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澳洲坚果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中国油脂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澳洲坚果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油有10种脂肪酸,主要有棕榈油酸、油酸和11-二十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77.23%)以及月桂酸、肉豆蒄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22.39%),其中油酸相对含量达58.6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槟榔黄化病研究进展
《中国热带农业 》 2008
摘要: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多年生常绿乔木,原产东南亚,主产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中国等国家。槟榔在我国种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除作为热带园林绿化树种外,还是我国重要的南药资源之一,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经济价值很高。目前,槟榔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总产量占大陆槟榔产量的99%以上。截至2007年底,海南省槟榔的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收获面积达36万亩,总产量8.68万t,产值18亿元以上,已成为海南省热带作物中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是海南东部、中部和南部山区200多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此外,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也有少量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田常用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及椰心叶甲啮小蜂的选择毒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08 CSTPCD
摘要:为协调椰心叶甲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在室内测定了丁硫克百威、氯氰菊酯、啶虫脒和椰甲清4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及其寄生性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的相对毒力。结果表明,椰甲清、氯氰菊酯、啶虫脒和丁硫克百威4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和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虫的益害毒性比分别为3.8646、2.3884、0.5485和0.0831。在有效防治椰心叶甲的前提下,对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安全性依次为椰甲清>氯氰菊酯>啶虫脒>丁硫克百威。椰甲清和氯氰菊酯可在椰心叶甲综合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Bowman-Birk基因家族新等位变异分析
《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 》 2008 CSCD
摘要: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有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KTi)和Bowman-Birk型胰蛋白酶抑制剂(BBI).BBI家族已经克隆的有BBI-A,BBI-C和BBI-D三类抑制剂,而KTi型家族包含有Ti~a,Ti~b,Ti~c,Ti~d,Ti~e,Ti~f,Ti~s和ti共8个多基因共显性控制单位点的多态类型及KTi1/2,KTi3等成员.本研究对大豆品种"绥农14"鼓粒期籽粒cDNA文库随机测序,组装出的175个contigs(或singletons),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有关的contigs有17个,其中12个序列组装成的4个contigs,如contig5,contig35,contig8和contig9分别与BBI家族成员BBI-A1,BBI-A2,BBI-C和BBI-D有关,序列之间的相似性达到98%以上,均包含完整的可读框(ORF),并且存在新的等位变异,通过cDNA和基因组PCR扩增,克隆了BBI家族4个成员,证实了新等位变异的存在.通过比较分析籽粒形成时期的cDNA文库,发现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表达随籽粒的发育和成熟而呈现由低到高变化趋势.大豆、水稻、花生、玉米和豇豆的Bowman-Birk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序列聚类分析,表明禾谷类和豆科植物BBI家族具有共同的祖先.
关键词: 大豆(Glycinemax) Bowman-Birk蛋白酶抑制剂(BBI) Kunitz蛋白酶抑制剂(KTi) 同源比对 聚类 等位变异
25%独特乳油防治荔枝蒂蛀虫田间药效试验初报
《热带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应用25%独特(阿维·毒)乳油进行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独特乳油800、1000、1500倍液可有效防治荔枝蒂蛀虫,防治效果分别为92.65%、90.92%和85.23%,且在试验作物上未见药害发生。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25%独特(阿维·毒)乳油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蜘蛛毒素基因(ω-ACTX-Hv2a)的人工合成及定点突变
《热带作物学报 》 2008 CSCD
摘要:蜘蛛毒素(ω-ACTX-Hv2a)是最理想研制成为无公害杀虫剂的昆虫毒素肽之一,但由于其cDNA至今还未被克隆出来;为了进行后续研究工作,笔者选用人工合成的办法进行基因克隆等工作。化学合成4对(A1-、A1+,A2-、A2+,H3-、H3+和H4-、H4+)单链寡核苷酸片段,然后,将片段A1-、A1+、A2-、A2+和片段H3-、H3+、H4-、H4+分别混合后退火连接,形成A和H片段,再将A和H片段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合成全基因Hv2a。经测序可知,合成的Hv2a有5个碱基缺失;利用"循环延伸"的方法,经2次定点突变后,通过克隆测序证明Hv2a全基因序列完全正确,说明这种定点突变的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蜘蛛毒素基因(ω-ACTX-Hv2a) 基因合成 基因突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组培苗无土栽培基质配方的筛选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香蕉组培苗无土栽培的基质。[方法]以巴西品种香蕉组培苗为试材,以变质岩发育的砖红壤为基质栽培的香蕉组培苗为对照,采用椰糠、锯末、珍珠岩、河砂配制成14种不同的基质,测定各基质中香蕉组培苗的生长指标。[结果]生长105 d后,不同基质中组培苗的叶片数均可达到5片以上。其中,菇渣∶珍珠岩∶河砂=1∶1∶1(D2)基质中组培苗的叶片数最多,平均为6.1片。基质D2中组培苗的假茎最粗,是CK的135%。不同基质中香蕉组培苗的假茎均高于CK。其中,D2基质中组培苗的假茎最高,为12.33 cm,较CK高3.31 cm。各基质中香蕉组培苗最新展开叶的宽度均极显著高于CK。[结论]香蕉组培苗无土栽培基质的最佳配方为菇渣∶珍珠岩∶河砂按1∶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引进品种遗传关系的微卫星检测
《热带作物学报 》 2008 CSCD
摘要:应用SSR标记技术,对33个香蕉引进品种(系)和1个国内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检测。40对SSR引物在34个品种(系)中扩增带数在4~17个之间,平均每个SSR座位可检测3.05个多态性带;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21~0.91之间,平均0.78。依据SSR数据计算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在0~45.53%之间,平均28.19%,说明引进的香蕉品种之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UPGMA聚类分析将34个品种分为A基因组和AB基因组为主的2大品种类群。检测出多个与我国早期引进的主栽品种巴西蕉和Williams遗传差异突出的引进品种,这为筛选鉴定出新的替代品种,以及进一步在不同类群品种之间进行杂交选育新的品种奠定了基础。洪都拉斯3号与M931之间,洪都拉斯1号和洪都拉斯2号之间没有区分开来,它们可能分别是同一克隆,或者是同一克隆的突变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