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不同饲料对哲罗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水产养殖 2011

摘要: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分别投喂野生鲫鱼和人工饲料对哲罗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每组养殖实验鱼50尾,每个实验组设3个重复,试验水温10.8~16.5℃,pH值7.2~7.5,溶氧>6.0mg/L,试验共进行56d。试验结果:野生鲫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水分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野生鲫组粗脂肪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两试验组鱼体粗蛋白、粗灰分、肌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鲫组与人工饲料组相比,野生鲫组哲罗鲑生长性能较好,鱼体成分发生改变,而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未发生变化。

关键词: 哲罗鲑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长江口桁杆拖虾网网囊网目的选择性研究

现代渔业信息 2011

摘要:本文通过秋季采用套网法对东海区桁杆拖虾网的选择性试验,对桁杆拖虾网的3种网囊网目尺寸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网囊网目尺寸为30mm、35mm和50mm时,哈氏仿对虾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47.15mm、54.98mm和78.48mm;斑节对虾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57.07mm、64.65mm和87.06mm;总体虾类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56.08mm、65.76mm和83.80mm。虾类网囊网目内径(Me)与50%选择体长(L0.5)之间的关系:哈氏仿对虾:L0.5=1.5665Me+0.1527,R2=1;斑节对虾:L0.5=1.4982Me+12.161,R2=1;总体虾类:L0.5=1.3392Me+17.306,R2=0.9856。

关键词: 网囊网目 选择性 桁杆拖虾网 东海区渔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参制品盐分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

摘要:研究了海参制品中盐分测定方法。对比煮制法、沉淀蛋白法和灰化法3种方法处理样品后,再利用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3种方法测定样品中的盐分。结果表明,灰化法制备试液具有操作简便、测量结果准确度高等优点;直接滴定法精密度满足试验需求,操作简便,适合海参制品的盐分测定。

关键词: 海参 盐分 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斑点叉尾(鱼回)血清中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药动-药效模型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应用强力霉素治疗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斑点叉尾(鱼回)血清中强力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ila)的活性,数据使用3p97 和kinetica4.4 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和血清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0 μg/mL.斑点叉尾(鱼回)按20 mg/kg 体重的剂量口灌强力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浆药物达峰时间(Tmax)为2.57h,峰浓度(Cmax)为1.72 μg/mL,消除半衰期[T(1/2)β]为38.63h.在半效应室内,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16.95h,即血清药物浓度为1.41 μg/mL 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PK-PD 同步模型参数Cmax/MIC血清为0.86,AUC0→24h /MIC血清为20.57h.通过抑制效应的Sigmoid Emax 模型方程可得到临床起到抑菌效果的最佳给药剂量范围为10.68-41.42 mg/kg 体重.临床上发生斑点叉尾(鱼回)细菌性败血症时的最佳给药方案建议为:对出现临床病状的斑点叉尾以41.42 mg/kg 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进行治疗,1 次/d.临床上预防斑点叉尾(鱼回)细菌性败血症时以10.68 mg/kg 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1 次/d.

关键词: 强力霉素 嗜水气单胞菌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 斑点叉尾(鱼回) 半体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通过程对南美白对虾贮藏保鲜的影响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

摘要:以恒温(4±1)℃下的南美白对虾作为对照,模拟流通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波动变化,研究变温处理后的南美白对虾的贮藏特性变化。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南美白对虾在6d的贮藏期间,感官品质、pH值、TVB-N值、组胺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变化幅度加快,品质下降,货架期相应缩短,表明前期的温度波动不利于南美白对虾后期的贮藏。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流通保鲜 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混改性PP/PE编织线的初步研究

