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高羊茅黔草1号SAMDC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草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保真平末端法从高羊茅"黔草1号"(Festuca arundinacea cv.Qiancao No.1)叶片c DNA中扩增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SAMDC)序列。基因测序分析表明,扩增片段含有1 835个核苷酸,包含有9 bp的微型上游阅读框、147 bp的小型上游阅读框和1 185 bp的主阅读框。微型上游阅读框和小型上游阅读框存在一个碱基重叠,主阅读框编码395个氨基酸。整个克隆片段与Gen Bank上注册的高羊茅Fa SAMDC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05%,编码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8.22%。利用Kpn I和Pst I酶切位点将该片段插入到经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改造过的p CAMBIA1300植物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内,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获得具有SAMDC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适合于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表达载体p CAM-SAMDC。通过冻融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GV3101和EHA105感受态细胞中,并通过PCR反应对所获得的工程菌株进行鉴定,为进一步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培养抗逆禾草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SAMDC 基因克隆 过表达载体 农杆菌导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种莲雾在贵州南部的适应性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莲雾在贵州南部及生态相似区域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引进的9个莲雾品种(系),连续4年对其枝梢生长、开花结果物候期、冬季越冬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对枝梢生长、树体生长、结果习性进行调查,对果实性状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莲雾在贵州南亚热带气候区域种植的适应性,并筛选品质表现较好,抗寒性较强的适宜品种(系)种植。结果表明:黑珍珠、飞弹、大叶莲雾在贵州南部引种栽培表现为速生、早产、稳产、抗冷性强、品质优。

关键词: 莲雾 枝梢生长 结果习性 适应性 贵州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龙果果实发育期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肉火龙果新品种‘紫红龙’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发育期间鳞片、果皮、果肉中N(氮)、P(磷)、K(钾)、Ca(钙)、Mg(镁)、Fe(铁)、Zn(锌)、Mn(锰)、Cu(铜)、B(硼)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火龙果花后3 d鳞片和果肉K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果皮K含量在果实成熟时最高。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K含量比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高。火龙果花后3 d果肉的Ca含量最高,在果实发育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0种营养元素在鳞片、果皮和果肉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规律来看,在幼果期,果实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此后,随着幼果的快速增大,矿质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直至果实成熟期,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趋于稳定。

关键词: 火龙果 营养元素 果实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小麦区试材料对条锈病的抗性评价

种子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2014年以苗期接种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自然抗性鉴定方法对贵州12个小麦区试材料进行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11个材料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较好的苗期和田间抗性,其中,黔0504-1、黔0507-2和川13014苗期及田间对条锈病免疫,贵农008-28等5个材料对条锈病苗期近免疫、田间高抗,贵紫1号双高抗,另2个材料苗期、田间抗性均在中抗以上,抗性比率达91.67%。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条中32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苏麻种质资源调查及利用研究

种子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贵州省的苏麻资源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为苏麻种质资源保存、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咨询基层农技部门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法调查贵州黔西南、黔北、黔西北、黔南、黔东、黔中等不同生态区域的苏麻种质资源的分布、生产种植和开发利用状况,并搜集相关资源建立苏麻种质资源圃,进行资源的保持鉴定和分类研究。贵州苏麻柿种质资源分布范围广,类型多,共收集到苏麻植物中白苏、灰苏、黑苏、紫苏等类型,包括野生种和栽培种共121份种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贵州以黔西北的苏麻资源分布最多,占31.05%,其次是黔西南苏麻资源占28.10%,黔北地区占25.6%,其余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在贵州省黔西南、黔西北、黔北地区有一定的零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低,苏麻生产存在着品种老化、规模化程度及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等问题。加强对贵州苏麻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保存与开发利用;开展苏麻品种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逐步改良和提高地方苏麻品种的产量水平和品质。

