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土高原模拟轮牧对高糖黑麦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黄土高原引种3种高糖黑麦草(Lolium perenne),采用模拟轮牧(SG)和全株收获干草(MH)两种利用方式,评价饲草生产性能。SG的3种高糖黑麦草品种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粗灰分的含量明显高于MH,SG的粗纤维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MH(P<0.05)。SG显著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提高‘明星’和‘优质’的总能产量。高糖黑麦草品种"明星"的产草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各种养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2个高糖黑麦草品种‘神奇’和‘阿旺’(P<0.01),其他高糖黑麦草品种与对照品种差异不显著(P>0.05)。SG提高高糖黑麦草的饲用价值,且‘明星’的饲用价值高于其他品种。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高糖黑麦草 模拟轮牧 干草 营养体农业 品质


灰毡毛忍冬顶枯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引起灰毡毛忍冬顶枯病的病原菌,为该病的防治奠定病原学基础,采集六枝特区灰毡毛忍冬顶枯病标本,运用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结合形态学方法对分离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六枝特区灰毡毛忍冬顶枯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科Neofusicoccum parvum(Pennycook&Samuels)Crous,Slippers&A.J.L.Phillips和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g.:Fr.)Ces.&De Not.。


种植芽向对木薯抗风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查木薯的风害、结薯特性以及模拟拉力抗倒试验,探讨种茎的种植芽向对木薯抗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风能力最强的是木薯种植芽向与风力方向相同,其次是与风力方向垂直,最弱是与风力方向相反;使木薯植株倾斜到同一角度,所需最大拉力为芽向与拉力方向相同,其次为芽向与拉力方向垂直,最小为芽向与拉力方向相反;种茎基部的结薯数占比最高,与种茎顶部及其两侧达到极显著差异,当台风风力作用于植株时,不同受力方向的块根起不同作用,因木薯块根(薯块)富含淀粉且薯柄较小,其作为支撑根容易裂折而抗风力弱,而作为拉持根则起到较强的牵引耐风作用。综上分析,抗风能力最强的是木薯种植芽向与风力方向相同,其次是芽向与风力方向垂直,最弱是芽向与风力方向相反。在频发风害地区,建议木薯种植芽向与常发风害的风力方向一致。


不同佐剂对大鲵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水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添加蜂胶佐剂、弗氏佐剂和铝胶佐剂后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取已制备好的大鲵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分别加入3种佐剂,充分混匀后制备成含菌量为1×108CFU/m L的佐剂疫苗,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健康大鲵(平均体长40 cm、平均体质量85 g),每尾1 m L,并设不加佐剂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后第1、4、7、14、21、28、35天尾静脉采血,利用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35天进行攻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蜂胶佐剂组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1~21天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在第21天达到峰值,为1∶469.33,弗氏佐剂组于免疫后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第35天达到最大值,为1∶448.00,随后下降;铝胶佐剂组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1~28天呈上升趋势并在第28天达到最大值,为1∶362.67,不加佐剂组于免疫后第21天达到峰值,为1∶384.00,随后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基本稳定在1∶4.00。攻毒感染试验表明,蜂胶佐剂组、弗氏佐剂组、铝胶佐剂组和不加佐剂组的死亡率为10%、20%、25%和35%,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77.8%、72.2%和61.1%,对照组大鲵死亡率为90%;3种佐剂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其中以蜂胶佐剂疫苗效果最佳。


贵州省烤烟产区2年连作制度下土壤杂草种子库变化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贵州当前烤烟种植制度下烟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特征与变化趋势,预测田间杂草发生、消长及演替规律,指导烟田杂草综合防控,采用直接萌发法,对贵州不同生态区域烟田土壤杂草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年连作烤烟田,土壤杂草的种子库密度和物种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种子库密度下降明显,降比达34.03%。对于单个物种而言,马唐和辣子草等优势杂草的种子密度相对稳定,通泉草和藜等杂草的种子密度呈上升趋势。相同区域同一种植制度下,田间杂草管理措施是干扰杂草种子库变化的主要原因,且烟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垂直分布相对保持一致,对各土层杂草种子密度分布的影响不大。各地区土壤杂草出苗主要以第一次萌发为主,前2次土壤杂草种子萌发占杂草萌发数量的96%以上。贵州烟田田间杂草防控的关键时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海马齿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SpP5CS)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马齿为材料,根据已克隆的P5CS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海马齿中获得了一个海马齿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 452 bp,其中包括开放读码框为2 169 bp、5¢-UTR 52 bp和3¢-UTR 231 bp,推断其编码722个氨基酸,分子量79.4 kDa,根据序列比对将其蛋白命名为SpP5CS。对该蛋白质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pP5CS与冰叶日中花、海蓬子和葡萄等双子叶植物相似性较高,而与小麦、狗尾草和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相似性较低。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海马齿的叶中表达量最高,在茎中其次;海马齿SpP5CS基因在各部分中的表达量随着盐胁迫的时间延长在叶中变化最为明显:在400和600 mmol·L-1 NaCl胁迫9 h表达量最高,在800 mmol·L-1NaCl胁迫12 h最高,其表达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5CS基因是植物体内合成脯氨酸的关键酶基因,SpP5CS基因的克隆将为作物抗逆分子育种和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打下基础。


基于图像处理的油菜分枝及角果着生角度测量方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油菜株型角度测量方法,并根据分枝角度将22份材料分为紧凑型(小于30°)3份,中间型(30°~40°)8份和松散型(大于40°)11份;根据角果着生状态将22份材料分为平生型(趋近于90°)3份和斜生型(小于80°)19份。对其中5份材料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测量值(x)和传统的手工方法测量值(y)比较,经显著性t测验和方差分析,测定结果符合曲线为y=1.019 1x-1.363 2,相关系数为0.991 9。可见,这一套数字图像技术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精确性,更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可为油菜分枝角度和角果着生角度的遗传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强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的物理保护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有机碳物理一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很好地联系了有机碳的多种稳定机制,成为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利用该方法研究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特征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南方黄壤性水稻土18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0.5MNPK)和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MNPK)。【结果】单施化肥处理(NPK)水稻土总有机氮及各组分有机氮含量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施用有机肥处理(M、0.5MNPK、MNPK)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氮、游离态粗颗粒、物理保护、化学保护及生物化学保护有机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7%~51%、23%~39%、128%~274%、29%~42%和13%~28%,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为显著,但降低了游离态细颗粒有机氮含量。在各个氮组分中游离态颗粒有机氮占总有机氮比例最高(46%~50%)物理保护有机氮比例最低(2%~6%)。与不施肥(CK)及单施化肥处理(NPK)相比,有机肥处理(M、0.5MNPK、MNPK)提高了土壤物理保护有机氮的分配比例。【结论】长期施肥土壤各组分有机氮及总有机氮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只有游离细颗粒有机氮与物理保护有机氮呈负相关关系。长期施用有机肥,极大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促进游离细颗粒有机氮的包裹,进而提高物理保护有机氮的相对比例,土壤有机氮的物理保护作用相对增强。因此,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氮含量的最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