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053条记录
种植密度对糜子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河曲大红黍为材料,设定6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糜子的株高、茎粗、分蘖数等形态指标,单株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值、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运用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密度与作物产量的经验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值时,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大,茎粗变细,分蘖数减少和光合生理指标均降低,穗重、穗粒重和有效穗粒数逐渐减少,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产量降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二次曲线模型的方程式为Y=176.78471+11.51879X-1.29607X2,理论最适密度范围为4万株/666.7m2—5万株/666.7m2。

关键词: 种植密度 糜子 产量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牧1号’高丹草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草地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饲草产量及适口性,2005年以新型A3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3SX14A为母本,以SCR72为父本组配而成高粱/苏丹草杂交种,2006—2011年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2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晋牧1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Jinmu 1’)。结果表明:‘晋牧1号’高丹草平均干草产量10020kg·hm~(-2),比对照‘皖草3号’增产5.90%,比‘乐食’增产10.70%,适宜在北京、天津、新疆、四川、山西等地种植推广。

关键词: ‘晋牧1号’高丹草 选育 产草量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研究进展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绵羊多胎性状主要受主效基因的控制。研究绵羊多胎性状主效基因,不但能够阐明已了解的多胎羊生理和遗传机理,得出多胎性状遗传模式,而且有助于家畜的选种选育,提高绵羊繁殖力。文章综述了绵羊多胎性状主效基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旨在为绵羊多胎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绵羊 多胎性状 主效基因 畜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转Bt基因棉花不同年限土壤PLFA指纹特征与差异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连续种植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连续种植3年转基因棉花晋棉26和中棉所41大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种植年限对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影响不同,随着种植年限和棉花残茬进入土壤生态系统,转基因棉花土壤细菌占总量的百分数有降低趋势,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比例低于非转基因品种;转基因棉花土壤真菌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转基因棉花连续种植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花 种植年限 磷脂脂肪酸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新品种无核翠宝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中国果树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葡萄新品种无核翠宝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瑰宝×无核白鸡心杂交培育而成,早熟,无核,品质优良,早果性好,适应性强,管理容易,于2011年5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通过多年的栽培研究,从高标准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几个方面总结出无核翠宝配套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葡萄 无核 早熟 无核翠宝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和荞麦加工食品血糖生成指数与血糖负荷测定

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和含量均会对机体血糖造成影响,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和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GL)值则是反映该影响的生理指标。大量研究均证实低GI和低GL膳食干预对防治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1]。本研究应用国际认可的食物GI值标准化测定方法,对20种燕麦、荞麦加工食品GI和GL值进行测定,旨在填补目前食物GI和GL值数据库中燕麦、荞

