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尖吻鲈幼鱼耗氧率初步研究
《海洋学报(中文版) 》 1991 CSCD
摘要:研究鱼类的代谢水平,不仅在鱼类呼吸生理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养殖学上也具有应用价值,可以为养殖生产及活鱼运输过程中进行水质调节,为确定合理的放养和装运密度,增氧流水,防止泛池,合理地利用饵料,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鱼类耗氧率的测定,国内外学者作了很多工作,我国学者对几种淡水养殖鱼类作了较系统地测定,但对海产经济鱼类方面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五)
《海洋科学 》 1991 CSCD
摘要:Ⅱ.4. 其他种类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Ⅱ.4.1. 鲐鱼 据调查研究的结果,鲐鱼可分为东海种群和闽粤东种群,前者种群数量远超后者。现就两个种群的越冬场、产卵场、索饵场、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规律分别叙述。 A.东海种群:幼鱼群体在沙外渔场及其附近海域越冬,成鱼群体从五岛以西到东海中南部连成狭长的弧形深水区越冬。每年3~5


中国对虾配合饵料添加维生素的效果
《海洋科学 》 1991 CSCD
摘要:将维生素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加以试验,配备5个不同维生素水平(0,0.27,0.54,1.1,2.1%)的饵料试验组,经较长期的室内饲养试验以考察混合维生素对对虾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添加维生素份量的增加,对虾的成活率也增高,增重倍数也提高。这就表明,维生素(在试验范围内)有降低对虾死亡率、促进生长的作用。维生素促进生长的效应最敏感区间是0~0.54%,在此范围内,维生素的少量增加也能明显地提高其生长效果,而维生素在1.1~1.2%范围内,增重曲线就逐渐趋向平坦,表示2.1%的添加量接近维生素的最适添加量。 维生素还有降低饵料系数的作用,在试验范围内,随着维生素的增加,饵料系数也降低,最低可达2.48。


六氯化苯对汤氏纺锤水蚤毒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海洋与湖沼 》 1991 CSCD
摘要:本文通过1987年6月在丹麦国家环保局海洋污染实验室进行的六氯化苯(γ-HCH)对桡足类汤氏纺锤水蚤(Acartia tonsa)的急性、亚急性和生命周期试验,评价了六氯化苯对汤氏纺锤水蚤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γ-HCH对汤氏纺锤水蚤的96h LC_(50)为17μg/L。当,γ-HCH浓度为3μg/L时,产卵量明显受到影响。在生命周期试验中,当γ-HCH浓度为10μg/L时,从无节幼体Ⅵ期到成体,汤氏纺锤水蚤的生长会受到明显影响,而对雌性成体的半数影响浓度(EC_(50))为0.8μg/L。通过对试验方法和结果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汤氏纺锤水蚤的生命周期试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费用相对较低,将会是化学物质危害性评价中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三疣梭子蟹淡化养成试验
《海洋科学 》 1991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梯度法逐渐降低盐度对三疣梭子蟹进行淡化养成,以求探索半咸水水域中梭子蟹的养成,扩大更广泛的养殖水面。试验表明:梭子蟹能够在3.2以上的盐度中正常蜕皮,并可以在低盐度(1.9—1.5)环境中短期过渡两周后,一经盐度回升到3.2以上时,


燃料油、苯酚和硫化钠对新月菱形藻生长繁殖及叶绿素α含量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1991 CSCD
摘要:苯酚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毒性最大,20~#燃料油次之。硫化钠组最大比生长率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大。20~#燃料油、苯酚和硫化钠影响其生长的最低觉察效应浓度一未觉察效应浓度(LOEC—NOEC)范围分别为32.00—3.20mg/L,3.20—1.00mg/L,和0.320—0.100mg/L;苯酚影响其叶绿素a含量的216h-EC_(50)为6.739±0.003mg/L,20~#燃料油影响其细胞分裂繁殖的144h-EC_(50)为46.13±1.01mg/L,高浓度燃料油抑制新月菱形藻的生长繁殖及叶绿素a含量,低浓度的则刺激其生长繁殖。


次溴酸盐氧化法不适用于污染海水中NH_4-N测定
《海洋科学 》 1991 CSCD
摘要:海水中NH_4-N的测定,经历了奈氏法、靛酚兰法,直到目前的氧化法各阶段。在氧化法中所使用的氧化剂有次氯酸钠和次溴酸钠。李逢熙曾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过比较研究,认为次溴酸盐氧化法(以下称溴法)快速灵敏、转化率高、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1984年溴法被列入《海洋污染调查暂行规范》,被海洋界和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六)
《海洋科学 》 1991 CSCD
摘要:Ⅱ.4.4.中国对虾 中国对虾大量分布于黄渤海中、朝两国海域。真子渺等(1966)指出,黄海对虾有两大群:一为渤海沿岸群;二为朝鲜西岸群。邓景耀等(1985)根据多年调查研究和标志放流结果,肯定真子渺想法,并提出黄海对虾有两个地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四)
《海洋科学 》 1991 CSCD
摘要:Ⅱ.3. 带鱼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著者根据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等资料分析,认为带鱼种群有:1.南海种群;2.东海种群;3.黄渤海种群等3个种群。 Ⅱ.3.1.种群特征 A.越冬场的分布 秋末冬初,南海种群带鱼移动到水深60~150m一带的深水区,如粤西深水区(19°30′~21°00′N,111 °30′~113°00′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