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担子细胞内的核相变化观察
《食用菌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Steedman's wax包埋切片法制备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小纽扣期、大纽扣期、蛋形期、伸长期、破膜期和开伞期)的菌褶切片并运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担子细胞核相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清晰观察到草菇担子细胞中核相以及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担子上孢子幼体、孢子梗、囊状体和孢子内细胞核等结构。草菇子实体小纽扣期细胞核成对进入担子细胞中;在大纽扣和蛋形期担子细胞基部发生核融合;伸长期、破膜期和开伞期的担子细胞内可观察到符合减数分裂特征的细胞核分裂前期Ⅰ、末期Ⅰ、前期Ⅱ和间期Ⅱ。通过对草菇担子细胞内细胞核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丰富了对草菇生活史的微观细胞学认识,为草菇有性生活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草菇 Steedman'swax包埋切片 担子 核相


香菇基因组中L-半胱氨酸亚砜裂解酶同源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菌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半胱氨酸亚砜裂解酶(L-cysteine sulfoxide lyase,C-S lyase)是香菇中含硫风味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本文基于6个不同香菇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挖掘了24个潜在的香菇L-半胱氨酸亚砜裂解酶(LentinulaedodesC-Slyase,Lecsl)同源基因,对其编码蛋白的生理生化特性、信号肽、跨膜结构域、转录活性、分子进化、保守基序和蛋白三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24个香菇Lecsl同源蛋白含有相同的蛋白结构域(IPR015424和IPR000192),都属于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家族(PTHR43092:SF2),都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但它们的蛋白稳定性有所不同。对24个Lecsl同源蛋白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其中的11个组成了新的进化分支,这一分支的Lecsl同源蛋白在香菇的菌丝体或子实体中有转录活性,且含有蒜酶和L-半胱氨酸脱硫酶的保守基序19,推测这一分支的Lecsl同源蛋白在香菇中具有催化产生含硫风味物质和内源性甲醛的活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分支又分为两个亚支,其中一支包含已发现的Lecsl/LE01_CSL1,并且在香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阶段都有转录活性;另一个亚支上的C-Slyase同源蛋白仅在菌丝体中有转录活性,推测这两个亚支的L-半胱氨酸亚砜裂解酶分别在香菇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发挥催化作用。通过三维结构的解析,阐明了Lecsl中保守基序19亦是使蒜酶产生催化活性的关键结构域,并且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预测保守基序19中的Asn3、Gln5和Ser6是香菇C-S lyase产生催化活性的关键氨基酸残基。
关键词: 香菇 L-半胱氨酸亚砜裂解酶 生物信息学 聚类分析 关键氨基酸


水稻簇生穗基因CPB4的精细定位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鉴定了一个穗型突变体T637,表现为簇生穗型,穗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籽粒变小,千粒重下降.遗传分析发现穗型突变由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和SSR标记分析最终将目标基因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标记RM2439和RMZL74之间1.3 Mb范围内.随后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发现突变体中LOC_Os04g39430基因第4外显子上有一段4 262 bp序列插入,因此确定其为候选基因,并命名为CPB4(CLUSTERED PRIMARY BRANCH 4).通过分析亚洲栽培稻特青(O.sativa L.)和T637对不同浓度24-epiBL(24-表油菜素内酯)的敏感程度,确认T637为油菜素内酯敏感型突变体.qRT-PCR分析表明,突变体T637中BR生物合成相关基因D2和BRD2以及BR信号转导相关基因BRI1,OsBAK1,OsLIC1,TUD1,BU1在幼穗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


电子束辐照对不同成熟度番茄后熟及乙烯生成的影响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电子束辐照对跃变型果蔬采后后熟和保鲜的影响,以不同成熟度番茄为试材,10Me V、10 kW电子直线加速器为射线源,采用不同剂量(0、0.4、1.0 kGy)电子束辐照新鲜采收的番茄果实,测定货架(20±1℃,50%RH,14 d)期间的果皮红色指数、乙烯释放量、ACC合成酶(ACS2)基因和ACC氧化酶(ACO1)基因的表达量及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可抑制番茄果实货架期后的变红后熟,剂量越高,抑制程度越大,果皮红色指数越低。电子束辐照对14 d货架期间番茄果实的失重、皱缩、霉变无显著影响。电子束辐照对番茄果实乙烯释放量、ACC合成酶基因和ACC氧化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因番茄果实成熟度不同而异。对成熟度低的绿熟期果实,电子束辐照可抑制其乙烯释放和ACC合成酶基因、ACC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对成熟度高的红熟期果实,电子束辐照可促进其乙烯释放,但乙烯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高低因电子束辐照剂量而异,1.0 kGy处理可抑制ACC合成酶基因、ACC氧化酶基因的表达。


