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长江口浮游动物生态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1999 CSCD

摘要:长江口121°30′E~122°40′E海区处于长江最大浑浊带和河口锋区,系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水域,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各水系推移幅度的周年和年际变化很大,引起浮游生物数量分布不均,斑块现象明显以及季节和年际变化突出等现象。要阐明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动规律,尚需积

关键词: 长江 河口 浮游动物 生态特征 分布 数量变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疏浚泥浸出液、悬浮液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1999 CSCD

摘要:长江口疏浚泥浸出液和悬浮液对小球藻(Chlorella saccharophila)和大型溞(Daphina magna)的生长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90%和100%疏浚泥的浸出液及100%的悬浮液对小球藻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小球藻的96 h-EC_(50)分别为87%和99.5%;对大型潘的96 h-LC_(50)分别为87.57%和50.10%,说明长江口底泥浸出液和悬浮液对浮游生物毒性极低,且不会对浮游生物产生直接明显的危害。

关键词: 长江 河口 浸出液 悬浮液 生物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蛤仔生理生态学研究Ⅱ.温度、饵料对同化率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1999 CSCD

摘要: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饵料的种类、密度和质量对菲律宾蛤仔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水温的升高,菲律宾蛤仔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以及净生长率均有明显的增加,经方差分析(ANOVA)显示,温度对它们的影响极显著。菲律宾蛤仔对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同化率基本相同。饵料的丰度和质量是影响菲律宾蛤仔同化率的重要因素,随食物中有机物含量(POM/TPM)的增加,同化率也增加;且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并符合如下模式:AE=57.397C-0.095 3(R2=0.728,P<0.05,n=15)。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生理生态学 同化率 温度 饵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鲷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测定──室内模拟与现场方法的比较

海洋水产研究 1999 CSCD

摘要:将Eggers现场胃含物法移入室内大型玻璃钢水槽内进行,然后在尽可能相近的实验条件下,比较了室内流水模拟法和Eggers现场胃含物法,测定真鲷日摄食量、日生长量和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发现,尽管两种方法存在着研究对象分别为个体和群落的差异,但真鲷的群居性仅能增大其摄食和生长量,而不影响其以比能值为单位表示的生态转换效率,两种方法测得的真鲷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24.43% (kJ)和21.76% (kJ),结果基本相近。由于研究中注意保持了两种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同步进行,可推测由上述两种方法测得的真鲷能量转换效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关键词: 真鲷 摄食 生长 生态转换效率 方法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海湾水域溶解氧、pH值、盐度和营养盐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

海洋通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1998年6月对广东省红海湾海水养殖水域环境因子的调查,阐述了海水中溶解氧、盐度、pH值和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溶解氧及海水pH值随温度由北(除15~17号站)向南(除6号站)增高而增高.同时证实了光合作用是导致溶解氧含量和pH值增高的主要原因.而营养盐与盐度呈密切的负相关.浮游植物总量随营养盐由北向南降低而明显增高.

关键词: 红海湾 溶解氧 盐度 pH值 营养盐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疖疮、红脖子、赤斑病并发症的病原研究

水产学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疖疮、红脖子、赤斑病并发症的病鳖肝脏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一株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又经30 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主要特性为短杆状(0 .36 ~0 .71μm ×1 .0 ~1 .4μm) ,革兰氏阴性,极端单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具运动性,ONPG反应、精氨酸双水解酶、吲哚、V- P 反应、明胶酶、氧化酶、七叶灵均阳性,发酵葡萄糖、甘露醇、蔗糖和D- 阿拉伯糖产酸,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柠檬酸盐利用、H2S、脲酶、吲哚丙酮酸(IPA) 均阴性。对银鲫的LD50 为9 .17 ×105 CFU 尾,对小白鼠的LD50 为1 .59 ×107 CFU 只。生长最适温度、盐度和pH 值范围分别为25 ℃~35 ℃、5 ~15 、6 .5 ~7 .5 。对环丙沙星、氟嗪酸、丁胺卡那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氨曲南、乙基西羧霉素、头孢呋新、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噻甲羧肟等药物高度敏感

关键词: 中华鳖 疖疮病 红脖子病 赤斑病 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HRH-A_2及无机离子促进草鱼脑垂体离体分泌GH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培养瓶(皿)培养法研究LHRHA2、Ca2+、K+对草鱼脑垂体器官分泌GH的影响。结果表明,1nmol/L、10nmol/L、100nmol/L和1000nmol/L的LHRHA2都能显著促进GH的分泌;随着Ca2+浓度(01、1、3mmol/L)的增高GH的分泌增强,在1mol/L和3mmol/LCa2+条件下的GH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在01mmol/LCa2+条件下的GH分泌水平;随着K+浓度(025、25、25mmol/L)的增高GH的分泌显著增强。

关键词: LHRH-A_2,Ca~(2+),K~+,草鱼脑垂体,离体培养,G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幼体中肠的超微结构

海洋与湖沼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5年4月,在山东日照市涛雒对虾育苗场采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采用超薄切片和电镜观察的方法,对其中肠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幼体的中肠肠壁由3部分组成,即肠上皮、基膜和肌层。中肠上皮细胞具发达的微绒毛,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酶原颗粒等,它由两类细胞(含脂肪颗粒的细胞和不含脂肪颗粒的细胞)组成。第一类细胞在发有早期占多数,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减少,至仔虾期后,肠上皮完全由第二类细胞组成。基膜分为内、外两层,且在各期中基本无变化。肌层分为环、纵肌层,在发育早期分层不明显,但肌层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发达。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幼体 中肠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重组鱼生长激素对罗非鱼鱼种的促生长作用研究

淡水渔业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工程菌EcoliDH5a(pBVGH18)生产重组鲑鱼生长激素。经初步纯化后作为添加剂投喂罗非鱼鱼种。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基因工程生产的重组鲑鱼生长激素具有生物学活性,能够通过口服经肠道被鱼体吸收,具有很强的促进鱼体生长作用。通过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可望能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业,特别是名贵品种的养殖

关键词: 重组鲑鱼生长激素,口服,促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珍珠贝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水产学报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南海 4种不同珍珠贝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 ,然后与近江牡蛎和翡翠贻贝比较 ,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 ,珍珠贝肉的蛋白为 78.9%~ 83.64%,平均 81.36%,且蛋白质中氨基酸评分为 81~ 94 ,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和胱氨酸 ,脂肪含量为 2 .68%~ 6.31%,平均为 4 .4 1%,其中C2 0∶5(EPA)与C2 0∶6 之和的平均含量为 33.7%;矿物质含量丰富 ,尤其是Ca、P、Zn ;维生素的含量一般。珍珠贝肉与近江牡蛎和翡翠贻贝相比 ,营养价值高于翡翠贻贝某些营养成分的价值超过近江牡蛎 ,是开发保健食品的优质天然原料

关键词: 珍珠贝肉 营养成分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