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大量元素的浓度改变对彩色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彩色肉质马铃薯03-1品种为试材,在原有的试管薯诱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MS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各成分浓度改变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探讨试管诱导结薯的高效繁殖技术,以期为工厂化生产彩色马铃薯试管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为增加试管薯产量,在试验模式中,可在原标准MS诱导结薯培养基基础上对大量元素成分进行修正,增加硝酸铵2 475 mg/L(A2水平)、硝酸钾2 850 mg/L(B2水平)浓度,保持硫酸镁(370 mg/L,C1水平)、磷酸二氢钾(170 mg/L,D1水平)浓度。

关键词: 大量元素 浓度改变 彩色马铃薯 试管薯 诱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渭北苹果园滴灌施氮肥对土壤氮迁移的影响

林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滴灌和浇灌2种灌溉方式,结合梯度施肥和测定土壤溶液中氮含量,研究渭北旱塬矮化红富士苹果园不同氮素形态在土壤中的迁移、富集和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显著降低氮素的迁移、富集和转化作用;在不同氮素形态中,以urea-N为主,NO-3-N次之,NH+4-N最小;当施肥量为0.32 kg·株-1时,2种灌溉方式对氮素迁移、富集和转化作用的影响差别不明显,施肥量达到1.2 kg·株-1时,浇灌施肥方式下氮素的迁移、富集和转化作用极显著高于滴灌,尤其在40~ 80 cm土层更加明显。综合比较,滴灌施肥明显降低了苹果园不同氮素形态的迁移、富集和转化作用,增加了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尤其是有效态氮的含量,全年施肥量在0.64~ 1.2 kg·株-1时能相对减少氮肥的损失。

关键词: 苹果 滴灌施肥 氮运移 土壤溶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PK养分配比与NAM长效剂对旱砂田西瓜生长、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减轻旱砂田西瓜施肥强度、降低施肥成本、提高养分利用率及延长砂田的使用年限,本试验以普通单质肥料(尿素、普过磷酸钙、硫酸钾)为原料,加入NAM长效剂,研究了N-P2O5-K2O分别为1-0.67-1.1、1-0.36-1.1、1-1-1.1、1-0.67-1.6和1-0.67-0.6的5种养分配比对旱砂田西瓜生长、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等养分条件下,以CRF3(N:P2O5:K2O=1:1:1.1+NAM)处理较优,其较常规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西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西瓜增产34.04%,且显著提高了西瓜Vc含量,降低了糖分梯度和硝酸盐含量,提高了西瓜品质。加入NAM长效剂处理西瓜营养器官中的养分吸收量与常规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果实中的养分吸收量却显著提高,CRF3较常规施肥处理西瓜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0.75%、5.42%和23.77%,为进一步开展控释肥研究和解决旱砂田施肥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养分配比 NAM长效剂 砂田 西瓜 养分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树叶片黄化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关系

浙江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景泰叶片黄化梨园土壤为例,比较黄化和非黄化梨园0~20 cm和20~40 cm土壤微生物及养分,以探讨与梨树叶片黄化相关因子,为解决黄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黄化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都显著少于非黄化土壤的数量,浅层(0~20 cm)黄化土壤的细菌数量少于非黄化土的46.62%,放线菌数量少52.49%;深层(20~40 cm)黄化土的细菌数量少于非黄化土的78.22%,放线菌少50.13%。两者的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黄化土壤20~40 cm的有机质、全氮、全铁、全镁含量显著低于非黄化土壤和黄化土壤0~20 cm土层的含量。因此,梨树叶片黄化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20~4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铁、全镁含量过低有关。建议重点增施黄化梨园20~40 cm土层的腐熟有机肥。

关键词: 梨叶片黄化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养分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砂年限对砂田砂层质量、土壤水热状况及西瓜生长的影响

