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渔药研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广东饲料 》 2012
摘要:渔药在我国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渔药的发展与水产养殖、病害研究及药物科学的进展密切相关。我国渔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逐步走向规范化,但随着水产品安全卫生问题关注增多,对渔药的研发提出了更高


切实维护我国南海渔业权益的战略思考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2
摘要:我国南海位于3°11'N~23°35'N、98°00'E~120°15'E之间,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长约2900公里,东西宽约1600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水深5559米,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国渔民在南沙海域从事渔业开发活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南沙海域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被发现后,南海周边的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历史事实,开始对南沙群岛主权提出无理要求,并采取军事行动侵占岛礁、控制海域。中国的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逐步形成了"岛礁被占领、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渔业被袭扰"的不利局面,维护中国南沙群岛主权权益开始面临复杂严峻的态势。对此,中国政府公开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审时度势制定了"突出存在","开发南沙,渔业先行"的南沙维权斗争方略。作者简要总结了南海海洋渔业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南海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南海渔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长江下游放流鲢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2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长江下游4个放流鲢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2个基因座位中,共检测到56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1~7个,其中有10个基因座位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33%,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3.9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384 0,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467 6,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490 6,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381 2。4个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与文献报道的下游野生群体大致相当,但明显低于上游野生群体;放流鲢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均低于各自相对应的平均期望杂合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4个放流鲢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937 1~0.971 8,遗传距离为0.028 2~0.062 8,基因分化系数Fst为0.027 5~0.050 6,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弱。


鲤饲料转化率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数量性状(QTL)定位是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选择和定位、培育新品种及加快性状遗传研究进展的重要手段。饲料转化率是鲤鱼的重要经济性状和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而通过QTL定位获得与饲料转化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基因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具。研究利用SNP、SSR、EST-SSR等分子标记构建鲤鱼(Cyprinus carpio L.)遗传连锁图谱并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QTL定位。选用174个SSR标记、41个EST-SSR标记、345个SNP标记对德国镜鲤F2代群体68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用JoinMap4.0软件包构建鲤鱼遗传连锁图谱。再用MapQTL5.0的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和多QTL区间定位法(MQMMapping,MQM)对饲料转化率性状进行QTL区间检测,通过置换实验(1000次重复)确定连锁群显著性水平阈值。结果显示,在对饲料转化率性状的多QTL区间定位中,共检测到15个QTLs区间,分布在9个连锁群上,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7.70%—52.20%,解释表型变异最大的QTLs区间在第48连锁群上,为52.20%。HLJE314-SNP0919(LG25)区间标记覆盖的图距最小,为0.164 cM;最大的是HLJ1439-HLJ1438(LG39)区间,覆盖图距为24.922 cM。其中区间HLJ1439-HLJ1438、HLJ922-SNP0711解释表型变异均超过50.00%,可能是影响饲料转化率性状的主效QTLs区间。与饲料转化率相关的15个QTLs的加性效应方向并不一致,有3个区间具有负向加性效应,平均为0.027;12个正向加性效应,平均值为0.06。研究检测出的与鲤鱼饲料转化率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可为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更进一步的QTL精细定位打下基础。
关键词: 鲤鱼 饲料转化率 数量性状定位 MapQTL5.0


温度对美洲鲥耗氧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5.3~26.5℃下测定美洲鲥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同时在14、18、22、26、30℃下分别对美洲鲥(体长7.8~9.7 cm,体重3.51~6.20 g)耗氧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美洲鲥在25.3~26.5℃条件下,昼夜耗氧率范围为0.447~0.838 mg/g.h,最低在上午7:00(0.447 mg/g.h),最高在下午15:00(0.838 mg/g.h)和夜间23:00(0.838 mg/g.h),全天平均耗氧率为0.639 mg/g.h;在不同温度下,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从14℃时的0.073 mg/g.h,增加到30℃时的1.057 mg/g.h。


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资源分布及其与底层温盐度的关系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海域:(1)南黄海西侧浅水海域;(2)南黄海中央深水区(32°30'N~34°00'N、123°00'E~124°30'E);(3)大沙和长江口外海水域。前2个高生物量分布区某些年份会连成一片,第二个高生物量区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第三个高生物量区某些年份可能不会出现。结合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沙海蜇高生物量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的前缘或冷暖水团的交汇处,且在冷暖水团的交汇处,更易形成高生物量聚集。而在暖水团控制的海域内,其生物量较低,在垂直分布上,沙海蜇可能主要活动区域在30 m以深的水温相对较低(低于15℃)且变化幅度较小、盐度处于中盐水平(32.0~33.5)的水体内。


水产品来源的甲醛膳食暴露评估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MonteCarlo模拟技术定量评估我国人群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的甲醛膳食暴露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普通居民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的甲醛暴露水平较低,且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城市人群摄入甲醛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农村人群;不同年龄群体的膳食暴露量存在差异,幼年消费者(2~13岁)的暴露量均高于成年人;7岁前,女孩的暴露水平高于男孩,7岁后,男孩的暴露水平高于女孩。我国普通居民仅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摄入甲醛对人体健康状况造成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幼儿、儿童是食用水产品途径甲醛暴露的敏感性群体,应在后续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甲醛 水产品 暴露评估 Monte Carlo模拟


鲫微卫星标记与几个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2
摘要:鲫(Carassius auratus)遗传多样性丰富,具多种不同倍性的亚种,是研究鱼类进化的独特材料。本研究利用79个SSR标记和22个EST-SSR标记检测了鲫自交F2代的181尾个体的基因型,对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单标记回归分析。Permutation检验(10000次)结果显示:有22个标记分别与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HLJYJ15和HLJYJ244与4个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筛选的101个微卫星标记丰富了鲫分子标记数量,可用于鲫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研究;获得了4个与鲫性状相关的标记及基因型,为鲫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和生长性状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工具。
关键词: 鲫 SSR EST-SSR 体重 体长 体高 体厚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以去灰干质量(AFDM)计,5月、8月和11月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次级生产力和总平均P/B值分别为637.83 ind m-2、6.82 gm-2、6.71 g m-2a-1和1.01 a-1.纵向梯度上,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大小排序均为东旺沙≥捕鱼港>团结沙.分析表明,潮间带次级生产力受软体动物影响明显,其中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黑龙江河蓝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泥螺(Bullactaexarata)和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ea sinensis)这6种优势种贡献了崇明东滩潮间带65.24%的次级生产力.调查区域总平均P/B值为1.01 a-1,推测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一年更替一代,群落结构不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大.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断面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显示团结沙生境状况最稳定,捕鱼港次之,东旺沙最剧烈.对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生物量、栖息密度外,水体总氮、总磷对其也存在较大影响.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解析断面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显示断面群落次级生产力环境影响因子不尽一致,东旺沙影响因子为Sal、TP、TOC及DO;捕鱼港影响因子为TN、TOC、Chla及DO;团结沙生境状况极稳定,受环境因子影响极小,分析其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可能更偏向于沉积物理化因子.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潮间带 影响因子 长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