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SF-193的细胞壁降解酶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分析了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 SF-193菌株在活体内外产生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结果表明,SF-193可产生Cx、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和PG,且4种细胞壁降解酶在活体外和活体内的活性显著不同。其发酵滤液中以PG活性最高,其次为木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Cx;在空心莲子草叶片内以Cx活性最高,其次为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和PG。在活体内,4种酶活性随接种天数和温度的变化而不同。Cx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接种第3d达到最大,木聚糖酶和PG活性则分别在第2d和第5d达到最大;Cx、β-葡萄糖苷酶和PG活性在30℃时最高,而木聚糖酶活性在35℃时最高。
关键词: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 空心莲子草 细胞壁降解酶 致病因子


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45S rDNA和5S rDNA位点的FISH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K0736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代换系2n=42,有1对簇毛麦6V染色体,为6V/6A代换系,45S rDNA位点有8对,位于7对染色体上。5S rDNA位点有6对,分别位于6对染色体上。在1AS、1BS、5DS的端部同时存在45S rDNA和5S rDNA位点,并在物理位置上紧密相邻。同时讨论了rDNA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存在变异的可能因素。
关键词: 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 rDNA 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抗倒伏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甘蓝型油菜6个抗倒伏材料和5个易倒伏材料薹期和花期植株不同部位的木质素含量,并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F5H(阿魏酸-5-羟基化酶)基因、4C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COMT(咖啡酸/5-羟基阿魏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RT-PCR扩增,以分析抗倒伏和易倒伏材料间木质素含量的差异以及上述3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薹期根颈和茎部木质素含量,抗倒伏材料比易倒伏材料分别高0.95个百分点和1.90个百分点;开花期根、根颈和茎部木质素含量,抗倒伏材料比易倒伏材料分别高2.53个百分点、1.97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COMT基因在薹期和开花期的根、根颈和茎部的表达量,抗倒伏与易倒伏材料间没有明显差异;F5H基因在薹期根、茎部和开花期根部的表达量,抗倒伏材料明显高于易倒伏材料;4CL基因在薹期和开花期根、根颈的表达量,抗倒伏材料明显高于易倒伏材料;但在薹期和开花期的茎部,抗倒伏材料与易倒伏材料间4CL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表明,抗倒伏材料薹期和开花期根、根颈和茎部合成的木质素含量较高,F5H和4CL基因可能是与油菜抗倒伏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抗倒伏 木质素 COMT基因 F5H基因 4CL基因 表达差异


42%吡嘧·杀草丹可湿性粉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杂草科学 》 2011
摘要:以甲醇-水(体积比80∶20)为流动相,使用Hypersil ODS不锈钢柱,在238 nm条件下使用紫外检测器,对42%吡嘧.杀草丹可湿性粉剂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外标法定量。各有效成分回收率:吡嘧磺隆为97.0%~102.0%,杀草丹为99.0%~100.0%。标准偏差:吡嘧磺隆为0.015,杀草丹为0.059。变异系数:吡嘧磺隆为1.04%,杀草丹为0.11%。线性相关系数:吡嘧磺隆为0.999 5,杀草丹为0.999 6。说明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产品质量的控制与分析。


基于水稻生长模型的水稻虫害决策调控模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水稻群体光合生产模型的感虫水稻品种目标补偿系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用于估算不同水稻品种对虫害的补偿能力。同时利用江苏省、上海市1995~1999年的水稻虫害(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进一步检验了水稻虫害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适用性。该研究是将水稻生长模型及虫害预测模型应用于虫害防治的决策调控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水稻 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 虫害预测模型 决策调控 目标补偿系数


我国长江流域PRRSV ORF3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流行特点及变异规律,本研究首次对从2006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分离到的29株PRRSV的ORF3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与国外代表毒株和国内的高致病性PRRSV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毒株的ORF3基因均编码254个氨基酸,都属于美洲型PRRSV,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4.6%~100%,与美洲型PRRSV VR-2332的同源性为85.0%~97.2%;与国内分离的高致病性PRRSV的同源性为86.6%~100%。根据ORF3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这些毒株可分为两个亚群,毒株HZ24与VR-2332及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近,其他分离株与高致病性PRRSV处在同一进化分支。同时,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表位和抗原性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ORF3基因 遗传变异 抗原分析


红小豆新品种苏红1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苏省是红小豆优质产品生产区域之一,红小豆在江苏省多用来与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进行间套作并改良土壤。目前江苏省普遍缺少适合间套作的高产红小豆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苏红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红小豆新品种,2011年1月通过江苏省鉴定,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优点。


水稻稻瘟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平板测定法和盆栽试验结合筛选对稻瘟病菌具有高效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结果表明:从江苏省南京市、丰县、泗阳县等地的50份稻田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得到1 015个细菌分离物,共获得45株对稻瘟病菌具有高效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其中10株对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曲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及水稻白叶枯病菌均表现出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对5种水稻病原菌平均抑制率在45%以上)。水稻苗瘟的盆栽防治效果表明:拮抗细菌T429和T392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9.4%和61.1%。结合理化特性和16S rDNA鉴定,T42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392隶属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核盘菌诱导下甘蓝型油菜宁RS-1的SSH文库构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宁RS-1为材料,用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对幼苗进行接种,提取经核盘菌诱导前和诱导后的宁RS-1叶片mRNA,经反转录成cDNA,以及经过酶解后加接头和两次杂交,构建差异表达的抑制消减(SSH)cDNA文库。正向消减文库是以诱导后的宁RS-1 cDNA为tester,以正常的宁RS-1 cD-NA为driver。所构建的正向文库重组率达到96.2%,反向文库重组率达到94.5%,文库容量均达到了2 190和2 780,表明所构建的文库质量良好。对从文库中随机挑取的克隆进行测序分析,获得了与抗病和代谢有关的基因,如γ-谷氨酰半胱氨酸酶基因、抗真菌蛋白基因、铁蛋白基因、ACC氧化酶基因等,为开展油菜抗菌核病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