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板栗应对管理措施
《河北果树 》 2020
摘要:2019年12月底,国内突发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栗产区的广大栗农为了响应各级防疫规定而居家封闭,致使栗树自去冬以来的各项应季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目前,立春已过,气温上升,如何既科学应对疫情防控,又不误农时有效开展栗树管理工作,从而确保今年板栗丰产丰收?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1落实各项防疫措施,严格疫情防控各栗产区的板栗生产者要切实增强防护意识,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居家封闭防疫期间,安心居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河平原区施氮磷肥对饲用小黑麦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海河平原区施氮磷肥对饲用小黑麦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确定该地区饲用小黑麦的合理施肥量,于2014-2016年连续两年以饲用小黑麦中饲104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氮、磷肥单因素试验,氮肥(N)试验处理为:0、60、120、180、240、300 kg·hm~(-2),磷肥(P_2O_5)试验处理为:0、45、90、135、180、225 kg·hm~(-2),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氮、磷肥处理下饲用小黑麦产草量、农艺性状、营养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磷肥处理下饲用小黑麦两年平均干草产量、ADF和NDF含量和不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全株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故施氮磷肥对饲用小黑麦增产效果不明显,但在提高粗蛋白含量方面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得出,在海河平原区肥力较差土壤上种植饲用小黑麦需施肥,建议施氮肥120~180 kg·hm~(-2),磷肥90~135 kg·hm~(-2)。肥力较好的土壤种植饲用小黑麦可以不施肥或隔年施一次,施肥量同土壤肥力较差地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香味活性值对五谷晒醋香气成分的研究
《中国酿造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五谷晒醋的香气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味活性值(OAV)鉴定对五谷晒醋香气起重要作用的关键香气化合物。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6种醇类、9种酸类、6种醛类、10种酯类、1种烷烃类、4种酮类、6种多酚类和10种杂环类化合物。由气味活性值法确定了17种成分(OAV>1)对五谷晒醋有香气贡献,其中对香气有突出贡献(OAV>100)的化合物有2-呋喃甲醇、苯乙醛、香兰醛、乙酸异戊酯、乙酸苯乙酯、γ-壬内酯、4-甲基愈创木酚和4-乙基愈创木酚。
关键词: 五谷晒醋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法 气味活性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树冻害预防及应对措施
《烟台果树 》 2020
摘要:秋冬季节常伴随突遇低温寒冷天气,容易给梨树造成冻害,影响树体生长及果农收益。低温冻害多发生在梨树根系、根颈、主干及枝杈部分,预防不当或应对措施不及时,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生产中应以预防为主,并多关注天气情况。1秋施基肥秋季控制灌水,增施有机肥与磷肥、钾肥,促进枝条及早停长,延长营养物质积累时间,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减蒸控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 2020
摘要:目前在冬小麦生产中,农民普遍认为浇水越多越好,一般年份仍然习惯于灌溉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抽穗开花水、灌浆水等,灌溉次数多,水量大,而这些灌溉水却并不能全部被小麦所利用,甚至还会造成冬小麦贪青晚熟、倒伏、病害发生严重等问题,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港典型县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天津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本研究利用黑龙港流域典型县域(南皮县)1967—2015年逐日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应用有序聚类分析与气候倾向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旨为探寻农业气候资源变迁规律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依据。分析表明,南皮县年均气温有升高趋势,每10年平均升高0.263℃,以冬季增温最为显著,每10年平均升高0.531℃;稳定通过0℃与10℃的活动积温呈上升趋势,每10年分别平均增加62.82℃和49.75℃。年均降雨量有减少趋势,不同季节增减不同,春季降雨量略有增加,其他季节不同程度减少。结合当地粮食生产布局,冬季积温增加对小麦种植和生长有一定影响,夏秋季降雨减少增加了玉米产量不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本试验在旱棚条件下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灌水方式:微喷灌P(灌水定额:38 mm/次)和畦灌Q(灌水定额:75 mm/次),3种灌水次数:1次(W1)、2次(W2)和3次(W3),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实时监测整个夏玉米生长季多土层(0~20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2种灌水模式下,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灌水量增加),夏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同灌水次数下,微喷灌处理的产量均低于畦灌。与QW1相比,PW2灌水量相同、灌水次数较多,产量提高5.0%;与QW2相比,PW3灌水量减少24%、灌水次数增加,产量提高14.3%。与QW1和QW2相比,PW3植株具有较高的穗位叶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且增加了粒重和产量。进一步分析微喷灌(PW2)和畦灌(QW2)的耗水特性发现,与QW2相比,PW2叶面积指数、穗位叶蒸腾速率、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灌水后日蒸散量及对0~100 cm土层水分的消耗均降低,而深层尤其是10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增加,进而PW2全生育期总蒸散量降低10.8%,WUE提高10.3%。综上所述,在华北地区夏玉米足墒播种前提下,采用微喷灌控水方式,灌水定额38 mm、灌水2~3次,可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提高WUE。本研究对华北缺水地区压采地下水,实现节本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