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黄海绿鳍马面鲀的资源评估
《海洋与湖沼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Pope-Shepherd多世代解析法推算了1977—1987年东、黄海绿鳍马面纯的各龄组资源量及捕捞死亡系数变动。结果表明,一龄以上资源量从70年代末的70余万吨逐步减少,80年代中期降到约50万吨的最低点。此后渔获物中一龄鱼比例大幅度增加。1984—1986三年中一龄鱼分别占渔获物的14.8%,53.3%。和16.2%(重量比例)。但因东、黄海主要底鱼衰退,生态系结构发生变化,马面纯幼鱼补充多于70年代,特别是1985年和1986年幼鱼补充量显著增加,出现二个较强的补充群体,使1986和1987年的2龄鱼数量有所增加。但该期间3龄以上成鱼资源量仍低于70年代水准,反映出捕捞强度过大。根据生物量曲线解析,将开捕年龄提高到3龄才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饲料、水温、投饲率对中国对虾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海洋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探讨了实验条件下饲料、水温、投饲率等因子对中国对虾摄食与生长的影响。初步结果:(1)在23~30°C温度范围内,对虾对人工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的日摄饵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加;(2)对虾对人工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的日摄饵率随体长增长而下降,配合饲料的日摄饵率在体长8cm处有一个明显的突降,对鲜活饵料的日摄饵率的突降点则出现在对虾体长l0cm处;(3)降低投饲率可使饲料效率明显提高,生长率则相应下降,但当投饲率降到50%时,饲料效率不再提高,生长率明显降低。


养殖中国对虾育苗效果观察
《海洋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自80年代初大规模开展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增养殖生产以来,每年需从自然海区捕捞大量对虾亲体用于人工育苗生产,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用人工养殖对虾亲虾越冬来解决亲虾来源。至1990年,仅北方三省一市利用越冬虾培育虾苗数量已达1.07×10~(10)尾,占养殖用虾苗总量的30%。预计今后几年内,这个比例还将增加。连


黄海鱼类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1985年3月—1986年10月和1988年5月间,对黄海海域40科69属80种鱼的食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黄海鱼类饵料分为4个生态类型;2.黄海鱼类摄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黄海鱼类基本属于第二—第四营养级;4.日本鳀、脊尾褐虾、太平洋磷虾等优势饵料生物在黄海鱼类食物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黄海多数鱼类间的食物竞争关系基本是协调的。


中国东方鲀属鱼类一新种——晕环东方鲀
《海洋与湖沼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1979年7月—1981年11月间,在长江口采集到24尾体长为32—214mm的东方鲀属鱼类标本,经形态特征和解剖比较研究后,认为是一新种,定名为晕环东方纯Takifugu coronoidus Ni et Li nov. sp.。正副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温度对绥芬河滩头雅罗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生态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6—1990年,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先后观察了173组滩头雅罗鱼受精卵在不同水温下的发育情况,查明了该鱼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10—18℃,极限水温为7—27℃,与同时期绥芬河水温变化相一致,各发育期胚胎对水温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孵出期和囊胚原肠期发育速率变化较大,积温为变数,其它时期发育积温趋于常数。使胚胎停止发育的下限温度与致死温度明显不同。各时期胚胎停止发育的下限温度为:孵出期为9℃,囊胚原肠期为8.5℃,卵裂期、器官分化期为6.5℃。胚胎停止发育是适应气候多变的一种自然选择。


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的生存下限盐度及适宜盐度的研究
《海洋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度是海洋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因子,探寻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Z)各期的生存下限盐度及适宜盐度,对幼体生长、发育及在低盐度海区进行人工育苗具有重要意义。对三疣梭子蟹适应盐度方面的研究,我国尚属空白,日本学者做过不少这方面研究。我们于1990年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