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现代化养猪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2 CSCD
摘要: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不断增多,由于其他产业资本的大量涌入,使得规模化猪场引进了许多世界养猪领域的新发明、新设备。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养猪业的更多应用,养猪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最近几年,养猪投资主体、技术、设施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养猪环境控制的更好,饲喂、饮水技术更加自动化,更多地考虑猪的福利,随着资金、高技术的投入,养猪设施的改善,猪的生长环境更加舒适,养猪效益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我国养猪业还在发展阶段,各地应切合实际,量力而行,适度发展规模养猪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bmr和光周期敏感基因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和实验室相结合把低木质素、高消化率基因bmr和光周期敏感基因PS聚合到饲草高粱中,以提高饲草高粱的产量和品质。以含PS基因的EBA-3和含bmr基因的Tx623B配制杂交组合,构建了F2代分离群体。根据表型分离比例分析,光敏和褐色中脉可能分别受两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光敏基因之间存在互补作用,褐色中脉基因之间存在抑制作用。根据高粱的遗传连锁图谱,选取相应的SSR标记。经连锁遗传分析,找到了2个SSR标记,Xtxp7与bmr基因连锁,Xtxp20与PS基因连锁。由于Xtxp7位于连锁群B,Xtxp20位于连锁群G,据此认为高粱有一个bmr基因位于B染色体上和有一个PS基因位于G染色体上。这两个标记的获得可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加速杂交种的转育与利用。此外,对影响开花时间的QTLs和主效基因在高粱和水稻上可能一致进行了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行株距(密度)对小黑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高效开发利用小黑豆资源,提高小黑豆产量,在山西隰县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行株距(密度)对小黑豆产量及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40cm的平均产量优于行距60cm的平均产量;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中,R40P3(08.34万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结荚高度4个性状均优于其他处理,R60P1(511.12万株/hm2)处理的百粒重性状优于其他处理,株高性状以R60P2(56.67万株/hm2)处理最高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对有效分枝性状不存在影响;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处理对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序列为产量>结荚高度>单株籽粒产量>百粒重>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株高。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小黑豆产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镧和硝酸稀土对四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中国稀土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稀土元素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研究了镧和硝酸稀土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Sorauer)、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Cooke)Ciferri)、西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niveum(E.F.Smith)Snyder et Hansen)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00,300,500,1000,1500 mg.L-1的氧化镧和1000,1500,2000,2500,3000 mg.L-1的硝酸稀土明显地抑制4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抑制作用随着稀土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同一浓度的氧化镧或硝酸稀土处理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有所差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嘧霉胺悬浮剂的润湿性能及其靶标表面性质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对加入不同润湿分散剂(7227-A、SOPROPHOR FD和SC-4)的40%嘧霉胺悬浮剂的表面张力及其分量进行了测定,同时研究了作用靶标黄瓜和番茄叶片的表面自由能,以及药液在其上的润湿展布性能。结果显示:不同配方的嘧霉胺悬浮剂其表面张力在39~51 mN/m之间,且均以色散分量为主,其中加入SC-4的药剂表面张力最低(39~48 mN/m);黄瓜和番茄叶片的表面自由能均较小,在22 mJ/m2左右,不利于药液润湿,且以极性分量占主导;各配方药液的水稀释液在番茄叶面上的接触角在51~86°之间,在黄瓜叶面上的接触角在30~62°之间,药液在黄瓜叶面上更易附着,其中加入7227-A的药剂在黄瓜叶片上润湿性能最好,加入SOPROPHOR FD的药剂在番茄叶片上润湿性能最好;田间防治效果与药液的润湿性能呈正相关。表明嘧霉胺悬浮剂对靶标的润湿性能不仅与药液的表面张力有关,也与其分量有关,同时受到靶标表面性质的影响,通过研究药液对靶标润湿性能可分析评价其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耐冷种质的鉴定及利用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满足高粱育种对耐冷基础材料的需求,解决高粱播后遇低温造成幼芽受冻、幼苗萎焉进而影响高粱产量的问题,对238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高粱芽期、苗期耐冷性鉴定与评价,从中筛选出芽期耐冷种质15份,苗期耐冷种质11份。印度材料IS-2867和中国育成种TC1383-2、E671在芽期、苗期均为耐冷1级抗性,其中TC1383-2是中国高粱育种常用的恢复系,其耐冷特性对于耐冷品种的选育具有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育成种和国外品种的耐冷性存在差异,无论芽期还是苗期,在中国地方品种中都有较高比例的耐冷资源,说明在中国地方品种中挖掘耐冷种质的潜力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环境下大豆荚粒性状的遗传与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大豆荚粒性状之间以及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并定位控制其性状的QTL。【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所衍生的474个重组自交系,通过3年2个重复的试验结果,用多年多点联合分析方法对荚粒及产量等9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及数量性状定位。【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百粒重、粒长、单株粒重、2粒荚、3粒荚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三年两地共定位了6个产量QTL、4个百粒重QTL、10个单株粒重QTL、2个粒宽QTL、5个粒长QTL、7个1粒荚QTL、5个2粒荚QTL、7个3粒荚QTL和5个4粒荚QTL。【结论】在不同年份和环境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荚粒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铁蛋白基因GmFerritin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In-Fusion试剂盒构建表达载体pCUB-Zein::ferritin-35s::bar,以玉米自交系齐319茎尖分生组织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玉米胚乳特异启动子基因15 kDβ-Zein驱动的大豆铁蛋白ferritin基因转入玉米,共筛选出272株除草剂(草铵膦)抗性植株,其中108株PCR检测呈阳性,转化率达3.6%,初步判断Zein::ferritin基因已转入玉米基因组中。
关键词: 表达载体 农杆菌 大豆铁蛋白ferritin基因 玉米
款冬花DNA提取及ISSR体系优化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对款冬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采用SDS法、CTAB法、改良SDS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款冬叶片基因组DNA,并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进行ISSR-PCR扩增体系摸索,建立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显示:改良SDS法和改良CTAB法都可以提取出高质量的DNA,最优的ISSR-PCR反应条件为:20μL反应体系中含DNA模板约20ng,Taq酶1.0U,Mg2+2.00mmol/L,dNTPs0.20mmol/L,引物0.6μmol/L,1×PCR缓冲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