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克氏原螯虾的血淋巴细胞原代培养

畜牧与兽医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 血淋巴液, 与抗凝剂混匀后离心, 去上清, 用含15 % 犊牛血清及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 链霉素的L15 培养液悬浮血淋巴细胞, 移至培养瓶, (28 ±1) ℃培养。细胞于12 h 内贴壁, 形态不一, 可见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及大颗粒细胞3 种类型, 多数不分裂, 可维持15 d 以上。上述方法重复至少25 次, 结果稳定

关键词: 螯虾血淋巴细胞 细胞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鳖致病力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1999 CSCD

摘要:嗜水气单胞菌菌株T3、40142G,51613-1,706C,RTL531,R402L,RK1119等分别从患有红底板、腐皮、洞穴及其它症状的病鳖中分离。银鲫对T3与40142G的易感性最强,而中华鳖(与小白鼠、青蛙等一样)稍差。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中,T3的致病力最强,其致病性随水温升高而增强,随其连续传代而减弱。该菌在用橡皮塞密封的试管中4℃存放时,400d内致病力基本保持稳定。

关键词: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皱纺盘鲍致病病原―创伤弧菌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1999 CSCD

摘要:以皱纹盘鲍脓足病致病病原-创伤弧菌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抗体纯化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检测创伤瓜菌的双抗夹心ELSIA检测法.结果表明,双抗夹心ELSIA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检出含菌10^4个/ML的菌悬液.

关键词: 双抗夹心ELISA 创伤弧菌 皱纹盘鲍 鲍鱼 病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议荆州池塘渔业的产业化

淡水渔业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湖北省是全国淡水水产品产量最高的省份,荆州又是湖北省渔业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池塘渔业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荆州市的池塘面积达到4216万亩,亩产达533公斤。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但荆州的池塘渔业也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间的长度变异与个体内的长度异质性

遗传学报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内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ry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的重复序列串联形成的。由个体内mtDNA长度变异造成的异质性个体比例为57.4%,非异质性(同质性)个体的比例为426%。非异质性个体间的mtDNA的大小也不一样,存在长度变异。在非异质性个体中,有2、3、4、5个串联重复序列形成的4种分子类型的情况,其重复序列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的循序是3→2→4→5。在异质性个体中,同一个体由2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最普通,占77.78%3种不同分子组合的频率次之,占18.520。4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比例最少,占3.70%。没有发现由5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对所有异质体混合分析表明,各种类型的重复序列出现的比例与非异质体的类似,即分子大小(含重复序列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2→4→5→1。对47尾中华鲟的个体内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有65.3%遗传变异表现在群体内的个体间,有347%的遗传变异表现在个体内。由mtDNA长度异质性造成的个体内的多样性是中华鳍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另一途径。

关键词: 中华鲟 mtDNA 长度变异 异质性 串联重复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鲟鱼基因组大小、倍体的特性及鲟形目细胞进化的探讨

动物学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长江白鲟和北美匙吻鲟均属于四倍体鱼类,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鲟属鱼类为八倍体类型。史氏鲟初步判断为八倍体。据分析可能存在四倍体的类型。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分析了鲟形目鱼类在细胞遗传上的进化特点。鲟形目鱼类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鲟形目的两科(白鲟科和鲟科)六个属中,除鲟属外,其他五个属均为四倍体,而鲟底已发现有四倍体、八倍体、十二倍体和十六倍体。说明在细胞水平的染色体加倍与鲟形目鱼类各科、属分化没有直接联系,只在鲟形目形成的早期和鲟形目形成后的鲟属种间分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鲟底鱼类的染色体剧烈分化可能是造成现今鲟属种类数最多(占整个鲟形目鱼类的65%以上)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鲟鱼 白鲟 鲟形目 基因组大小 细胞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海洋底栖动物的毒性累积效应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两种底栖贝类和一种底栖甲壳类的生物毒性累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底牺贝类结蚶(Tegillarcanodifera)和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暴露在试验淤泥中240h和480h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累积率增大.暴露240h后,结蚶对Cu、Cd、Hg、油类和Zn的累积率分别为9%、20%、97%、188%和265%,其中对Zn、Hg和油类累积效应明显.缢蛏则主要累积Hg和油类,对Cu和Pb的累积作用相对较弱,而对Zn无明显累积作用.暴露240h后,缢蛏对Pb、Cu、Hg和油类的累积率分别为0%、10%、60%和76%;暴露480h后,继蛏对Hg和油类的累积率分别增大到155%和171%,同时对Pb累积率也达到53%,而对Cu的累积效应增大不明显,累积率仅为15%.试验底栖甲壳类远海梭子蟹(Portunuspelagicus)则主要富集淤泥中的Zn、Pb和油类,其累积率分别为40%、100%和205%,对Cu、Cd和Hg累积效应不明显.

关键词: 淤泥 毒性 海洋底栖动物 累积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动物体汞污染的生物学特征

动物学杂志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汞是动物体非必需的重金属元素,它容易被动物体吸收和富集,不易被动物体排除,更不能被动物所分解,它可经由食物链(网)进行传递,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汞对水生动物的污染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两千多渔民严重汞中毒(即“水俣病”...

关键词: 水生动物,汞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淤泥中细菌对含氮物质转化效率的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精养鱼池表层淤泥中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对含氮物质转化率的测定,定量了解了上述细菌的氨化率、亚硝化率、硝化率和反硝化率。结果表明:淤泥中细菌的氨化率、亚硝化率、硝化率和反硝化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淤泥中有机物的含量、细菌数量和种群组成、淤泥的理化性质及水质情况的影响。建议生产上采用适当的管理措施,改善鱼池环境条件以提高池塘淤泥中细菌对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矿化速率,促进池塘物质和能量循环,减少有机物的淤积和池塘淤泥的沉积。

关键词: 淤泥;细菌;含氮物质;转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