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粮食安全视角下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

农业科技管理 2021

摘要:文章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在分析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调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并从夯实发展基础、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健全保障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路径 保障机制 河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芝麻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芝麻生长和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芝麻生理、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芝麻开花期土壤酶活性和光合特性,土壤蔗糖酶的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33.3%、26.4%和23.6%,脲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47.4%、35.9%和29.5%,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20.4%、13.6%和12.1%,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7%、9.4%和8.0%,净光合速率较对照分别提高24.2%、16.2%和10.9%;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均使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加,生物炭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效果较为显著;生物炭、有机肥、饼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较不施肥显著增产,较氮磷钾化肥处理分别增产11.7%~13.3%、8.8%~8.1%和4.4%~8.7%。【结论】应用1 hm2施用生物炭1 500 kg或有机肥1 500 kg配施化肥N 120 kg、P2O5 75 kg、K2O 75 kg施肥方式。

关键词: 芝麻 生物炭 有机肥 产量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

农业装备技术 2021

摘要: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之下,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凭借着信息技术,农业生产将实现集约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发展。从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中的积极意义出发,讨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现状和价值,并提出优化物联网技术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生产 信息技术 物联网 智能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合GC-MS和GC-IMS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下青麦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粮油食品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麦仁为研究材料,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炒、蒸、煮、速冻、预冷、冻干、漂染、清洗青麦仁等9种不同处理方式下青麦仁气味指纹图谱,考察不同处理方式对青麦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青麦仁都含有正己醛、壬醛、苯甲醛、2-戊基噻唑等化合物,多种挥发性有机物种类相同,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青麦仁主要风味物质各不相同.

关键词: 青麦仁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 风味 气相色谱-质谱 香气活力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施用下潮土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生物炭配施化肥对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影响团聚体胞外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素,为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微区试验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石灰性潮土。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生物炭(BC)和生物炭配施化肥(BC+NPK),生物炭是以花生壳为原料高温裂解制备而成,仅在试验开始前施用一次,化肥每季均施用。试验开始于2017年小麦季,于2019年9月玉米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各粒径团聚体MBC、MBN含量和酶活性。【结果】与CK相比,NPK处理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BC处理可显著提高有机碳和全氮含量,BC+NPK处理则显著提高了以上各指标含量。与CK相比,BC处理显著降低了粒径2~0.25 mm团聚体MBN含量,并明显增加了该粒径的MBC/MBN值;BC+NPK处理显著增加了粒径> 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MBC含量(增幅分别为59.57%和34.68%),也增加了耕层土壤、粒径> 2 mm和2~0.25 mm团聚体中MBN含量(增幅分别为17.33%、42.24%和19.28%)。与CK相比,NPK、BC和BC+NPK处理均显著增加粒径> 2 mm团聚体微生物熵,而BC和BC+NPK处理则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粒径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微生物熵。与CK相比,NPK和BC+NPK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粒径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β-葡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α-葡糖苷酶和β-木糖苷酶活性;在粒径> 2 mm团聚体中,仅BC+NPK处理明显提高了该四种酶的活性。与CK相比,NPK和BC+NPK处理均明显提高了粒径> 2 mm团聚体中脲酶活性及粒径0.25~0.053mm团聚体中乙酰氨基葡糖苷酶活性,仅BC+NPK处理可显著提高粒径> 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团聚体酶活性变化与MBC、MBN含量以及MBC/MBN值显著相关。粒径> 2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微生物熵、全氮和MBC含量均显著相关,粒径2~0.25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MBC/MBN值显著相关,而粒径0.25~0.053 mm团聚体中酶活性变化与MBC含量显著相关。【结论】生物炭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改善土壤微环境,提升土壤质量,且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有较长的后效。

关键词: 潮土 土壤团聚体 生物炭 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养动物FSHR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中国牛业科学 2021

摘要:促卵泡激素FSH及其受体在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激素生成以及睾丸的精子生成中起关键的调节作用.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与家养动物的繁殖能力有密切关系.提高家畜产仔率是确保我国动物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已有研究表明,FSHR基因对动物的卵巢卵泡生长发育和精子发生具有巨大的调控作用,并且该基因与家养动物的繁殖性状,繁殖能力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文章旨在介绍FSHR的结构,表达和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家养动物(牛,绵羊,山羊,猪和鸡)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并且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 FSHR基因;家养动物;生物学功能;繁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技创新促进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牛业科学 2021

摘要:近年来,科技创新在郏县红牛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科技创新在郏县红牛产业发展方面运用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力度,促进郏县红牛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郏县红牛;种质资源;标准化;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典型种业企业发展案例对河南省种业发展的启示

种业导刊 2021

摘要:河南省是产种用种大省,但并非种业强省。河南省加快种业强省建设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目前我国典型种业企业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相关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探索出跨国并购、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是河南省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 国内典型种业企业 发展 经验 启示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哺乳动物Y染色体的测序进展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1

摘要: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由一对常染色体演化而来,其中X染色体在物种间相对保守,而Y染色体则存在很大的变异,包括染色体的大小、结构和基因数量等。研究Y染色体的遗传结构与变异,对于理解哺乳动物的起源进化、性别决定以及动物繁殖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综述了哺乳动物Y染色体的结构与变异,以及Sanger测序技术、二代测序技术、三代测序技术在Y染色体测序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基于CRISPR-dCas9可视化系统的流式染色体分离技术,以及高精度的三代测序技术在Y染色体测序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Y染色体 测序 CRISPR-dCas9 PacBio CC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组织培养中抗污染培养基新配方的探索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污染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的技术盲区,本实验旨在研发更高效抑制杂菌污染的植物组织培养系统.通过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及组合的头孢霉素、利福平、青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化学药物进行抗菌筛选,确定了以头孢霉素、百菌清、代森锰锌为主的抗菌培养基配方.之后评估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与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三种组培材料在该培养基上的生长与污染情况,进而探索出一种高效培养基抗污染新方法,即药液包衣.利用含有25mg/L头孢霉素+30 mg/L的代森锰锌与百菌清1:1 混合液的培养基,并在外植体插入培养基前利用100 mg/L 多菌灵药液或100 mg/L代森锰锌与百菌清1:1 混合液进行浸润包衣,可显著降低组培材料被污染的风险,且对除愈伤组织以外的外植体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弱.该方法的使用在对外植体伤害较小的情况下,对于已污染组培材料的挽救以及大田种质材料的实验室保存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高效抗污染配方 药液包衣 代森锰锌 百菌清 头孢霉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