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华山新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华山新麦草是仅分布于中国秦岭山脉华山段的特有农作物野生近缘物种,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抗病、优质等优异性状特点。因此,华山新麦草可作为小麦抗病、抗逆等性状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对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创制新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华山新麦草种群生态保护研究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华山新麦草分类及进化、种群生态和小麦遗传改良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华山新麦草的生态保护及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今后特异种质资源在小麦遗传育种实践中高效利用该种质资源有所启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绵土营养诊断与双低油菜平衡施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温室盆栽与田间试验研究甘肃省高寒阴湿区黄绵土养分状况。结果表明,盆栽诊断黄绵土缺N、P、S和Zn,未表现缺B、Cu和Mn,Fe和Mo元素充足,N、P肥为大田该黄绵土种植油菜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次为S、B和Zn,土壤中不缺K,OPT中氮量适中。与OPT相比,减N、P、S、B和Zn油菜分别减产24.5%、27.1%、13.5%、16.8%和8.8%,而增加N用量则产量降低12.2%。推荐施肥N、P2O5、S、B、Zn分别为90、90、105、3.75、3.75kg·hm-2。盆栽诊断与大田平衡施肥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来指导大田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山药养分限制因子及平衡施肥研究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平凉山药"为试材,研究了8种不同施肥方案下西北半干旱地区山药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OPT处理是山药比较合理的施肥方法,N、P、K无论哪种养分匮缺,均能影响山药块根单重,进而影响到群体产量。各施肥处理以OPT处理产量最高,OPT-N、OPT-1/2N处理较OPT处理减产率分别为33.19%、28.79%,较其它施肥处理减产明显,说明在西北半干旱地区N是山药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种子发育过程中α-亚麻酸的积累规律
《西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气相色谱仪对3个不同质量分数α-亚麻酸品种进行脂肪酸组分分析,研究胡麻种子发育过程中α-亚麻酸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其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积累都发生在种子发育的早期;亚麻酸质量分数从种子发育开始就明显上升,在发育30~40d时略有下降,随后又上升。说明亚麻酸从种子发育开始到成熟都在积累。为了进一步了解胡麻种子发育过程中各脂肪酸之间的关系,对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各脂肪酸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其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间呈正相关,它们与亚麻酸间均呈负相关。最后研究了3个品种的果实直径、鲜质量、干质量及干/鲜质量比,其中3个品种的果实直径趋势基本相同,果实直径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初期,中后期基本保持平稳,甚至会有一点下降的趋势;果实鲜质量的变化从初期到收获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干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干/鲜质量比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果实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果实发育的前中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a6-SFT基因对油菜的转化及抗旱性分析
《草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Ta6-SFT对油菜抗旱的影响,进行了Ta6-SFT对油菜纯系材料的遗传转化,获得经PCR、Southern杂交和Northern斑点杂交验证的转基因植株。对7株T1代转基因油菜进行了为期36d的干旱胁迫,分析干旱胁迫36d和复水后2d各植株及野生型对照中的Ta6-SFT的转录水平表达和果聚糖含量,同时进行同时期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表明,Ta6-SFT的转录水平表达与转基因植株体内的果聚糖含量、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呈正相关,表明Ta6-SFT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增强了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连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作条件下,农民传统施肥和不施肥均会造成黄瓜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合理施肥能够相对减小产量的降幅,提高黄瓜的品质。随着设施黄瓜连作年限的延长,农民传统施肥黄瓜产量、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含量均降低,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减施氮磷肥、增施钾肥有机肥及优化施肥黄瓜产量降低,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含量均升高,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综合产量和品质两个因素,优化施肥效果最佳,与农民传统施肥相比,产量降幅减小74.7%,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含量分别提高39.6%、17.7%、29.3%、53.0%、20.7%,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2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膜方式软荚豌豆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软荚豌豆品种合欢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软荚豌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CK)相比,全覆膜(FM)和半覆膜(HM)提高软荚豌豆生长前期0~25 cm土层平均地温分别为3.9℃和2.3℃;同时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0~30 cm土壤含水量FM最高,HM次之;在FM和HM较好的水热条件下,出苗期分别较CK提前3~4 d和2 d,出苗率分别提高25.7%~26.4%和19.5%~20.9%,采收天数分别延长3~4 d和1~3 d;结荚数和单荚重显著增加,FM产量较CK提高18.5%,HM产量较CK提高12.0%。由于FM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早出苗,促进软荚豌豆前期生长并改善产量构成因子,因而表现较高产量,是适宜本试验区软荚豌豆种植的一种新的栽培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绒山羊’乳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河西绒山羊’5个胎次共100只,采集产后第30天、第100天的乳样,研究不同胎次和不同泌乳时间羊乳的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乳中粗蛋白含量第1、2、3胎均显著高于第4、5胎(P<0.05),乳中粗脂肪含量、总固形物含量第1、2、4胎均显著高于第5胎(P<0.05),第3胎显著高于第1、2、4胎(P<0.05),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第2、3胎均显著高于第1、4、5胎(P<0.05).乳粗蛋白含量、总固形物含量产后第30天显著低于产后第100天(P<0.05).乳酸度值第1、2、3胎均显著低于第4、5胎(P<0.05),产后第30天乳酸度值显著低于产后第100天(P<0.05).
关键词: 河西绒山羊 乳 胎次 泌乳时间 营养成分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大面积应用于密植作物栽培的关键增产技术,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但目前对其增产机制和环境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分析。在2011—2013年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研究半干旱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苗期FMS在0—2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比CK提高1.4—3.5℃,但孕穗到灌浆期正午地表地温比FM和CK分别降低5.3—6.4℃和3.1—4.3℃。FMS和FM使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33.1和29.3 mm,且可促进小麦对深层水分(100—200 cm)的利用,FMS成熟期10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比播前下降44.4—69.6 mm,较CK高8.4—145.5%,但FMS在休闲期补充土壤水分77—127 mm,分别较FM和CK增加4.5%—40.9%和12.8%—109.5%;FMS的休闲效率为30.5%—52.6%,比CK高12.8%—109.5%,比FM高4.5%—40.9%。基于对土壤水热环境和作物耗水的影响,FMS的产量达1750—318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5—11.5 kg hm-2mm-1,分别比CK增加40%—220%和27%—239%,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因此,FMS改善了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水热条件,调节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耗水强度,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并提高降水休闲效率,使小麦生育期耗散的土壤水分在休闲期得到有效补充。
关键词: 旱地 全膜覆土穴播 小麦 土壤水热效应 产量 休闲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