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组海带面产品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种类鉴定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型重组海带面产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贮藏过程中的腐败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初步鉴别、VITEK微生物全自动系统分析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导致重组海带面产品腐败的微生物为产芽孢菌,分离到的6株菌分别为: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choshinensis)、枝芽孢杆菌(Virgibacillus proomii)、溶淀粉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mylolyticus)、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和缓慢芽孢杆菌(Bacillus lent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胶州湾海水中蛤毒素特征及变化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的方法提取海水中的蛤毒素(Pectenotoxins,PTXs)。从2006年7月28日~8月29日,将含有吸附剂的吸附盘片置于黄海胶州湾取样点(36°12.428′N,120°17.826′E)水面以下3m处,每次放置4d后取出。吸附盘片中的蛤毒素用甲醇洗脱,洗脱液蒸发浓缩近干,用1ml80%甲醇溶解,然后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串联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原(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阳离子模式。样品分析所用分离柱为Waters XTerraC18柱(50×2.1mm,3.5μm),预柱为C18(10×2.1mm,3.5μm)。流动相A为2mmol/L甲酸铵、50mmol/L甲酸溶于95%的乙腈;流动相B为2mmol/L甲酸铵、50mmol/L甲酸溶于纯水。流速为0.4ml/min,淋洗梯度为0~11min,35%A~100%A;在11~16.5min,100%A;在16.5~17.0min,100%A~35%A。分别给出海水中蛤毒素PTX-2、PTX-2SA、7-epi-PTX-2SA、PTX-11、PTX-12a和PTX-12b的质谱图。结果发现,这一海域海水中存在蛤毒素PTX-2、PTX-2SA和7-epi-PTX-2SA,不存在蛤毒素PTX-11、PTX-12a和PTX-12b。海水中蛤毒素PTX-2、PTX-2SA与7-epi-PTX-2SA之和的最大峰值出现在8月1日。然后,蛤毒素浓度逐渐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珠母贝种苗海区深水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了大珠母贝种苗不同深度和密度的养殖试验,以优化、筛选合适的养殖密度和深度,为大珠母贝养殖提供技术支撑。贝苗初始大小为平均壳长4.11 mm,平均壳高3.89 mm,平均体重0.0143 g,养殖水深包括3、5、7 m和海底(12 m)(贝苗密度为2 000个/笼),养殖密度包括500、1 000、1 500、2 000、2 500个/笼(养殖水深为5 m)。经过两个月的养殖,7 m水深的贝苗生长最快,平均壳长达30.80 mm(平均生长速度为0.41 mm/d),平均体重达3.34 g(平均生长速度为36.69 mg/d);密度为500个/笼的生长较快,平均壳长达30.15 mm(生长速度为0.42 mm/d),平均体重达3.18 g(生长速度为31.90 mg/d)。深度组中存活率最高的是海底组(12 m),为17.7%,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最低的是3 m组,为6.9%;密度组存活率最高的是1 500个/笼组,为15.3%,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最低的是2 500个/笼组,为7.4%。不管是深度组还是密度组,第1个月与第2个月的平均壳长增长没有明显差异,而第2个月的平均体重增长明显大于第1个月。说明大珠母贝苗海区养殖适宜在较深水层、密度为1 500~2 000个/笼的条件下进行。
关键词: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种苗 养殖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苗种工厂化培育试验初报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工厂化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养殖模式。在工厂化车间养殖条件下,对我国北方优良养殖品种半滑舌鳎在南方地区开展苗种培育试验。340 d共培育体长300 mm半滑舌鳎雌鱼13 800尾。结果表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工厂化车间内开展半滑舌鳎苗种培育,可安全度过32℃高温,为后续工厂化车间养殖半滑舌鳎试验打下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海带岩藻聚糖的单糖及糖醛酸组成
《分析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海带中岩藻聚糖的单糖及糖醛酸组成的方法。岩藻聚糖经4 mol/L三氟乙酸降解后,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进行衍生化,并采用配有紫外检测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在250 nm波长下进行测定,实现了7种单糖和糖醛酸的良好分离。结果表明:该岩藻聚糖样品由5种单糖和2种糖醛酸组成,其物质量之比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0.03∶3.7∶0.22∶0.74∶0.12∶1.1∶4.1。该方法重现性良好,能够快速对多糖样品进行组成分析。
关键词: 岩藻聚糖 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 柱前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红点鲑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白斑红点鲑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椭球形,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植入窝较深,凹入细胞核的1/3,核中染色质致密,存在着不规则的网络状间隙;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中心粒复合体主要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近端中心粒为典型的9组三联微管结构,与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远端中心粒向下延伸形成轴丝。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部分线粒体彼此融合,形成复合线粒体,囊泡有两种;白斑红点鲑精子尾部细长,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轴丝被许多囊泡包围,质膜向外突出形成上下对称,但大小不同的两个侧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害赤潮藻类,研究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综合影响,找到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适宜条件,对有效预报赤潮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0℃,盐度30,光照强度5 000 lx,培养基中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通过极差分析得出影响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因素强弱顺序是:温度>光照强度>起始氮磷含量>盐度。本实验中四个因素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最大。
关键词: 链状亚历山大藻 环境因子 麻痹性贝类毒素 正交实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层抽样误差分析及其在渔业统计中的应用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层抽样是统计工作中最常采用的抽样方法之一。以全国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南海区三省2009年10月采集的渔业信息为实际案例,分析研究了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渔获量统计结果精度。结果表明:分层抽样方法的渔获量评估均值的方差明显小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后者的方差是前者的28.17倍;合理的分层和样本量分配,既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精度,又可以降低统计调查的工作量和经费成本;在当前全面统计受人为因素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分层抽样统计结果可为我国现行渔业统计的修正校验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