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鲫鱼肝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方法的优化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的分离方法和培养条件探索鲫鱼肝细胞的原代培养,以建立稳定的鲫鱼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用WST-1检测细胞活力,同时观察长期培养过程中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组织块培养4~5 d后肝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并增殖,但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且细胞不易收集;机械分散法收集的细胞少,细胞存活率低;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分离和培养效果。用0.1%胰蛋白酶消化30 min,每克肝重可收集1.47×108个细胞,平均存活率为91.43%。培养基和血清浓度均会影响肝细胞的贴壁和生长。在含有10%(V/V)胎牛血清(FCS)M199培养基中,4%CO2、28℃,肝细胞培养8~9 d后传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珠母贝珍珠质相关基因N36和N45的克隆与序列特征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从大珠母贝外套膜中扩增到2种编码N66类似蛋白的基因,分别命名为N36和N45。N36的开放阅读框为987 bp,编码329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35.7ku。N45的开放阅读框为1 164 bp,编码387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44.6 ku。二者都富含甘氨酸、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N36蛋白不含信号肽,N45蛋白在N-端有一段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N36蛋白和N45蛋白分别有2个和1个糖基化位点,分别有13个和16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它们的二级结构都由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组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N36和N45与N66进化关系最近,而与其他nacrein蛋白则距离较远。与合浦珠母贝的nacrein和大珠母贝的N66类似,N36和N45蛋白都包含2种功能结构域:1个α-碳酸酐酶结构域和1个Gly-Xaa-Asn(Xaa=Asp,Asn or Glu)重复结构域。推测N36和N45与珍珠层碳酸钙晶体的形成有关。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珍珠质相关基因 α-碳酸酐酶结构域 Gly-Xaa-Asn重复结构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京海洋馆驯养的野生和子一代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分别为2.7、2.4、2.0kg/m3的循环水环境中,中华鲟的泳层分布改变,体型小的中华鲟变化最大。3种密度环境对中华鲟食欲未有明显影响,对野生中华鲟和F1-1998的泳速和呼吸频率也未有明显影响。2.7kg/m3的密度下,F1-1998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值下降,而丙二醛水平上升。在养殖密度为2.7和2.4kg/m3的水环境时,水体悬浮总细菌数量持续大于8 000cfu/100mL,年龄大的中华鲟,包括野生中华鲟和F1-1998中华鲟细菌感染。同期对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氨/铵、亚硝酸盐和浊度稳定,硝酸盐、磷酸盐和总细菌随养殖密度下降而降低,溶解氧、酸碱度上升,各密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硝酸盐、磷酸盐、总细菌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实验表明,使用循环水养殖中华鲟,环境负荷对水体微生物和养殖鱼免疫力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推荐最佳养殖密度为2.0kg/m3。
关键词: 中华鲟 养殖密度 循环水 水质 人工饲养 行为 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延迟加冰对冰藏大黄鱼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微生物、化学和感官指标,以立即加冰为对照研究在25℃环境中延迟4h和8h后加冰对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冰藏期间品质变化和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延迟加冰阶段菌落总数(TVC)、嗜冷菌数、假单胞菌数、产硫化氢细菌数和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显著增加;感官品质显著降低;三甲胺氮(TMA-N)变化不明显。延迟加冰可显著增加大黄鱼冰藏期间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加快TMA-N和TVB-N的产生速率,显著缩短冰藏大黄鱼的货架期和产生异味的时间。感官评价显示立即加冰和延迟4h与8h加冰大黄鱼的货架期分别为648、550h和408h,立即加冰比延迟加冰货架期分别延长98h和240h,鲜鱼捕获后立即进行加冰处理是相当必要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糙海参的人工催产与育苗初步试验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是中国南方优质的热带海参经济品种,试验首次成功在国内综合运用升温等多种刺激方法人工诱导糙海参产卵,并进行了批量人工育苗。2010年4~6月,共进行人工催产试验10次,催产亲参243头,5次试验产卵,催产成功率50%,共获得受精卵1 652.72×104粒,孵出糙海参幼体1 226.74×104头,总体孵化率74.23%;在水温27.5~30.0℃条件下,受精卵完成胚胎发育需要32.5 h;利用其中部分幼体开展后期人工育苗,经过21 d培育,获得糙海参早期稚参(0.1 cm)19.43×104头,苗种培育成活率16.7%;经过32 d培育获得大规格后期稚参苗(0.3~0.5 cm)2.46×104头,培育成活率2.12%。