏蒸提高了1-MCP处理猕猴桃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保持了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果肉色泽a*值,加快了果肉、果心硬度以及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明显提高了果实在货架期的感官品质,其中乙烯熏蒸10 h的效果较好。外源乙烯熏蒸可以促进1-MCP处理猕猴桃在货架期的正常后熟,降低1-MCP对果实食用品质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猕猴桃 乙烯 1-甲基环丙烯 货架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地区火龙果套种羊肚菌关键技术

北方园艺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火龙果、羊肚菌的生长和生物学特性,利用11月至翌年4月火龙果过冬管理期在火龙果行间套种羊肚菌,探讨了火龙果套种羊肚菌的生产模式,总结了火龙果套种羊肚菌的栽培技术,以期为羊肚菌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火龙果 羊肚菌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对马铃薯贮藏品质及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温度(2, 4, 6和20℃)对贮藏期为150 d的马铃薯品质及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晋薯16号为试材,每隔30 d取样1次,对马铃薯的生理指标以及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4, 6和20℃处理相比, 2℃贮藏减缓了马铃薯贮藏期发芽率、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升高,抑制了还原糖和淀粉含量的减少,降低了丙二醛(MDA)的积累,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同时有效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与淀粉酶活性的升高。因此2℃条件下贮藏能够较好地保持马铃薯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

关键词: 晋薯16号 贮藏温度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光敏色素A1基因(ZmPHYA1)在棉花中的转化及分子鉴定

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玉米ZmPHYA1基因在棉花种质资源改良中的价值,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 R15材料中进行了玉米ZmPHYA1基因的遗传转化。经过愈伤组织诱导、抗性愈伤筛选、体细胞分化诱导后获得棉花转基因再生植株。通过田间草铵膦除草剂筛选鉴定抗性植株,并利用PCR扩增其草铵膦抗性基因和目的基因ZmPHYA1进行分子鉴定,发现阳性植株对草铵膦除草剂具较好抗性,并可扩增到256bp的草铵膦抗性基因和217bp ZmPHYA1基因的特异条带。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检测表明,3个不同转基因株系中外源ZmPHYA1基因可正常表达约170 kD大小的蛋白,且在不同组织中该外源蛋白均可正常表达。此外,对转基因植株的不同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转基因株系株高明显低于受体对照,而铃重和纤维长度等性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成功获得具有草铵膦抗性和外源ZmPHYA1基因的棉花新种质材料,为进一步利用光敏色素基因创新种质资源提供了材料来源。

关键词: 陆地棉 玉米光敏色素A1 蛋白表达 草铵膦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