关键词: 血糖生成指数 血糖负荷 燕麦 荞麦 加工食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春谷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氮素水平下春谷品种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变化规律,确定春谷最佳施氮量,并探讨光合特性与产量相关性。【方法】以春谷品种长农35号和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重复3次,小区面积15.0 m2(5 m×3 m),留苗30万株/hm2。共设0(N1)、45(N2)、90(N3)、135(N4)、180(N5)和225 kg·hm-2(N6)6个氮素水平,40%氮肥作底施,60%在拔节至孕穗期追施。于谷子抽穗后,用日本产叶绿素测定仪SPAD-502(Konica Minolta)测定顶三叶SPAD值,用美国产CIRAS-2光合速率仪(PPSYSTEMS)测定谷子顶三叶的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Ci)、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结果】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春谷品种的株高、茎粗、穗长呈上升趋势,穗重、穗粒重、旗叶与顶三叶SPAD值、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千粒重在各氮素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水平为90 kg·hm-2时,以上各指标值(千粒重除外)达到或接近最大,产量趋于稳定,预示氮肥施用量90 kg·hm-2为春谷最佳施氮量,进一步通过2个春谷品种产量随氮素施用量变化回归方程计算出最高理论产量,方差分析表明两品种最高理论产量和施氮90 kg·hm-2时产量无显著差异(P长农35号=0.5571、P晋谷21号=0.6632)。综合以上结果,将90 kg·hm-2施氮量确定为春谷最佳施氮量。春谷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谷子旗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86,顶三叶总蒸腾速率(E)及总光合速率(Pn)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83,4个相关系数值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明确了春谷品种在山西中南部生态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为90kg·hm-2,发现谷子开花后旗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顶三叶蒸腾速率(E)及光合速率(Pn)与春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春谷 施氮量 光合特性 产量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传粉昆虫种类及其访花习性的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苹果花期的传粉昆虫,更好地利用昆虫为苹果授粉,本文对山西运城临猗、临汾隰县苹果的传粉昆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苹果传粉昆虫共计23种,隶属于4目、14科,主要传粉昆虫依次为膜翅目的蜜蜂科、条蜂科、切叶蜂科、地蜂科和双翅目的食蚜蝇科。其中,意大利蜜蜂和毛附黑条蜂为主要传粉昆虫。日活动规律观察表明,蜜蜂属于双峰型,条蜂属于单峰型;条蜂出巢温度(温度为16.4℃)低于蜜蜂的出巢温度(18.8℃),11∶00-12∶00和15∶00-16∶00为蜜蜂访花高峰,条蜂访花高峰在10∶00-11∶00。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苹果传粉昆虫 毛附黑条蜂 访花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70s—2000s中国高粱杂交种亲本遗传距离演变的SSR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中国高粱不同时期主干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全面系统了解高粱杂交种及其亲本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间遗传距离的大小,可以减少亲本选配的盲目性,有效提高杂交育种工作的预见性。应用SSR标记技术分析高粱亲本及其F1的遗传差异,探讨中国高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高粱杂种优势利用以来的优势种群演变。【方法】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晚熟区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SSR标记遗传距离分析,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中国高粱杂交种优势类群,研究高粱的育种进展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演变特点。【结果】利用109对引物对55份材料进行扩增,结果表明,47对引物有较好的多态性,共得到等位基因变异373个,平均每个等位基因检测到多态性位点7.5个,多态性位点变化范围为2—14个。供试材料标记位点的PIC变化范围为0.0351—0.8836,平均为0.6085。55个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889-0.9500,平均为0.6011。聚类分析将55份高粱材料聚成4类,聚类结果与根据地理来源、遗传背景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年代杂交种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1970-1980年代呈上升趋势,之后略有下降。对不同杂种优势模式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得出Durra种群不育系×中国高粱恢复系和倾中国高粱恢复系、Kafir-caudatum种群不育系×中国高粱恢复系和倾中国高粱恢复系遗传距离远,产量高,因此,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应以Durra高粱×中国、倾中国高粱,Kafir-caudatum高粱×中国、倾中国高粱模式为主。【结论】高粱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高粱亲本的选配应充分考虑遗传距离。

关键词: 高粱 SSR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土壤及玉米籽粒中Pb、As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褐土区长期施肥农田土壤重金属Pb、As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基于22年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0—20及20—40 cm土层及2013年玉米籽粒Pb、As含量的测定,分析褐土农田Pb、As的累积状况、年际变化特征、剖面分布特征及对玉米籽粒Pb、As含量的影响。【结果】不施肥处理土壤Pb、As含量均有所减少,其他施肥处理均有所累积;土壤Pb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较基础土样升高了1.77—8.41 mg·kg-1,升高幅度为4.42%—20.95%;土壤As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较基础土样降低了17.10%—41.54%;Pb具有表聚性,As在20—40 cm土层的含量要高于耕层;2013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重金属Pb、As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中磷肥和有机肥对褐土中Pb、As含量的处理间差异影响不显著;2013年玉米籽粒中Pb、As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结论】施肥处理均表现出重金属Pb累积现象,因此应注意控制肥料的施用量。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褐土 重金属 玉米籽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