试验的成功对下一步开展北部湾海域糙海参的天然种群恢复和在华南地区进行糙海参的人工养殖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沿海牡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对华南沿海部分海域的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的监测数据,对产品中重金属元素Cd、Cu、Pb、As、Hg和Zn的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点评估方法,计算Cd、Cu、Pb、As、Hg和Zn的膳食暴露量,对牡蛎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牡蛎样品中Cu、Zn、Cd的含量较高,其值分别为92.0、268、1.32 mg/kg(湿重,下同);Hg、As、Pb的含量低,其值分别为9.21、0.11、0.26 mg/kg。不同海域、不同养殖季节的牡蛎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与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的限量值相比,调查海域牡蛎产品中Cu、Zn、Pb、Hg、As的含量符合产品质量标准,Cd的含量超过产品限量标准值。由于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牡蛎产品Zn的含量高、Cd的含量低,Zn的可利用性阻止对Cd的吸收,牡蛎产品中的Cd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每周食用适量的牡蛎,重金属的膳食摄入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处于安全范围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桁杆虾拖网圆形分隔装置的效果分析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桁杆虾拖网中间一只网囊前部加装圆形分隔装置,并在装置上部开设逃逸口。装置的格栅倾角分别为30°、45°、60°,栅条间距分别为2.5 cm、3.5 cm和4.5 cm。在逃逸口上方装有网袋,用于收集逃鱼。对装配不同倾角和不同栅条间距的装置进行了试验,根据各个网次网囊和网袋的渔获组成和体长分布情况,分析装置的分隔效果。结果表明:在栅条间距为2.5 cm时,倾角越小,虾的通过率越低,但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虾的通过率也明显提高,当栅条间距增大到4.5 cm时,无论倾角如何,虾基本上可以通过格栅进入网囊;栅条间距在为2.5 cm和3.5 cm时,超过65%的扁平形鱼类被分隔出去,且通过率随倾角增加而提高,当栅条间距达到4.5 cm时,优势体长(150~200 mm)范围内的鱼约45%不能被分隔出去,仅当体长超过180 mm时,约70%的渔获可逃逸;侧扁形鱼类在栅条间距为2.5 cm时分隔效果明显,当栅条间距为4.5 cm时,优势体长(60~80 mm)内的鱼大多数都不能逃逸,仅当格栅倾角为45°时,体长大于110 mm的鱼类可以被分隔出去。试验证明,采用3.5 cm栅条间距和45°格栅倾角时,分隔装置的选择性效果较为理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期间水产养殖管理与病害防控措施
《科学养鱼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2010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遭遇了60年来罕见的干旱,降水只有历年平均水平的30%左右,给水产养殖生产带来重大影响。以湖北省为例,全省受灾养殖面积达335万亩,经济损失达20.5亿元,其中干涸养殖水面135万亩,受影响养殖水面200万亩;损失成鱼12万吨、鱼种3.1万吨,少繁育苗种80亿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代及亲本群体形态和外周血红细胞DNA含量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7年进行了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褐牙鲆P.olivaceus(♀)杂交,获得杂交子代苗种养殖至全长27~33cm时随机取样,测定形态学特征。与父、母本相同规格成鱼相比,杂交子代的有眼侧体色和花纹与父、母本都存在较大差异,是区分杂交子代最突出的特征。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比、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但在体长/总高比等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杂交优势。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的表型与犬齿牙鲆更为接近。尾静脉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杂交子代和父、母本外周血红细胞的DNA含量,发现杂交子代、犬齿牙鲆和褐牙鲆的DNA含量分别为1.51±0.02、1.50±0.04、1.43±0.16pg,杂交子代的DNA含量与犬齿牙鲆接近,较褐牙鲆略高,表明杂交子代为二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期间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水域采集的底泥样品,分析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及其与养殖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都澳水域底泥样品中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11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种类数量优势明显,达65种,占总种类数54.62%;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也是此水域常见类群,种类数分别为21种(占17.65%)和16种(占13.45%),其它类群种类数量较少。季节变化呈现出春冬两季种类数量多于夏秋两季的特点。空间分布具有湾口区种类数量较多,且年内波动较小特点。不同航次样品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分别为太平洋稚齿虫(Prionospio pacifica)、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细丝鳃虫(Cirratulus filiformi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太平洋单蛰虫(Lysilla pacifica)、梳鳃虫(Terebellide stroemii)、扁蛰虫(Lomia medusa)、光亮倍棘蛇尾(Amphioplus lucidus)、角蛤(Angulus lanceolatus)、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纽虫(Numetinea sp.)、后稚虫(Laonice cirrata),其中以角蛤和细丝鳃虫优势度最为明显,最大值分别为0.113(2009年8月航次)和0.066(2010年2月航次);不倒翁虫是最为常见优势种,在5个航次样品中均占优势。其它不同季节优势种差异明显。春冬季优势种类较多,而夏秋季优势种类则较少。研究结果显示,三都澳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已产生明显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