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循环水养殖罗非鱼氮收支及对水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供实际生产理论依据,改良系统水处理工艺,开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吉富罗非鱼氮收支和对水质情况的初步研究。起始养殖密度8 kg/m3,投饲率2%,系统循环量1 m3/h,总水量0.8 m3。试验期间溶解氧大于6 mg/L,pH 7.0~7.2,水温23~25℃。每周监测水质2~3次,监测指标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每2周检测1次水中总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实验前后饲料、试验鱼体、粪便、悬浮颗粒的氮含量。结果显示,摄食氮有50.00±1.50%转化为生长氮,32.61±1.38%转化为排泄氮,17.39±4.0%转化为粪氮;58%的粪氮为悬浮颗粒物,42%为可沉淀颗粒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抗逆性状SRAP标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分群分析法(bulk segregate analysis,BSA)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高氨氮和高pH胁迫敏感组和耐受组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与高氨氮或高pH耐受性相关的遗传标记。应用110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研究,根据在BSA基因池产生的差异,筛选出与高氨氮耐受相关引物77对,与高pH耐受相关引物102对,以用于验证分析。根据片段在群体中出现频率和变化规律,筛选出6个可能与高氨氮耐受性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其中耐受高氨氮负相关标记1个,正相关标记5个;7个可能与高pH耐受性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其中耐受高pH负相关标记2个,正相关标记5个。对获得的13个序列片段进行回收,连接于pMD-18T载体后转化于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了BLAST分析比对,发现测得片段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同源性较低(一般都低于15%),未找到与之同源性较高的功能基因,推论这些特异性序列片段标记可能与高氨氮或高pH耐受性性状密切相关,后续群体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以期筛选出与中国明对虾抗逆性状密切相关的序列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分子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氨氮 pH SRAP 分群分析法 抗逆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鲟鱼的双层网箱套养模式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进行了一种鲟鱼双层网箱套养模式试验。即设计内外两层大小套装网箱,在内箱中采用投饵方式养殖杂交鲟,外箱中采用不投饵方式养殖鳙鱼和青鱼,结果为内箱杂交鲟净单产23.3 kg/m2,外箱中鳙鱼和青鱼净单产7.1 kg/m2;内箱和外箱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02和1∶3.98。在鲟鱼养殖网箱外套挂大规格网箱不投饵养殖鳙鱼、青鱼等,在提高网箱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减少养殖废物向水体的排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鲟鱼网箱健康养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摩洛哥渔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现代渔业信息 》 2011
摘要:摩洛哥是世界上重要的渔业国家,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外海是著名的优良渔场,渔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中、摩两国在渔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本文对摩洛哥渔业现状、对外渔业合作和渔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与池养刀鲚肌肉品质特性及抗氧化性的比较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研究了野生和池养刀鲚(Coilia nasus)肌肉营养成分组成、质构特性和抗氧化特性。结果显示,野生刀鲚肌肉中水分、羟脯氨酸、胶原蛋白含量以及胶原蛋白/总蛋白比值均显著低于池养型,而脂肪含量则显著提高;两者的蛋白质含量、pH均无显著性差异;池养刀鲚肌肉弹性、硬度、咀嚼度、胶着性相较于野生型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野生刀鲚肌肉中SOD、CAT、T-AOC、MDA、GSH-PX、iNOS、GSH/GSSG均显著高于池养型。表明野生和池养刀鲚营养品质存在差异,建议在人工养殖刀鲚中应该注意饵料的种类和丰度,其养殖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胁迫对红鳍笛鲷急、慢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洋菲污染对海洋水产经济鱼类的毒性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研究了菲对红鳍笛鲷的96 h急性毒性,同时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浓度(10.0、50.0、250.0μg/L)菲胁迫96 h后红鳍笛鲷肝脏、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组织中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菲对红鳍笛鲷幼鱼的24、48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65、3.46和3.17 mg/L,安全浓度为0.317 mg/L。在整个胁迫过程中,低浓度(10.0μg/L)菲可诱导红鳍笛鲷肝脏和鳃组织SOD活力显著性升高(P<0.05);随着浓度升高,50.0和250.0μg/L浓度组肝脏SOD活力呈抑制-诱导的波动变化,鳃SOD活力的变化则呈抑制-诱导-抑制的趋势。随着菲曝露时间延长,各浓度组红鳍笛鲷肝脏和鳃组织的MDA含量明显升高;脑组织中AChE活力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的趋势。结果提示,菲对红鳍笛鲷具有很强的毒性,可在96 h内通过氧化损伤途径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鉴于SOD、MDA、AChE指标对菲的高度敏感特点,可以用其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示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监控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红鳍笛鲷 菲 半致死浓度(LC50)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乙酰胆碱脂酶(ACh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