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牦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及耐药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牦牛隐性乳房炎(SCM)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本研究自甘肃省甘南州夏季牧场收集无乳房炎临床症状牦牛乳样,通过兰州乳房炎试验(LMT)筛选SCM乳样,从中分离病原菌并纯化培养,利用16S rDNA鉴定主要病原菌,通过纸片扩散法判定其药物敏感性,并采用PCR方法对相关耐药及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筛选出牦牛SCM乳样324份,检出率14.43%;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埃希氏菌属和肠球菌属,其中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9.57%和47.52%;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43.40%和20.75%;粪肠球菌分离株对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率最高,分别为25.00%和16.67%;59株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MRSA 12株,其中7株携带mecA基因,5株含mecC基因;四环素外排泵基因tetK、tetA携带率最高(85.45%、56.36%),核糖体保护基因tetM携带率最低(34.55%);毒力基因中,clfA、clfB、fib、coa基因检出率较高(87.64%、84.27%、83.15%、82.02%)。研究表明,牦牛SCM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均对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黏附因子和凝固酶。
关键词: 牦牛 隐性乳房炎(SCM) 病原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比例百合渣替代玉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0
摘要:试验采用不同添加比例的百合渣替代部分玉米,以确定百合渣在"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比例.选择体重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20.14±0.78)kg的断奶仔猪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用百合渣分别替代饲粮中0(对照组)、5.00%(试验Ⅰ组)、10.00%(试验Ⅱ组)、15.00%(试验Ⅲ组)的玉米.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试验结束后测定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各组间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时试验Ⅰ组、Ⅱ组和对照组平均体重分别为42.08、38.42和39.39 kg,分别比Ⅲ组高6.67、3.01和3.98 kg;对照组和试验Ⅰ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46.47 g/d和728.24 g/d;Ⅲ组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料重比方面,Ⅰ组显著低于对照组、Ⅱ组和Ⅲ组(P<0.05);腹泻率方面,由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仅各有1头仔猪出现腹泻,经治疗后即痊愈,试验Ⅱ组和Ⅲ组未出现腹泻情况,各组均未出现死亡仔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陇薯7号'生长、产量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陇中半干旱区'陇薯7号'种薯繁育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对株型调控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为建立'陇薯7号'北繁南种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以'陇薯7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S3307)、多效唑(PP333)、矮壮素(CCC)和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及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质量块茎分布、成熟期以及块茎休眠期的影响.[结果]烯效唑和多效唑能够显著降低株高,减少分枝数,降低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光合能力;能够增加单株结薯数、降低平均单薯质量,显著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烯效唑可缩短块茎休眠期,多效唑和矮壮素不同程度延长了块茎休眠期.在4.5~10.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粗减小,分枝数减少,叶面积指数下降;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显著减少,平均单薯质量显著降低,群体产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烯效唑、多效唑处理和增加种植密度均对不同质量块茎分布有显著影响,且作用效果一致,<20 g和20~50 g块茎比率显著提高,>100 g块茎比率显著降低,50~100 g块茎比率变化不明显.[结论]陇中半干旱区繁育'陇薯7号'脱毒一级种供南方冬作区冬播用种,种植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配合初花期叶面喷施100 mg/L(45 g/hm2)烯效唑,可有效调控植株生长,提高产量,提早成熟.
关键词: 马铃薯 植物生长调节剂 种植密度 产量 块茎分布比率 成熟期 休眠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甜瓜黄萎病的病原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2013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的日光温室秋冬茬甜瓜种植棚发现黄萎症状的甜瓜植株,病株率约为1%。【目的】明确甜瓜黄萎病的病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轮枝菌属真菌8株,轮枝菌属真菌的病株分出率达100%;2个代表性菌株GLTG-2和GLTG-5(显微特征相似但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不同),在温度18-24℃及昼/夜光周期为11.5 h/12.5 h的试验条件下,人工接种可引起甜瓜苗矮化、枯萎;接种后40 d,枯死株率分别为70%和40%;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菌株GLTG-2的rDNA-ITS序列与Verticillium dahliae菌株MRHf7的序列相似性达99.78%,菌株GLTG-5的rDNA-ITS序列与V.dahliae菌株MRHf7和Vd414的序列相似性达100.00%。【结论】引起甜瓜黄萎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 dahliae),这是大丽轮枝菌引起甜瓜黄萎病在我国和亚洲地区的首次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厚度地膜一膜三年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产量及地膜残留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厚度地膜一膜三年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产量及地膜残留的影响,分别设置厚度为0.008、0.010、0.012、0.015 mm的地膜一膜三年覆盖大田试验.结果表明:①厚度0.012、0.015 mm地膜覆盖三年仍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生育期耗水量仅比一年一覆膜(CK)增加1.96%、1.14%,玉米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温度分别降低0.74、0.71℃.②一膜三年覆盖不同程度影响了作物生长发育,降低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0.008 mm地膜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 13.24%、18.12%;但0.010、0.012、0.015 mm处理与CK相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幅分别为2.27%~4.09%、2.85%~8.36%.③一膜三年覆盖有效降低了投入成本,玉米产投比比CK分别显著提高13.73%、25.00%、26.47%、25.49%.④一膜三年覆盖显著降低了地膜残留量,比CK降低55.74%~61.42%;但厚度为0.008、0.010 mm地膜使用后易破碎、不易回收,使地膜残留系数分别高达35.60%、32.97%;地膜厚度为0.012、0.015 mm时,地膜残留系数可分别降低到21.99%、19.81%.研究认为,一膜三年覆盖中采用厚度大于0.012 mm地膜,可保证玉米产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产投比,有效降低残膜污染.
关键词: 地膜厚度 一膜三年覆盖 水分利用效率 产投比 地膜残留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剂苗期茎叶喷雾对胡麻田芝麻菜的防除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开展了40%二甲·辛酰溴EC等7种除草剂及40%二甲·辛酰溴EC+48%灭草松AS等7个混用组合防除胡麻田芝麻菜的田间试验,旨在筛选出安全、高效除草剂及其混用组合,为有效防除芝麻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48%灭草松AS、40%二甲·辛酰溴EC+48%灭草松AS苗期茎叶喷雾对胡麻安全,对胡麻田芝麻菜具优良防效,药后45 d的株防效分别为93.41%、92.10%,鲜重防效分别为95.39%、95.33%.对胡麻增产效果显著,产量分别为2 451.15、2 373.30 kg/hm2,较CK分别增产1 717.80、1 639.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234.24%、223.62%.从安全性、除草效果和产量3个方面综合评价,48%灭草松AS及其混用组合48%灭草松AS+40%二甲·辛酰溴EC是苗期茎叶喷雾防除胡麻田芝麻菜的安全、高效除草剂,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适宜剂量分别为4 500 mL/hm2、2 250 mL/hm2+750 mL/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S诱变玉米自交系种质创新应用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0.5 mg/L EMS诱变玉米自交系K22及B73花粉,构建2 206个株系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突变体库,从M2和M3后代筛选到包括株型、叶型、叶色、育性、抗逆、表皮形态建成等表型变异的一系列突变体.具有育种应用潜能的E16、E199和W594突变材料,可供用于选育矮秆、低穗位高、耐密植抗倒伏型新品种.对调控植物表皮形态建成的E88和sep-1(smooth epidermal pavement cell lobes-1)突变体进行表皮形态、发育模式鉴定及遗传学分析,构建了F2:3分离群体.
关键词: 玉米 EMS花粉诱变 种质创新 矮秆低穗位 表皮形态建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