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真鲷幼鱼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6月龄真鲷(Pagrosomusmajor)幼鱼通过解剖,切片、染色和显微摄像,结果表明:整个消化道从解剖水平可以分为口、口咽腔、食道、胃、肠及直肠等6个功能区。口部有犬齿、臼齿和不规则的粒状齿;口腔内有咽(含咽齿)及鳃耙,鳃耙形成了对食物颗粒的屏障,面向食管保护鳃丝;短的食管起源于咽腔,终止于胃,两者间没有明显的解剖上的差别;Y型的胃分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3部分。组织学观察可见:胃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在贲门区和幽门区的上皮层下面,具有相似细胞组成的胃腺;有4个幽门盲囊,幽门盲囊与肠组织结构基本一致。胰腺管和肝管从幽门盲囊的基部生出。肠道短,肠道前部起源于幽门括约肌之后,在肠瓣处变窄,使整个肠道分为肠和直肠两部分;肠与直肠相比粘膜上有较多的褶皱;肠道上皮由柱状上皮细胞和粘液分泌细胞组成,粘膜下层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大量嗜酸性颗粒的细胞。
关键词: 真鲷,幼鱼,消化道,组织学,解剖学


分子氨诱发池养鱼类烂鳃病的研究
《淡水渔业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鳜鱼、广东鲂、青鱼三种鱼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浓度分子氨试液里暴露72h后,转移到含烂鳃菌的试液里感染72h,试验结果表明:三种鱼经过分子氨致毒后在烂鳃菌感染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烂鳃病,NH3-N浓度0.190mg/L和0.252mg/L两个浓度72h的感染率达100%;72h0.158mg/L(MH3-N)是诱发三种池养鱼烂鳃病的临界值。


长江口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含量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1992~1997年,长江口水域主要水生生物体内有害物质平均含量分别为:鱼类,铜1.53 mg/kg,锌14.02 mg/kg,铅0.655 mg/kg,镉0.042 mg/kg,酚0.090 mg/kg,石油烃25.69 mg/kg;甲壳类,铜7.36 mg/kg,锌15.14 mg/kg,铅3.45 mg/kg,镉0.284 mg/kg,酚0.028 mg/kg,石油烃41.41 mg/kg;软体动物,铜5.15 mg/kg、锌58.85 mg/kg、铅3.168 mg/kg、镉0.160 mg/kg。生物体内铜的平均含量依次为:甲壳类>软体动物>鱼类;锌为:软体动物>甲壳类>鱼类;铅为:甲壳类>软体动物>鱼类;镉为:软体动物>甲壳类>鱼类。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体内的铜、锌、铅、镉的平均含量均未超过海洋生物污染物质的评价标准。但个别样品中残毒最大值接近评价标准,如甲壳类部分样品体内铅含量超过其评价标准,说明该物种已受到一定的污染。


分子氨和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及其对策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鱼类养殖池塘主要生态因子调查结果显示,多病池水含总氨氮、分子氨、亚硝酸盐均比少发病池高,而溶解氧较低;分子氨和亚硝酸盐对鲫和鳜毒性影响试验结果,分子氨的毒性使鲫和鳜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的活力发生变化,经120h作用,鲫AKP由上升转为下降,鳜经96h作用而逐渐下降;亚硝酸盐的毒性使鲫的高铁血红蛋白(MHb)呈指数递增。这说明养殖水体溶氧低、分子氨和亚硝酸盐浓度高,三者协同作用,使鱼类代谢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是诱发鱼类发病的主要环境因素。


栉孔扇贝能量收支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报道了在模拟自然条件下栉孔扇贝能量收支研究的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8~17.2℃)栉孔扇贝的个体耗氧率和个体排氨率随壳长的增大和水温的升高而增大,呈正相关关系。栉孔扇贝的生长率(包括毛生长率和净生长率)随壳长的增大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但与温度的关系不明显。栉孔扇贝的个体大小是影响能量收支各组分比例的主要因素。随个体的增大,扇贝的呼吸能增大,而生长能减小。在能量收支方程中,呼吸能占的比例最大(44.2%~51.7%),其次是排粪能(31.4%~36.8%),第三为生长能(12.7%~21.7%),排泄能所占的比例较小(<2%)。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能量 耗氧率 排氨率 毛生长率 净生长率


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
《水产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6 - 二甲基氨基嘌呤(6 - DMAP) 处理,对抑制栉孔扇贝第二极体释放产生三倍体的适宜诱导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DA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开始处理前和处理结束时的受精卵染色体核相组成与三倍体诱导率和幼虫成活率的关系,对三倍体处理组和对照组幼虫的生长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获得充分成熟的卵子、起始处理时间以第一极体占40 % 、药物浓度60 mgL、持续处理时间15 min 及产卵至处理结束保持水温20 ℃,三倍体诱导率可稳定在80 %以上,孵化率达70 % 左右。


日粮水平和饵料种类对真鲷能量收支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以玉筋鱼为饵料生物, 采用室内流水模拟实验法研究了摄食水平和饵料种类对真鲷能量收支各组分和能量收支分配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真鲷的生长量、总代谢量、排泄量及生态转换效率均随日粮水平升高呈减速增长趋势,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均可用对数曲线加以定量描述;不同生物饵料能造成真鲷摄食、生长、排泄和总代谢水平的显著差异,但却不能改变以比能值为单位的生态转换效率。依据各收支过程的量化结果,可得到真鲷的能量分配模式。玉筋鱼:100%日粮水平,100C=4.60F+7.83U+66.11R+21.46G;78.4%日粮水平,100C=5.83F+7.47U+55.91R+30.80G;50.1%日粮水平,100C=4.34F+7.76U+59.75R+28.15G;27.6%日粮水平,100C=2.73F+8.00U+63.23R+26.03G;鹰爪糙对虾:100%日粮水平,100C=2.01F + 11.10U+57.99R+28.90G。真鲷的各能量收支分配率随摄食水平不同有较显著差异; 代谢能分配率和排泄能分配率随摄食水平增大呈U型变化趋势,而生长能分配率却恰恰相反。除摄食高蛋白饵料时引起排泄能分配率增加外,摄食不同饵料对真鲷的能量分配模式影响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