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全基因组SNP芯片分析油菜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简称SNP)标记估算油菜优异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其与杂种优势间的关系,探讨利用SNP标记预测油菜杂种优势的可行性,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提供指导。【方法】将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6个保持系(1019B、1055B、6098B、8908B、6019B、ZS11B)和8个恢复系(R1、R2、R3、R6、R9、R10、R11、OR1)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配制得到的46个F1杂种及其亲本,在湖北武汉、贵州贵阳和安徽巢湖3种生态环境下考察株高、分枝部位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结角密度、主花序有效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共10个产量相关性状,统计各性状在每个F1组合中的杂种优势,包括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利用油菜全基因组60K SNP芯片对14个亲本进行基因型分型,对分型得到的SNP标记经质控后利用MEGA5.0软件估算亲本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rithmetic averages,UPGMA)对亲本进行聚类分析,利用SAS9.1软件进行遗传距离与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4个亲本经油菜全基因组6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分型后共得到52 157个SNP位点,经质量控制后,最终筛选出40 201个SNP有效位点用于亲本遗传距离计算及聚类分析。14个亲本中以6098B与6019B的遗传距离最小,ZS11B与R6的遗传距离最大,所有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883—0.8811,平均为0.5217。14个亲本被分成4个主群,6个保持系为一个主群,8个恢复系中OR1单独为一个主群,R1、R3、R11为一个主群,R2、R6、R9、R10为一个主群,证明恢复系群体的遗传变异大于保持系,分群结果与实际系谱相符。所考察的10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均值变幅为-0.07%—38.78%,超亲优势均值变幅为-7.74%—20.78%。10个性状中除了一次有效分枝数外,其他性状的杂种优势效应显著,尤其是株高、每角粒数、分枝部位高度和单株产量,平均中亲优势分别达到6.83%、15.31%、16.13%和38.78%,正向中亲优势组合数分别有45、41、46和46个;平均超亲优势分别达到3.18%、5.19%、7.85%和20.78%,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数分别有41、31、42和44个。10个性状中株高、分枝部位高度和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该3个性状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0、0.5033和0.4711,超亲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84、0.4051和0.4038,而其他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SNP标记在油菜基因型分型、遗传距离估算及聚类分析的研究中优势明显,基于全基因组SNP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油菜株高、分枝部位高度和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相关性极显著,说明基于油菜60K SNP芯片分析亲本的遗传关系预测油菜杂种优势的效果显著。
不同类型芒果果肉类胡萝卜素、香气和糖酸品质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果肉色泽存在明显差异的芒果果实品质特征,分析了4个浅黄色果肉品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和4个深黄色果肉品种(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果肉类胡萝卜素、香气、糖和酸含量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类胡萝卜素组分大致相同,其中β-胡萝卜素是各品种中含量最丰富的类胡萝卜素,约占总类胡萝卜素的33%~79%。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品种糖含量高、酸含量低,果实香气物质均以单萜烯类为主;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品种糖含量较低、酸含量较高,其中‘鹦鹉芒’和‘丰顺无核’果实香气物质分别以酯类和醛类为主,而‘大白玉’和‘白象牙’香气物质以单萜烯类为主。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八十六)贵州辣椒“糊叶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技术
《中国蔬菜 》 2015 CSCD
摘要:辣椒作为贵州省主要栽培的农作物之一,自2009年以来其种植面积和加工业规模已达到国内第一。辣椒种植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已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贵州引进的辣椒品种逐年增多,病害发生也日趋严重且种类复杂。为了加快贵州辣椒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笔者于2014~2015年对贵州辣椒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其间发现一种被当地农户称为"糊叶病"的病害在贵州的遵义县、绥阳县、虾子镇、大方县、黔
红掌佛焰苞基因qRT-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en)中稳定表达、可用于佛焰苞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 RT-PCR)的内参基因,对5个组成型表达基因EF1-a、UBQ7、ACTB、GADPH、His3进行表达稳定性分析,并利用所筛选的内参基因研究红掌的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dfr)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5种内参基因在不同品种间的表达稳定性不同。据内参基因标准化因子的配对差异分析(Vn/n+1),判定内参基因的最适数目为2,ACTB和UBQ7在红掌不同品种及佛焰苞发育不同阶段中表达均稳定,是理想的内参基因。dfr在不同品种的佛焰苞及佛焰苞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且dfr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所选内参基因是合适的。


