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雨强及播栽方式对太湖地区麦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土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太湖地区麦田氮磷流失特征,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播栽方式(条播、撒播)和降雨强度(低,30 mm/h;中,60 mm/h;高,90mm/h)对麦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显著负相关,而径流系数与雨强显著正相关(P<0.01)。径流氮磷浓度在径流初期较高,并随产流时间不断降低,且均可用对数函数描述。氮磷流失率随产流时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中后期流失率最大。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率最高外,氮磷流失峰值浓度和流失率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受径流系数和流失率影响,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量最高外,两种播栽方式下氮磷流失量均随雨强增大而显著增加。氮素流失以NOx–-N为主(40%~6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50%~71%)。另外,等雨强下条播处理的径流系数和氮磷流失量高于撒播处理。综上,降雨驱动的氮磷流失具有典型阶段特征,径流初期的氮磷浓度较高而中后期流失率较大,且条播麦田对雨强的响应更加强烈。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旱地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主要葫芦科作物病毒种类及分布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葫芦科作物在江苏省蔬菜作物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明确江苏省葫芦科作物上主要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11月在江苏省内7个地区的7种葫芦科作物上共采集了693份样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共检出9种病毒,以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最为常见,其中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在各地区的检出率最高,在各个物种中的检出率也较高.检测结果还显示,在各个地区的各种作物上普遍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复合侵染中病毒种类最多达4种,ZYMV和西瓜花叶病毒(WMV)的复合侵染率最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江苏省内葫芦科作物病毒病的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葫芦科作物;植物病毒;种类鉴定;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镇糯系列糯稻品种的主要品质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镇糯品种的主要品质特征及其与优质糯稻品种苏御糯之间的差异,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以6个镇糯系列品种及苏御糯为试验材料,调查它们之间粒型及外观品质、碾磨品质、化学成分、蒸煮食味等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其化学成分与蒸煮食味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苏御糯具有优异的稻米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及糊化温度较低,但其蛋白质含量高,米粉的黏滞性特征值较低,消减值较高;5个新近育成镇糯品种的加工品质、蒸煮品质较早期镇糯品种镇稻2号有了显著改良,其中镇糯29号及镇糯20号的综合品质优于苏御糯.相关分析表明:在糯稻背景下,蛋白质含量与米粉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直链淀粉含量则主要影响糯米的糊化特性,总淀粉含量、脂肪含量与糯米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降低表观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是进一步提升江苏省糯米理化品质的2个关键举措.

关键词: 糯稻 化学成分 品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服萝卜自交不亲和性的化学试剂筛选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克服萝卜自交不亲和性的有效化学方法,本研究选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Quercetin,QUE)、油菜素内酯(Bassinolide,BR)、褪黑素(Melatonin,MT)和激动素(Kinetin,KT)4种化学试剂对3个萝卜自交不亲和系(NAU-YXYB、NAU-LV791、NAU-WXQ)进行花期柱头喷施处理.通过亲和指数、花粉体外萌发及柱头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强度测定,筛选克服萝卜自交不亲和性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4种试剂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萝卜的自交不亲和性,其中1.5 mmol/L QUE效果最佳,其次是100μmol/L MT和100 mg/L KT.本研究结果为建立高效的萝卜自交不亲和系亲本繁殖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萝卜 自交不亲和性 化学试剂 花粉萌发 活性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伪狂犬病毒在BHK-21悬浮细胞中的增殖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考察BHK-21悬浮细胞增殖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工艺参数及病毒增殖过程中代谢动力学,将PRV接种于BHK-21悬浮细胞,考察接毒时细胞密度、病毒感染复数(MOI)及收毒时间对病毒效价的影响,测定培养过程中葡萄糖(Gluc)、乳酸(Lac)和谷氨酰胺(Gln)浓度,计算病毒增殖过程中各参数代谢速率.结果显示,将MOI为0.01的PRV病毒接种BHK-21悬浮细胞,其病毒滴度在42 h达最高8.5 lgTCID50/mL.代谢参数检测结果表明,BHK-21细胞在接毒36 h后细胞开始出现死亡.PRV在BHK-21悬浮细胞中的增殖特性为伪狂犬病毒的规模化培养及疫苗开发提供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BHK-21细胞 伪狂犬病毒 悬浮培养 细胞代谢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薯生物量、根系形态及钾素吸收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薯钾吸收的影响,以徐薯28为供试植物材料,以摩西斗管囊霉和幼套近明球囊霉为供试丛枝菌根真菌,设置施钾和不施钾2个处理,以不接种丛枝菌根菌根为对照,利用盆栽试验分析甘薯生物量、根系形态、钾和磷的吸收、根际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2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与甘薯建立共生关系,且施钾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定殖率没有显著影响.在施钾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尤其是幼套近明球囊霉)能够协调甘薯地上部分和根部生长,降低干物质向叶片和叶柄的分配,有利于干物质向根部的分配,通过优化甘薯根系形态促进甘薯根系干物质的积累,并且促进根部钾的积累.因此,在施钾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尤其是幼套近明球囊霉)是优化甘薯苗期根系形态、促进根系生长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后期甘薯根系的生长及膨大,发挥甘薯的增产潜能.