关键词: 苏麻 资源 调查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良玉米自交系QB506和QR273及其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玉米自交系QB506和QR273及其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组配优良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提高育种效率和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利用率。利用42对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51份自交系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42对引物共检测到248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2~9个等位基因,平均5.9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2934~0.8790,平均为0.7136;标记索引系数(MI)变幅为0.5867~7.8142,平均为4.3914。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较大,说明51份自交系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QB506及其改良系与QR273及其改良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4128~0.7891,平均0.5734,大于QB506与QR273间的遗传距离0.5482。51份自交系划分为五个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关键词: 玉米 种质改良 SSR分子标记 QB506 QR273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传统泡菜中抗氧化活性食窦魏斯氏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不同发酵期泡姜、泡辣椒、泡蒜盐水中分离获得37株乳酸菌,以抗氧化能力为筛选指标,获得1株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乳酸菌SJ14。该菌株活细胞、无细胞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分别为67.23%、35.22%和37.83%、25.66%;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遗传学鉴定,该菌株被鉴定为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通过与植物乳杆菌N2和肠膜明串珠菌8m-9比较,表明食窦魏斯氏菌SJ14产酸能力、耐盐能力、降亚硝酸盐能力均较为突出,且与菌株N2、8m-9之间无拮抗作用。本文为多菌协同发酵泡菜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 抗氧化活性 食窦魏斯氏菌 鉴定 特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低积累作物筛选及其与超富集植物间套作应用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农业用地镉污染严重,对农作物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隐患,被政府部门和诸多科研人员所重视。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生产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筛选并推广具有低积累镉功能的农作物品种,以及开展镉超标农田植物修复技术等研究,是我国农业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耕地镉污染情况,探讨了镉低积累农作物的研究意义及筛选进展,报道了镉超富集植物筛选工作,阐述了利用镉低积累作物与超富集植物间套作应用于镉污染耕地研究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有效性的土壤镉浸提态评价指标、加强镉低积累农作物筛选力度及完善镉低积累农作物与超富集植物间套作相关技术研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积累作物 超富集植物 间套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冠突散囊菌转录因子stf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菌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冠突散囊菌stf1基因的全长DNA序列。该序列全长3 029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 664bp,从114–2 908bp,在253bp处含有一个131bp的内含子,预测编码887个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Snd1/p100转录因子同源。应用相对定量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tf1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的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个基因在子囊孢子时期的表达量最高,在分生孢子时期的表达量最低,相比子囊孢子时期下降了1倍。为深入研究冠突散囊菌的产孢调控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黔中黄壤坡耕地区域降水及其氮磷输入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壤坡耕地不仅具有"黏、酸、瘦"的特点,而且水土、养分流失普遍严重,引起一系列农业面源污染环境问题。以黔中黄壤坡耕地氮磷流失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平台,于2008─2012年连续5年进行观测,研究了降水及氮磷湿沉降浓度、总量及季节性变化等特征,探明了降雨带入的氮磷养分对黄壤坡耕地养分流失的贡献,为农业生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8─2012年间,年降雨次数变幅为46~109次,年均64次;年降雨量变幅为558.4~901.5 mm,年均695.7 mm;频次降雨量变幅为6.5~15.5 mm,平均10.9 mm。5年湿沉降TN、NO3--N、NH4+-N、TP浓度变幅,分别为1.57~3.31、0.17~0.79、0.10~0.94和0.06~0.48 mol·L-1,平均值分别为1.91、0.42、0.28、0.14 mol·L-1,均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5年湿沉降TN、NO3--N、NH4+-N、TP输入量变幅,分别为11.19~18.47、0.96~5.47、1.22~6.65和0.42~1.34kg·hm-2·a-1,平均值分别为14.32、3.37、2.77、1.09 kg·hm-2·a-1,TN、TP输入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4、0.707,P值分别为0.000 3、0.001 5)。输入量季节性变化5─8月最为集中,5─7月TN输入量为6.95 kg·hm-2,占全年TN输入量的比例高达51.1%;6─8月TP输入量为0.49 kg·hm-2,占全年TP输入量的比例高达47.4%,即冬、春季较低,夏、秋季较高。湿沉降TN、TP输入量相当于当地施肥投入的氮、磷素总量的7.54%、1.14%,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制定施肥方案时,可考虑坡耕地湿沉降养分的输入,尤其是氮养分的输入。

关键词: 坡耕地 降水 氮磷输入 黄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