红掌细菌性叶疫病胁迫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dieffenbachiae,Xad)引起的细菌性叶疫病是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en)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筛选出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对于建立红掌叶疫病响应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体系、研究红掌-病菌互作的分子病理机制具有意义。本研究选择6个常用候选基因包括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DPH)、泛素7(ubiquitin 7,UBQ7)、组蛋白H3(histidine 3,His3)、α微管蛋白(α-tubulin,TUB)和β-肌动蛋白(β-Actin,ACTB),进行PCR扩增效率筛选,筛选红掌抗、感品种叶片和系统侵染进程中的表达稳定性。经ge Norm3.5、Best Keeper0.953及Normfinder1.0软件综合评价显示,不同候选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存在差异,其中UBQ7在红掌抗、感品种不同组织、时期表达均稳定,适合作为红掌叶疫病相关基因定量分析的内参基因,研究结果为红掌疫病应答的病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红掌 细菌性叶疫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内参基因


大豆品种西豆9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豆9号是由西南大学麦豆课题组于2006年以自育材料西豆3号为母本,外引材料翠扇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经过连续多年选育而成的品种。在重庆市大豆区域试验中,2013年单产为2 776.6kg/hm2,比对照增产11.04%;2014年单产为2 164kg/hm2,比对照增产13.35%;2014年生产试验中单产为1 914kg/hm2,比对照增产8.04%。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熟期适中,株型好,商品性高等优点,2015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西豆9号),适于重庆市范围及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猪苓与蜜环菌高亲和性组合的筛选
《菌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亲和性是猪苓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为获得猪苓与蜜环菌的高亲和性组合,本文采用了5株猪苓菌株与4株蜜环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将猪苓菌株与蜜环菌菌株共培养,比较不同组合的生长速度、拮抗线形成情况,以及两种菌丝生长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等指标,结果发现组合GU-06&AM-08生长速度最快,为3.36mm/d。GU-06和GU-07-2菌株与每株蜜环菌共培养均可产生拮抗线,共培养28d后,产生拮抗的猪苓菌丝分枝较多,可以看到菌丝束。被蜜环菌菌索侵染的猪苓菌核,切面可以明显观察到侵入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侵染到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分枝较多,中空,表皮细胞细长。发生侵染现象的组合有7组:GU-04与AM-06;GU-06与AM-06,AM-08,AM-13;GU-07-2与AM-06,AM-08;GU-15与AM-06,其中以GU-06与AM-06,AM-13两组组合侵染最严重,其余组合没有发现侵染现象。综合以上共生筛选指标获得GU-06&AM-08、GU-06&AM-06、GU-07-2&AM-08以及GU-06&AM-13 4组高亲和性的组合。


施氮对黄壤坡地玉/麦轮作体系氮素环境承受力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黄壤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高产稳产、环境友好的氮肥施用量,减轻农业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小麦氮肥用量(0,90,120,150,180和240 kg/hm2)和6个玉米氮肥用量(0,146,195,244,293和390 kg/hm2),研究了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黄壤旱坡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的环境承受力及合适的氮肥投入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和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玉米季施氮量达210.9 kg/hm2、麦季施氮量达150.9 kg/hm2,玉米、小麦有减产风险;土壤中残留矿质氮以NO-3-N为主,其残留量、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玉米季施氮量在102.2~120.0 kg/hm2,籽粒产量为4067.5~4131.9 kg/hm2,0~100 cm土壤中积累NO-3-N在146.9~151.3 kg/hm2,小麦季施氮量在93.0~113.2 kg/hm2,籽粒产量为1354.6~1395.7 kg/hm2,0~100 cm土壤中积累NO-3-N在141.1~153.4 kg/hm2,此时玉米、小麦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95.0%~96.5%和95.0%~97.9%。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和环境效应,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黄壤坡地玉米季推荐施氮量为102.2~120.0 kg/hm2,麦季推荐施氮量在93.0~113.2 kg/hm2,可以在兼顾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获得较高产量。


基于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的长期施肥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特征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很好地联系了有机碳的多种稳定机制,成为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有效手段。以往关于长期施肥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研究多借助于Bremner等单一的化学或物理分组方法,反映有机氮稳定机制的信息有限。本研究旨在了解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特征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依托我国南方黄壤性水稻土18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将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应用到土壤有机氮分组中,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
关键词: 土壤有机氮组分 长期施肥 物理-化学联合分组 黄壤性水稻土


过表达谷子液泡H~+-ATPaseE亚基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耐盐性
《作物学报 》 2015 CSCD
摘要:V-H+-ATPase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从谷子中克隆到V-H+-ATPaseE亚基基因SiVHA-E。进化树分析显示,SiVHA-E基因在进化上属于E1/E3亚族,与玉米V-H+-ATPaseE亚基基因ZmVHA-EL亲缘关系较近。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SiVHA-E在高盐、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处理下表达上调,在低温和低氮处理下表达下调。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iVHA-E定位于液泡膜上。遗传转化拟南芥的耐盐性鉴定表明,在盐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种子萌发率、幼苗主根长、植株鲜重及存活率显著高...
关键词: 谷子 V-H+-ATPaseE亚基基因 耐盐性 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