关键词: 甘薯 丛枝菌根真菌 根系形态 钾素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甘薯产业链优化路径探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要"畅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外循环为辅的双循环市场,构建全新的发展格局",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提升我国甘薯产业价值链水平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甘薯产业链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甘薯产业链虽然发展整体向好,但产业链上的加工业仍发展滞缓,整体上面临着研发瓶颈难突破、产业链附加值低、消费市场狭窄、流通效率低下的困境.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甘薯产业价值链要实现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明确自身定位,补齐短板;加大优质品种研发力度,推广普及优质种苗;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以甘薯为原料的产品深加工链条;利用品牌打造等使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倡导政府给予更多政策倾斜.既要提高甘薯产业链韧性,保障国内产业链优化升级,也要保障国际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这对于发挥我国甘薯资源优势,打开国内国际市场,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地实现甘薯产业链国内外双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甘薯 产业链 优化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个蚕豆品种生长性状与品质分析及速冻加工品质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不同蚕豆品种鲜食和加工特性,对9个蚕豆品种的生长性状、外观及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并开展速冻加工品质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的生长性状不同,其中日本大白皮株高最高,通09-110-2出籽率最高,通蚕鲜8号的产量最高。不同品种外观特征有一定差别,通09-110-1的荚长和籽长最长;优3-2的荚宽最宽,鲜籽百粒质量最大,为491.2 g,籽粒色泽最绿。不同品种之间的营养品质差异较大,通09-110-2的水分含量最高,陵西1寸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各品种支链淀粉含量明显高于其直链淀粉含量,且品种间差异较大,其中日本大白皮的支链淀粉含量最高。速冻后蚕豆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直链淀粉含量均明显下降。主成分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a*、支链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可作为速冻蚕豆籽粒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其中陵西1寸最适合速冻加工,其次为通蚕鲜6号和通蚕鲜7号,通09-110-2、优3-2和通09-110-1不适合速冻加工。该研究结果可为蚕豆的速冻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蚕豆 生长性状 外观品质 营养品质 速冻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桃果实内酯芳香物质构成与重要性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熟桃果实的内酯芳香物质构成,并评价其对于桃果实芳香的重要性.[方法]以涵盖不同果肉质地、果肉颜色、果实成熟期等的多品种桃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体系检测样品的芳香物质,通过精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内酯芳香物质的构成,并结合芳香物质的气味活性值分析评价其重要性.[结果]内酯芳香物质存在于本研究全部桃品种的成熟果实中,样品中共检测到10种内酯芳香物质,包括γ-已内酯、γ-辛内酯、γ-庚内酯、γ-癸内酯、5-羟基-2,4-癸二烯酸-δ-内酯、δ-癸内酯、γ-十一内酯、δ-辛内酯、茉莉内酯、顺式-4-羟基-6-十二烯酸内酯.各内酯物质具有特定的气味属性,主要散发果香(桃/椰子)、甜香、奶油香、焦糖香、花香和草本味等气味.不同品种的桃果实共有的内酯物质是γ-己内酯,较为普遍存在的内酯物质包括γ-癸内酯和δ-癸内酯,部分品种存在特有的内酯物质,如'深州蜜桃'果实中的顺式-4-羟基-6-十二烯酸内酯.