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华北平原地下水压采区冬小麦种植综合效应探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冬小麦生长期正处于华北平原降水较少的干旱季节,实现高产依赖于灌溉,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的主导因素之一.随着国家地下水限采政策的实施,在地下水超采区如何稳定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综述以往研究并结合典型地点田间试验结果,从冬小麦种植可减少休闲期土壤蒸发损失、具有的深根系系统可充分利用土壤储水、可利用微咸水替代淡水灌溉、通过限水灌溉发展优质麦生产、冬春形成覆盖层美化和防沙尘效应等方面论述了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的优势,提出华北平原冬小麦生产需要转变传统高耗水高产量理念,充分发挥冬小麦抗旱、耐盐能力强的特点,在不实施大规模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条件下,通过冬小麦限水灌溉和微咸水利用满足对地下水压采需求,充分发挥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冬春防风沙、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同时满足区域口粮安全的保障功能.
关键词: 地下水压采 冬小麦种植 生态效应 抗旱耐盐 防风沙 优质高效 华北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黄萎病番茄种质材料的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通过对117份番茄种质材料(品种或品系)断根后分别接种1×10~7番茄黄萎病菌、1×10~7茄子黄萎病菌、清水(对照),并进行田间检测,筛选出高抗黄萎病的番茄种质材料15份、感黄萎病的种质材料2份;经对17份材料29个样本的DNA分子检测,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的吻合度为75.86%。该研究为筛选适合茄子生产用抗黄萎病砧木(番茄)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并为实验室番茄抗性DNA分子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韭幼苗的抗旱性及其生理响应
《草学 》 2020
摘要:探讨山韭(Allium senescens L.)幼苗的抗旱性,为山韭扩繁、栽培、利用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在盆栽条件下,通过自然干燥和称重控水的方法对山韭幼苗进行干旱胁迫,于胁迫的第20d取样测定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RWC)、细胞质膜透性(EL)、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Pro)含量、单位鲜重叶绿素含量(Chl)、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等一系列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通过比较其他植物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受干旱胁迫影响程度的大小,说明山韭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山韭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比对照降低了25. 11%和44. 62%。(2)山韭幼苗在一定程度(中度)的干旱胁迫范围可以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来增强其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而脯氨酸在各干旱胁迫下对山韭幼苗均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由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建档案 》 202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也获得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而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因此信息维护亟待加强。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会对事业单位产生消极影响。在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信息的储备和使用离不开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细致工作。但是就目前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来看,其中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愈伤诱导及再分化最适条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研究旨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探究愈伤诱导及再分化的最适条件,以期为糜子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采用5个糜子品种研究愈伤诱导及再分化的最适条件。利用植物激素2,4-二氯苯氧乙酸(2,4-D)诱导茎尖愈伤组织,筛选出发芽率高、愈伤组织诱导率高、染菌率低的品种,并对诱导愈伤最适激素浓度及配比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冀黍2号’出芽率高、愈伤组织诱导率高、染菌率低,适宜进行组织培养;2,4-D对‘冀黍2号’愈伤诱导效果最好,最适浓度为2.5 mg/L,诱导率达86.67%,淡黄色块状,结构紧密,质地较硬,继代培养后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状态更好。再分化过程中,2.5 mg/L 2,4-D+3.5 mg/L TDZ时,出现明显的嫩芽。该试验获得‘冀黍2号’愈伤诱导及再分化的最适条件,可为糜子再生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酸枣耗水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酸枣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的耗水特性,构建其耗水模型,以期为干旱区酸枣造林及人工补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法(TDP)对酸枣的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利用全自动小型气象站对其环境因子进行同步测定,进而分析了酸枣的耗水特性,探讨了其耗水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构建了酸枣耗水的预测模型。【结果】1)酸枣树干液流呈现"昼高夜低"相互交替的变化规律,白天树干液流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呈现多峰。晴天时液流启动、达到首峰、开始下降时间均早于阴天,而达到最大值时间晚于阴天;晴天时液流最大值、平均液流速度和耗水量均大于阴天。2)与其他月份树干液流波形相比,5月份波动性较大,10月份呈现"双峰";各月份平均液流速度和日均耗水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7月份最大,9—10月最小。3)树干液流主要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相关,其中与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各月份的相关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构建了酸枣各月耗水预测模型,经F检验,各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除9—10月份外,调整R2均达到0.8以上,拟合良好;经过验证,利用耗水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真实值整体误差率均小于10%,说明耗水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结论】总结了酸枣的耗水规律,揭示了其耗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构建了耗水预测模型,经验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