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1990-1992年间在广东沿海采集24种贝类,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毒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大部分生物体均不同程度的积累了麻痹性毒素;大亚湾和大鹏湾2种贝体内存在着12或13种麻痹性毒素的成分;贝体中麻痹性毒素存在着一定的季节差异。还对贝体中的毒素和有毒藻类的出现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转抗冻蛋白基因鱼的研究
《生物工程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抗冻蛋白(AFP)或抗冻糖蛋白(AFGP),可使鱼类体液的冰点降低至-1.9℃左右,并减少冰晶的生长速度,它们的生物活性比小分子NaCl等无机盐、尿素、糖和游


温度、溶解氧含量对中国对虾消化速度的影响
《海洋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界环境因子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生长的影响已有不少报告。王克行等报告了仔虾生长适温是20~30℃,超过32℃生长速度下降。杨丛海观察了5cm体长的幼虾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郝斌等报告了中国对虾的耗氧率,提出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警戒线为1.00~2.00×10~(-3)。但环境因子对中国对虾消化速度影


绥芬河大麻哈鱼类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3种大麻哈鱼的洄游期、种群组成、数量变动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认为:溯河期依每年河流生态条件而有变化;驼背大麻哈鱼为单一龄组型,马苏大麻哈鱼为双龄组型,大麻哈鱼为多龄组型;其主要产卵场分布于绥芬河中、上游河区,我国河区种群数量较多。


太平洋牡蛎单体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海洋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世界牡蛎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70年代后期,浙江、辽宁、山东等沿海各省先后从日本引种,由潮间带养殖逐渐发展到筏式垂养,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然而筏式养殖极易受风浪的影响,附着基质容易脱落,同时随着牡蛎的生长,牡蛎聚集在狭小的附着基上呈“堆状”,在风浪的冲击下边缘时常割破网笼。此外,牡


中国对虾池浮游生物与对虾养殖的关系
《海洋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繁殖浮游生物对改善养虾池水质和提高生产效益和作用,我们于1990~1992年在山东省牟平县宁海镇养虾场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