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真鲷幼鱼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一种现场研究方法在室内的应用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1997年10月在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采用Eggers模型现场研究方法在室内对人工培育的真鲷幼鱼(26.33±5.79g)进行了摄食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研究。真鲷幼鱼的日摄食量12.97gw.w./100gw.w.·d,摄食率3 119.00cal/ind·d,生态转换效率19.40%。真鲷幼鱼的摄食与温度变化显著相关,消化道内含物量与水温的相关关系符合方程DCW=0.023 4·e0.256 3Temp.(P<0.001)。从每日的03∶00始,真鲷幼鱼消化道内含物的量随时间逐渐增加,至17∶30达到最高值,表现出单一摄食高峰,显示出其代表的真鲷黄、渤海种群与东海种群之间存在摄食节律方面的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Eggers模型这一现场研究方法也适于室内研究鱼类摄食,特别对于那些现场不易获得的鱼种,是研究其摄食的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方法。


环境条件对中国对虾交尾影响的试验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本文报告了在室内条件下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不同部位精子形态、激活反应及外界环境对对虾交尾影响等的试验观察。雄性生殖系统被分为3部分:精巢(T)、输精管和精荚(TA);输精管又分为前、中、后3段,其中的前(AVD)、中(MVD)、后(PVD)3部分以及精巢和精荚被分别匀浆取样镜检,观察精子形态。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雄性精巢、输精管、精荚及雌虾纳精囊内精子的形态、对卵水的激活反应能力有所差异,是一逐渐成熟过程;雄虾具有多次交尾能力,不同环境条件对中国对虾的交尾影响明显;当雌虾比例较高时交尾率也高;不同对虾密度对交尾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中国对虾,交尾,环境条件


鲤鱼(Cyprinus carpio)生长激素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鲤鱼脑垂体总RNA中扩增出编码鲤鱼生长激素(GH)成熟肽基因序列.定向克隆至质粒pUC18,克隆的鲤鱼GHcDNA不含信号肽序列并以新的起始密码子ATG取代鲤鱼GHcDNA第1个密码子TCA.序列分析表明,与Koren报道的鲤鱼GHcDNA相比有两个碱基差异,但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将鲤鱼GHcDNA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BV220,构建成重组鲤鱼GH基因表达载体pBVcGH8.SDS-PAGE和薄层扫描分析表明:经42℃诱导,pBVcGH8在大肠杆菌中可表达一分子量约22000的特异蛋白,表达量占细胞总蛋白的29.2%.该基因重组的鲤鱼GH添加到饲料中投喂罗非鱼,证实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
关键词: 鲤鱼GH基因,分子克隆,原核表达,促生长


驼背鲈的形态和生物学性状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观察并解剖32尾活体驼背鲈,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和内部组织结构。驼背鲈的显著特征是身躯侧扁,头顶凹入,后头部突然隆起,体甚高,上下颚无犬齿,后鼻孔呈垂直长裂孔;背鳍10棘,体褐色,体表布满黑色圆点。胃发达,卜型;肠管中等长,幽门盲囊10~13个;胆囊非常细长如线状,屈曲,其长为体长的23%~25%;生殖腺粗短,雌雄同体。
关键词: 驼背鲈,形态特征,内部组织,雌雄同体


海水主要离子在合浦珠母贝精子激活中的作用
《海洋学报(中文版)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引言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是我国海产珍珠重要母贝,其大批量种苗的人工繁殖于70年代获得成功合浦珠母贝的繁殖生物学有其特殊的地方,即人工解剖获得的精子在自然海水中不运动,没有受精能力,需用一定的化学物质激活才能受精[1-3].生产...


挪威春季产卵的大西洋鲱仔稚鱼年孵化量的估算方法(英文)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1986~1990年间,挪威卑尔根海洋研究所每年都对挪威西海岸春季产卵的大西洋鲱仔稚鱼的分布区进行一次综合性调查,每年在大西洋鲱的孵化期,都在Sunnmre近岸和Buagrunnen的两个小区重复取样(通常每周2次),并用覆盖整个孵化区的综合调查所得的资料计算出仔稚鱼日孵化量,用两个小区所得的资料作孵化曲线,从而得出在孵化期内仔稚鱼孵化量占年总孵化量的百分比。1986~1990年间仔稚鱼年孵化量分别是1.7×1012、3.9×1012、35.4×1012、72.8×1012和99.1×1012尾。
关键词: 大西洋鲱,仔稚鱼,春季产卵,孵化量,挪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