复合有机氮源对灵芝三萜液态深层发酵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灵芝为材料,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不同酵母粉作为氮源,研究复合有机氮源对灵芝三萜液态深层发酵的影响。首先,由单因素实验考察3种不同的酵母粉对灵芝菌丝体合成灵芝三萜的影响,确定酵母粉的最适宜浓度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对3种酵母粉分别采用2种复合和3种复合的方式,优化复合有机氮源的最佳组合配比。结果表明:当基础培养基中添加6.6g/L的酵母粉N-1与6.6g/L的酵母粉N-2时,灵芝三萜产量可达0.478g/L(理论产量为0.485g/L),比添加单一酵母粉N-1、N-2、N-3分别提高了21%、139%、103%,其氮源用量为两种组合时最低。当基础培养基中酵母粉N-1、N-2与N-3添加量分别为5.07g/L、3.78g/L、7.63g/L时,灵芝三萜产量达0.514g/L(理论产量为0.510g/L),比单因素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157%和74%。本研究优化的复合氮源添加方式可明显提高灵芝菌丝体液态深层发酵生产灵芝三萜的产量,为其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的生产提供科学数据。


不同比例的红蓝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瓜品种春秋王为材料,以LED为光源,研究了不同比例的红蓝光组合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除5%蓝光处理外,蓝光比例的增加降低了黄瓜幼苗干质量、鲜质量、叶面积、茎粗及株高等与生长相关的参数,与之相反的是,蓝光比例的增加促进了幼苗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增加;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随着处理中蓝光比例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气孔导度则随着蓝光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此外,rbc L、rbc S及rca等三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随着蓝光比例的增加而上调.其中,10%蓝光处理最有利于黄瓜幼苗的生长.


层迭灵芝子实体的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层迭灵芝Ganoderma lobatum是灵芝属中的一个种,在民间有药用历史,但缺乏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科学研究。【目的】以赤芝Ganoderma lingzhi子实体为参照,研究对比层迭灵芝子实体的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的强弱,探讨层迭灵芝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的方法,比较2种灵芝子实体中三萜及多糖含量差异,并进行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结果】层迭灵芝和赤芝的子实体中三萜含量差异不大,分别为1.14%和1.21%,但2种灵芝中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差异较大。层迭灵芝子实体中的多糖含量较赤芝稍高,分别为3.60%和2.67%,2种子实体中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有所差别。2种灵芝醇提物对肿瘤细胞K562及SW620的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层迭灵芝对SW620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达到了52.5μg/mL。2种灵芝水提物可以促进RAW 264.7细胞释放NO,说明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结论】层迭灵芝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及免疫活性,可以作为药用开发的原料来源。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分子标记BE10对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选育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BE10,检测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的自交分离群体和纯合型不育株,并通过田间育性观察,验证分子标记BE10辅助选择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基因型为MS5~aMS5~b的可育株自交,其后代的育性表现为3∶1(可育∶不育),基因型分离结果为1MS5~aMS5~a:2MS5~aMS5~b:1MS5~bMS5~b。选取可育株自交,三分之二的单株后代分离比例与上一世代相同,三分之一的单株后代群体因携带纯合型的MS5~a而表现为100%可育。利用分子标记BE10的辅助选择,不仅能鉴定出后代群体是否有MS5~b不育基因,提高不育系的选育效率,还能从育性表现为3∶1(可育∶不育)的自交系中筛选出纯合型不育株;结合无性繁殖技术,用纯合型不育株的无性系与临保系生产全不育系,可有效提高全不育系的纯度,为杂交种选育和杂交种子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