果实成熟期时,溶质'白花水蜜''深州蜜桃''橙香''奉化玉露(晚)''肥城红里大桃'等品种中检测到较多种类的内酯芳香物质,硬质'霞脆''秦王''华玉'等品种果实具有较少种类的内酯芳香物质.气味活性值分析表明,由于极低的气味阈值和较高的物质含量,γ-癸内酯存在于大部分品种中,且对于这些品种桃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使溶质'深州蜜桃''橙香''奉化玉露(晚)''白花水蜜'等品种果实均具有较为强烈的典型的桃香气味,溶质'阿初桃'和硬质'华玉'品种的典型桃果芳香较淡,而未检测到该内酯的硬质'秦王''霞脆'品种果实则没有典型的桃果芳香.此外,γ-辛内酯使部分品种(本研究中为'橙香'和'深州蜜桃')桃果实呈现更为强烈的椰果味和非常甜的气味.[结论]内酯是桃果实挥发性芳香物质的一个重要类别,桃果实内酯物质构成丰富,成熟果实至少包含10种内酯芳香物质.内酯物质类别和含量的差异是不同品种尤其是不同果肉质地的桃果实芳香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不同果肉颜色或成熟期品种的内酯芳香无显著差异.γ-已内酯是品种之间共有的内酯物质,γ-癸内酯和δ-癸内酯是品种之间较为普遍存在的内酯,顺式-4-羟基-6-十二烯酸内酯等是部分品种特有的内酯物质.γ-癸内酯和γ-辛内酯等内酯对于品种的典型桃香气以及独特芳香气味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 芳香物质 内酯 气味活性值 芳香特征 果肉质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荧光标记的79份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取自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的79份种质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多态性高的引物可用于桃品种间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种体系建立.[方法]对母本'中油4号'进行从头测序,以物理距离1 Mb为单位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发SSR标记.以79个桃品种为材料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后筛选目标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标记.对筛选出的标记进行5′端荧光修饰,PCR产物在ABI3730XL测序仪测序,实现对标记的复筛.利用Genemapper 4.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统计,Data Formater 2.1软件将统计得到的bp数据转换成Power Marker v3.25软件所需要的数据格式.对筛选出的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选择多态信息含量(PIC)大于0.45的荧光SSR引物作为79份种质材料的核心引物.以Nei's为参数,利用NTSYSpc 2.1软件中的UPDM聚类方法分析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基于贝叶斯模型的Structure v2.3.4软件解析79份种质的居群遗传结构.[结果]基于79份种质,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覆盖全基因的SSR标记进行初筛,共筛选出207对多态性良好的引物;利用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对207对引物进行复筛,最终筛选出26对核心引物,利用其中5对核心引物可将79份品种完全区分开.26对SSR核心引物在79份桃种质中共扩增出174种多态性基因型,每对引物扩增出的基因型为4—13种,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6.69个基因型,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45以上.基于207对SSR引物在79份种质中扩增出的位点信息,构建了79份种质的遗传关系图谱和居群遗传结构图.207对引物从遗传距离上将79份种质划分为7组,从居群结构上分为2组.79份品种遗传多样性较高,部分品种聚类结果与系谱图相符.[结论]构建了79份材料的聚类分析图和居群遗传结构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79份材料的亲缘关系.由于桃复杂的遗传背景,不能依据单一特性对品种间亲缘关系进行判定.本研究筛选出的26对核心引物可用于全基因组范围内连锁性状的鉴定、桃种质资源鉴定、新品种鉴定及保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构建.

关键词: SSR荧光标记 遗传多样性 标记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