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黄绿叶突变体表型鉴定及基因初步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光合作用及叶绿体发育的重要材料。开展玉米叶色突变体的相关研究,对光形态建成、光合作用、基因功能注释、蛋白质功能及抗逆性机制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黄绿叶突变体ygl-F17138为材料,与玉米自交系B73进行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效应分析和基因初步定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且能稳定遗传。利用BSR-seq结合连锁分析的方法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3条染色体上一个约9.2 Mb的区间内(chr. 3:173087201~182203992),查询该区间内已知基因功能注释,未发现类似前人报道的调控黄绿叶性状基因,说明YGL-F17138基因可能是一个控制玉米黄绿叶发育未被挖掘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玉米 黄绿叶突变体 ygl-F17138 BSR-seq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播量对陇春31号籽粒性状的影响
《中国种业 》 2020
摘要:小麦籽粒性状与小麦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决定小麦的市场分级及商品价值.为获得春小麦品种陇春31号兼具高产和商品性佳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本研究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陇春31号籽粒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在甘肃中部地区陇春31号优质高产的最佳播期播量,促进该品种大规模推广种植及成果转化.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对陇春31号籽粒性状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对粒长、粒宽和粒重大体呈现随着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而降低;对籽粒长宽比的影响则是随播期推迟而增大,随着播量的增大籽粒长宽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陇春31号的籽粒性状、产量相互之间均显著相关,其中粒宽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长宽比、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播期为3月8日至3月13日之间,播量为645万粒/hm~2时陇春31号可达到兼具高产和商品性佳的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区马铃薯智能信息化栽培
《中国蔬菜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一体化机械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在甘肃中部和河西走廊地区逐步形成了以气象预报、病虫水肥监测、专家咨询、绿色生产和智能贮藏为一体的现代马铃薯智能信息栽培体系.智能信息化栽培是未来马铃薯栽培的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Na~+,K~+/H~+反向转运体:pH平衡与囊泡运输
《生物技术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内pH和囊泡运输是影响细胞功能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决定细胞是否死亡的重要因素.植物Na~+,K~+/H~+反向转运体是位于细胞膜结构上的跨膜反向转运蛋白,介导Na~+、K~+与质子(H~+)的跨膜反向转运,影响胞内pH的动态平衡.研究表明,NHX缺失造成细胞pH失衡的同时,将影响囊泡运输,从而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主要对植物NHX在pH调节、囊泡运输中的功能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Na~+,K~+/H~+反向转运体 pH平衡 囊泡运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陇东黄土旱塬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2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水解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提高了收获期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量磷钾及速效磷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及全量和速效磷钾含量均呈递减趋势。碱解氮含量在0~20 cm土层降低,在20~40 cm土层出现聚集。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增加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幅为7.1%~12.4%。不同耕作方式玉米0~4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以表层(0~10 cm)最高,为T>CK。与CK相比,T的细菌和真菌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收获期分别增加23.7%、64.5%、7.6%、44.0%、5.6%和31.1%、91.7%、85.7%、10.5%、33.3%。放线菌在苗期、拔节期、收获期分别增加79.8%、15.1%、17.6%,抽雄期、灌浆期分别减少17.2%、33.2%。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酶活性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以表层(0~10 cm)最高,T效果优于CK,与CK相比,T的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在玉米全生育期增幅分别为4.7%~126.1%、9.8%~47.0%、5.4%~33.7%、2.3%~43.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细菌与蔗糖酶显著(P<0.05)相关,与磷酸酶极显著(P<0.01)相关,放线菌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因此,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在旱作农田条件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及磷钾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关键词: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 旱作农田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线剂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陕西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筛选对大豆孢囊线虫安全高效的药剂,在田间条件下测定生物种衣剂SN100、SN101、SN102、茶皂素颗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10%噻唑膦颗粒剂和70%吡虫啉颗粒剂等7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药种比1∶60的SN102防治效果最好,为57.8%,1∶60的SN101防治效果次之,为55.6%,0.5%阿维菌素颗粒剂60 kg·hm~(-2)处理防效为54.0%。轮作防治效果为46.94%,防效优于部分药剂组。不同药剂处理的大豆产量增加幅度不一,1∶60的SN102、0.5%阿维菌素颗粒剂和1∶60的SN101增产率分别为29.8%、26.2%和24.7%,1∶60的SN102处理根长、株高和鲜重均显著增加,促进植株生长效果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区周年全膜覆盖对玉米田土壤冻融特性和水热分布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托3年大田定位试验(2015-2017),设置周年全膜覆盖(PM)和裸地(CK)2个处理,分析半干旱冷凉区土壤温湿度梯度和水热运动的关系.结果表明:PM和CK冻融过程均为单向冻结、双向融通.与CK相比,PM冻结期滞后,冻结速率减慢,冻结深度浅20 cm,但融化速率加快,融化期缩短6~7 d.冻结期PM和CK土壤温度梯度均为正值,热量向上层土壤传导,但PM传导强度大于CK;融化期PM温度梯度为正值,热量向上层传导,而CK则相反.土壤水分运移表现为:PM在整个冻结期向上运动,CK则表现为"向下-向上-向下"的运动方式;融化期PM水分向上层运移,而CK融化初期向上层运移,融化中后期则向下层运移.在冻结期PM和CK的土壤温度梯度与湿度梯度均呈正相关,但PM相关性大于CK,融化期PM土壤温度梯度与湿度梯度间呈正相关,土壤热量、水分同时向上层运动,CK呈负相关,土壤热量、水分同时向下层运动.在土壤温、湿度梯度驱动下,融通-播前PM 0~10、10~20和20~30 cm土壤温度分别较CK平均提高1.13~1.34、0.96~1.24和0.89~1.32℃,土壤含水量分别平均提高3.4%~5.6%、1.4%~2.2%和6.7%~7.8%.可见,PM可为半干旱冷凉区越冬作物返青和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和保苗提供水热保障.
关键词: 周年全膜覆盖 土壤冻融特性 水热分布 土壤温度梯度 土壤湿度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优化对温室葡萄产量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滴灌不同水分调控下设施栽培葡萄产量与土壤学特性等相关指标的响应关系,在甘肃省永登县设施葡萄试验基地开展葡萄滴灌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田间灌溉试验,分析水分调控对设施栽培葡萄土壤积温、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熵(qMB)等土壤学特性的影响,基于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明确影响葡萄产量及各项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最佳水分优化处理。结果表明:新梢期水分胁迫的土壤积温、土壤酶、TOC、MBC、qMB均显著(P <0. 05)高于对照;新梢期水分胁迫较对照可增产44. 6%;果实膨大期作为葡萄生长的关键阶段,此时水分胁迫对土壤淀粉酶影响不显著,但对其他土壤学特性指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可减产9. 7%;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及产量综合隶属排名为:PS﹥FS﹥CS﹥CK﹥ES。
关键词: 水分胁迫 葡萄 产量 土壤生物学特性 永登县 甘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