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棉花不同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棉花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方法评价了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晋棉26、晋棉44、中棉所41)和它们相应的近等位非转基因棉花品种(晋棉7、冀合492、中棉所23)不同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每个品种生物量为0 g,2 g,4 g,6 g,8 g粉碎棉株与200 g土混匀,在28℃培养箱中培养45 d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棉花生物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显著增加,而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细菌和放线菌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真菌比例显著增加。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的差异因品种和还田量而表现不同。
关键词: 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 群落结构 转基因棉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TaPHYA基因亚家族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敏色素是一类与作物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家族。本研究克隆了中国春小麦光敏色素TaPHYA1、TaPHYA2和TaPHYA3基因完整的编码序列,并对它们进行了生物信息学以及转录分析。在NCBI数据库中对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分析,发现TaPHYA1和TaPHYA3氨基酸序列中包含光敏色素基因完整的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小麦TaPHYA1、TaPHYA2和TaPHYA3之间进化关系相近,且与单子叶植物玉米、水稻的PHYA聚为一个亚类。另外,TaPHYA的表达丰度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茎、叶、穗中表达量分别是根中的1.35、0.34和0.87倍;而在同光质条件下,其表达丰度也具有光质特异性,TaPHYA的总表达量在黑暗和远红光条件下最高,在蓝光条件下次之,而红光和白光条件下最低。该结果为深入研究小麦光敏色素A基因亚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黑小麦麦麸戊聚糖的部分酸水解特征与甲基化分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201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黑小麦麦麸戊聚糖(AEPH)的部分酸水解特征及其糖链的取代度和取代方式等结构信息.分别采用0.02,0.1和0.2 mol/L的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对AEPH进行部分酸水解,结合甲基化分析、GC-MS和HPLC等方法对AEPH的糖链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戊聚糖AEPH的糖残基主要由阿拉伯糖(Araf)和木糖(Xylp)组成.其取代度(A/X),即Araf与Xylp的比值为0.60,并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Mw=3.81×105).AEPH的主链由Xylp残基通过1→4连接形成木聚糖.主链Xylp在O2,O3或O2/O3位被Araf单取代或双取代.非取代(u)、单取代(m)和双取代(d)Xylp残基的组成比例为57.7∶22.0∶6.2.非取代与取代Xylp的比值为2.1,双取代与单取代Xylp比值(d/m)为0.3.Araf主要以非还原性末端T-Araf以及通过1→2和1→5连接形成低聚阿拉伯糖的形式与主链Xylp相连,或与T-Xylp相连形成戊聚糖分子的支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物膳食纤维——戊聚糖与肠道菌群调节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谷物膳食纤维对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结肠癌等具有预防作用。戊聚糖又称为阿拉伯木聚糖,是谷物膳食纤维的主要组成部分。戊聚糖在结肠部位被特定的具有戊聚糖水解酶的细菌所降解,能够增殖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不同程度的聚合度、取代度、交联度以及侧链的分布均会影响戊聚糖的益生特性。戊聚糖所具有的生理功效不仅取决于多糖分子,还源于与其相连的阿魏酸在肠道中缓慢而持续的释放和吸收,并发挥其抗氧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南瓜梭形果突变体的发现及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印度南瓜自交系HL中发现了一个梭形果突变体HL-fu。该突变体的花、果、茎等多器官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发生了明显变异:雌花及雄花花器中异性花蕊的残存度较野生型高;果实为梭形,果形指数达野生型5倍;节间呈现长短交替分布的排列状态,叶序类似于对生。以突变体HL-fu与野生型HL杂交分别构建了正、反交F1,正交F2,BC1(P1)F1、BC1(P2)F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推测该变异类型为隐性多效单基因突变,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fu控制。探讨了梭形果突变体在南瓜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的潜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晋麦90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麦90号(试验名称临抗5069)是由山西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于2002年配制杂交组合"晋麦47/02L013",F2~F5代采用系谱法分别在水地、旱地交替进行农艺性和抗旱性选择,并采用穿梭育种在临汾、运城两地进行抗旱鉴定,2007年出圃的一个旱地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100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梁耐冷种质的鉴定及利用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CSCD
摘要:为了满足高粱育种对耐冷基础材料的需求,解决高粱播后遇低温造成幼芽受冻、幼苗萎焉进而影响高粱产量的问题,对238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高粱芽期、苗期耐冷性鉴定与评价,从中筛选出芽期耐冷种质15份,苗期耐冷种质11份。印度材料IS.2867和中国育成种TC1383-2、E671在芽期、苗期均为耐冷1级抗性,其中TC1383-2是中国高粱育种常用的恢复系,其耐冷特性对于耐冷品种的选育具有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育成种和国外品种的耐冷性存在差异,无论芽期还是苗期,在中国地方品种中都有较高比例的耐冷资源,说明在中国地方品种中挖掘耐冷种质的潜力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Pb、Zn、Cu、Ni、Mn、Cr、As、Hg、Cd含量均值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但其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太原市土壤背景值。各重金属间的相关分析表明,Pb、Zn、Cu、Ni、Mn、Cr、As、Cd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8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Hg是本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子,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依次为Hg>Cd>Pb>As>Cu>Zn>Cr>Mn>Ni。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均值均大于1,综合污染指数为2.81,总体上,污染水平为中度及其以上。各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指数在研究区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分布趋势为东南部小店地区和中南部晋源区相对较高,南部清徐县相对较小;通过因子分析并结合污灌区污染源调查,表明Hg除受污水灌溉的影响外,燃煤释放的Hg可能是重要来源之一,Cd、Zn、Pb和Cu可能来自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以污水灌溉的贡献为主,Ni、Mn、As、Cr来自污水灌溉。Hg、Cd是太原市污灌区土壤中需要优先控制的重金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干旱对旱地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施肥和灌溉的应对效果——以2003年和2009年山西垣曲县冬小麦生产的调查和试验观察为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旱灾多发是气候变化中农业生产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挑战。而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对旱灾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本文收集了2009年和2003年山西省垣曲县农业生产调查资料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该县的肥料试验示范地小麦生产试验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干旱下小麦产量与正常气候年(2003年)对比的变化,表明气候变化下小麦生长期干旱导致大田小麦减产超过30%,并田块间产量变率由正常气候年的10%左右提高到22%~42%。在雨养旱地,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地减产幅度在6%以下;干旱年水浇地的增产效果达到48%~64%,而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达到30%~44%。而水浇地优化施肥示范地产量甚至比正常气候年产量提高36%~77%。肥水协调技术大幅度减缓了干旱下产量损失,同时大大降低了田块间产量变率,达到有效抵御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此,发展优化施肥及肥水协调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减缓潜力,而水资源的有效供应可能成为北方气候变化下干旱对旱地作物生产的主要挑战。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 干旱 肥水管理 应对技术 生产力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