现代渔业信息 2011

摘要:2008~2011年期间在东海所对共混改性聚丙烯聚乙烯(PP/PE)编织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混改性PP/PE编织线具有断裂强力高的特性,在保持网线断裂强力优势的前提下,以共混改性PP/PE编织线替代普通乙纶(PE)捻线用作网线,能使网线线密度减小、使用直径减小、原材料消耗减小,相关渔具或网箱的水阻力也相应减小,从而实现渔业生产的节能降耗;在保持同等直径的前提下,共混改性PP/PE编织线较相同直径的普通PE捻线具有相对较好的物理性能,其渔用性能及渔用适配性也相对较好;在保持网线断裂强力优势的前提下,使用共混改性PP/PE编织线比使用普通PE捻线更经济,其在渔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上具有经济可行性。结论可供渔具或网箱设计及网线材料选配时参考。

关键词: 编织线 共混改性 节能降耗 渔具材料 网箱工程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子二代家系白化与正常幼鱼生长及形态学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化现象是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2009年,采用大菱鲆育种标准化苗种培育方案培育大菱鲆子二代全同胞家系32个,选取其中白化较为严重的16个全同胞家系(包括6对半同胞家系组合)作为样本家系,抽样测定统计各家系85日龄(dph)幼鱼的形态指标,比较了各全同胞家系白化和正常鱼的形态特征,以及全同胞家系间生长的差异。大菱鲆幼鱼体色分为完全正常、局部白化和完全白化3个类型,白化率统计时将部分白化幼鱼归于白化幼鱼一类。16个全同胞家系的白化率处于17.2%~86.7%范围内,6对半同胞家系组合的白化率差别较大,姊妹家系间白化率差值0~46%,因此认为白化可能受到母系遗传或卵子质量的影响。多数家系的白化与正常幼鱼的全长、体长、总高、体高、全重差异不显著(P>0.05)。16个全同胞家系样本中,除2个家系外,其余家系的白化与体色正常鱼的可比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将各全同胞家系抽样的全部90尾鱼的全重平均值作为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全重的生长差异在全同胞家系间表现较为明显。因此,白化鱼与原色鱼的生长和身体形态整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获得速生候选家系1个,高体型候选家系3个。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大菱鲆白化现象发生的原因,认为虽然遗传不是大菱鲆白化与否的决定因素,但却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菱鲆 子二代家系 白化 生长 形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的肌层分割成许多完全或不完全的囊腔;粘膜褶皱和褶皱上的绒毛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粘膜褶皱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至后递减:十二指肠粘膜褶皱细而高,上有许多绒毛;瓣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并卷曲,形成螺旋瓣;直肠的粘膜褶皱矮且宽。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设施结构性土体破损力学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英文)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华南沿海地区丘陵较多,地势起伏,沿海养殖设施普遍为浅基础建设。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养殖技术上,而有针对、有系统的研究结构性土体的研究方法还不多,在试验方面多采用人工制备结构性土体的研究方法,因此开展这方面的计算机模型分析和试验研究,对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效果分析,找出适合水产养殖设施改造的方式,可以为今后水产养殖设施如池塘改造等项目节省资金和施工时间。破损力学的核心思想是将结构性岩土材料抽象成由胶结强的结构体(弹脆性元)和无胶结的破碎体(弹塑性元)组成的二元介质,是一种建立在准连续介质概念基础上对岩土材料进行宏观分析的力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模拟土体三轴试验,研究土中胶结强度对土体破坏模式、应力爬坡及剪切带的影响,以期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 养殖设施 土体结构性 胶结元 摩擦元 破损力学 数值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淡水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离子交联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并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与工艺,用透射电镜观测其形态,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大小、分布和电位,并考察其热、光和高湿稳定性。结果显示,按壳聚糖浓度为2.5 mg/mL、三聚磷酸钠浓度为1.2 mg/mL、强力霉素用量为8.0 mg、pH值为5.5的处方制备的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表面蓬松,复溶性良好,电镜下观测发现纳米粒形态圆整、粒径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26.3±17.8)nm,平均包封率为(56.52±2.1)%,平均载药量为(16.83±0.27)%。与原料药相比,10 d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的(4500±500)Lx强光降解率减少22.97%,40、60℃热降解率分别减少18.72%和31.41%,75%、92.5%高湿降解率分别减少20.45%和26.90%。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制备工艺切实可行,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强力霉素 壳聚糖 纳米粒 冻干粉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