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辐射白刺花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比较分析
《草地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ISSR和RAPD标记对8个~(60)Co-γ辐射梯度诱变白刺花(Sophora viciifoli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条ISSR和6条RAPD引物的PPL多态率分别为51.37%和21.03%,ISSR的Nei's指数和平均Shannon指数均大于RAPD;ISSR的标记指数(1.28)是RAPD(0.20)的6.4倍,表明ISSR具有较高的标记效率。Mantel检测表明,ISSR+RAPD标记与ISSR标记的结果显著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白刺花用1SSR标记可检测出更高的多态性,更能准确反映白刺花材料间的遗传关系。


黔金荞麦1号保护酶活性及光合作用对高温的响应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黔金荞麦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分别设置22℃、35℃和45℃共3个温度处理,研究高温胁迫对育成品种保护酶活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温胁迫强度的增加,黔金荞麦1号的丙二醛(MDA)含量、POD和CAT活性及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升高,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为适应高温胁迫,黔金荞麦1号品种能够增加POD和CAT等保护酶活性,降低高温对细胞膜的损伤;并通过减小Gs,增加NPQ,减少过剩激发能对光合系统的损伤,尽量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生理功能。


贵州典型土壤中 Cd形态分布及环境风险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和生态效应与其结合形态密切相关。利用盆栽试验,模拟研究贵州省典型土壤遭受Cd污染后的形态分布特征及评估土壤中Cd的环境风险程度。结果表明:①自然条件下,黄壤和石灰土中残渣态Cd所占份额达80%以上,而非稳定态(包含酸溶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所占比例很低。②不同程度Cd污染土壤中,酸溶态和可还原态Cd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自然土壤,特别是模拟污染为2.5 mg/kg和5 mg/kg土壤中,二者之和达65%以上。而且相比pH偏高的石灰土,黄壤中酸溶态Cd所占份额更高些。③由RAC法评价结果为自然土壤中Cd对环境危害处于低风险水平,但是污染土壤中Cd对环境构成中等以上的风险危害,而且随着污染程度加深,其风险性升高。总体上,黄壤中Cd对环境的危害高于石灰土。该研究结果为贵州省污染土壤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药渣基质配比对小白菜种苗质量的影响研究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对夏枯草药渣发酵后,配制成育苗基质,进行白菜育苗试验,以寻求新型轻基质替代材料。结果表明:(1)药渣发酵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技术易于推广;(2)研究得出的2个育苗基质配方为药渣∶蚯蚓粪∶蛭石=1∶1∶1和药渣∶蚯蚓粪∶泥炭∶蛭石=1∶0.5∶0.5∶1,育苗基质质感轻、孔隙度、容重、比重接近于泥炭,既能解决药渣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又能变废为宝,实现环保、能源、提高腐植酸的利用效率;(3)利用该基质栽培的白菜出苗率高,可达到90%以上,幼苗整齐度高、壮苗指数高、成长良好,成本降低同时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HS-SPME-GC-MS联用法分析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香气成分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通氧发酵工艺的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红茶样品中鉴定出香气化合物47种;通氧45 min处理鉴定出53种;通氧60 min处理鉴定出48种;通氧75 min处理鉴定出79种;通氧90 min处理鉴定出72种;通氧105 min处理鉴定出77种。6个样品检测出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为主,相对含量占60%以上,其次为酯类、醛类、碳氢类及酮类。通过分析比较,在同一茶树品种条件下,红茶通氧发酵加工工艺不会改变红茶主要香气成分的组成结构;通氧发酵加工工艺有利于增加红茶香气化合物的种类。
关键词: 红茶 通氧发酵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香气


不同土壤类型对黔草4号鸭茅种子产量的影响研究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贵州优质自育牧草黔草4号鸭茅种子生产的适宜土壤,分别选择壤土、黏土和沙土进行对照试验,于2013—2014年在贵州省松桃县九江乡进行了种子生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黔草4号鸭茅在壤土中种子产量最高,为31.2kg/667m2,其次是沙土,为25.53kg/667m2;产量最低的是黏土,为24.23kg/667m2。种子产量壤土和黏土差异达显著水平,和沙土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壤土可作为贵州生产黔草4号鸭茅种子的适宜土壤。


黔金荞麦1号区域试验报告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贵州本土野生牧草金荞麦,2010—2011年,利用经栽培驯化后的野生金荞麦资源分别在贵阳、独山和毕节进行区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金荞麦在各个试验点能完成整个生育期,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黔金荞麦1号平均干草单产为85 718.5kg/hm2,比开阳金荞麦(对照)增产12.72%。该草产量高、饲用价值高;抗病虫害性能强、适口性好,在贵州大部分地区适宜生长、为优质饲草资源。


干旱胁迫下外源钙对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0,-0.2,-0.4,-0.6,-0.8和-1.2 Mpa模拟干旱胁迫,以CaCl_2浓度0,5,15,30和50 mmol·L~(-1)为外源钙离子梯度,研究干旱、外源钙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二色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寻减缓干旱胁迫抑制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的最佳外源钙施入量。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二色胡枝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正常水分条件下,中低浓度外源钙(<30 mmol·L~(-1))对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外源钙(50 mmol·L~(-1))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干旱胁迫下,随外源钙浓度增加,二色胡枝子种子4个萌发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外源钙浓度为15 mmol·L~(-1)时,种子发芽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而当外源钙浓度在30~50 mmol·L~(-1)时,二色胡枝子种子4个萌发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并且随着干旱胁迫加剧,下降趋势更明显。因此,在二色胡枝子生产利用中,对于中等干旱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播种前利用15 mmol·L~(-1)的外源钙浸种,以提高出苗率。


高羊茅FaGF14-A和FaGF14-D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14-3-3蛋白(GF14蛋白)是一类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小分子蛋白。本研究根据高羊茅转录组学测序获得的Fa GF14-A和Fa GF14-D基因片段,利用RACE技术得到高羊茅Fa GF14-A和Fa GF14-D基因的3'和5'c DNA序列,拼接后的Fa GF14-A基因全长为1 15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Fa GF14-D基因全长为1 291 bp,编码26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高羊茅Fa GF14-A和Fa GF14-D蛋白都具有典型的14-3-3蛋白结构域,包含9个保守的琢-螺旋及不保守的N-末端和C-末端,尤其与禾本科植物GF14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位于同一个进化支上,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高羊茅 FaGF14-A FaGF14-D 克隆 分析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地下部分无间隔的产量最高,总产量达到159 411.30kg·hm-2;间作地下部分有间隔的产量为147 431.44kg·hm-2,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76和1.63),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间作处理的总产值大于单作,经济效益提高达50 802元·hm-2。间作经济效益均大于单作芜菁甘蓝和马铃薯,芜菁甘蓝/马铃薯1∶2间作地下无间隔表现出最佳生产优势。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模式适宜在研究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