中国沙漠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砂田土壤水、热状况乃至西瓜生长发育随覆砂年限的变化趋势,为提高中、老砂田的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了5~40年砂田为研究对象,对其砂层含土量、砂层厚度、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铺砂年限每增加一年,砂层含土量平均增加0.6%左右,砂层厚度减少0.12cm左右;西瓜生育期内,10、15、20、30、40年砂田较5年砂田0~20cm土层积温分别降低了47.68、117.28、122.49、206.56、320.06℃;1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分别下降了11.74、33.15、39.31、51.99、57.3mm,表现出新砂田与中砂田较老砂田的增温、保墒效果均随着土层的加深递减,且该趋势在西瓜生育前期较强,中后期逐渐减弱。西瓜生育期随着铺砂年限的延长而延长,土壤水、热状况及西瓜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以30年砂田为对照,5、10、15、20年砂田西瓜产量分别增加了170.91%、85.06%、58.76%、46.83%;西瓜含糖量分别提高了1.7%、1.6%、1.3%和0.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3.48%、35.18%、35.35%和31.50%。

关键词: 砂田 铺砂年限 水热效应 西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芸芥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水解酶基因EsXTH1的cDNA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XTH(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水解酶)基因在芸芥自交亲和系突变体(self-compatibility,SC)和自交不亲和系(self-incompatibility,SI)育性调控中的作用,分别以芸芥野生型SI系和突变体SC为材料,取植株的全花cDNA为模板,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iffere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DDRT-PCR)筛选差异片段,获得了芸芥XTH基因的全长cDNA(EsXTH1,1 074bp)。序列分析表明,EsXTH1的5'端和3'端非翻译区分别为36bp和180bp,包含1个85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条2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推导的EsXTH1蛋白序列含有XTH蛋白的活性部位DEIDFEFL;芸芥EsXTH1与其它植物的XTH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拟南芥At-XTH6同源性最高(89.1%),与拟南芥AtXTH7、番茄SlXTH7及康乃馨DcXTH4的同源性分别为73%、73%及69%。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EsXTH1与AtXTH7、SlXTH7、DcXTH4更近。EsXTH1具有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xyloglucan endotran,XET)和水解酶(xyloglucan endohydrolase,XEH)的功能结构位点,N端有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预测认为EsXTH1与蛋白质分泌相关,与芸芥自交亲和性的调控相关。

关键词: 芸芥 自交亲和系 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水解酶 基因克隆 功能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麻口病的成因及防治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芪麻口病的成因,在甘肃陇西县多年种植的黄芪田进行调查、采样和防治试验。通过对黄芪根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根结线虫的分离,明确了根腐病菌不是黄芪麻口病的致病菌,在供试的麻口病株上未分离到线虫。经过回接地下害虫试验,确认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almicus Desbrochers)幼虫的取食为害,是造成黄芪麻口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经中科院动物所专家鉴定该虫为中国新记录种。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黄芪移栽前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5kg/hm2土壤处理,用15%阿维·毒乳油30kg/hm2灌根,防治效果良好,一次灌根的防治效果达87.51%,挽回92.14%的产量损失。

关键词: 黄芪麻口病 根腐病 线虫 黄芪根瘤象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生马铃薯立枯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

草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大量累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优化了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对引起马铃薯立枯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快速监测和绝对定量,对马铃薯连作1~5年根际土壤立枯丝核菌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建立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直接应用土壤DNA进行病原菌的定量检测,能检测到土壤中浓度为1×102个拷贝/g土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扩增效率为1.04,具有检出限低、扩增效率高的特点,实现了不通过病土分离培养方法,就可掌握病原菌在根际土壤中的累积状况;在马铃薯立枯病发病严重的连作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累积数量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上升趋势;病原菌的累积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病原菌累积量最大的是连作5年的播前土壤,每g土壤达3.75×107个拷贝数,由此可见,连作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致病真菌数量增加,相应地也增加了马铃薯立枯病的初侵染机率。

关键词: 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 立枯丝核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动态变化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自2005年开始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的田间定位试验,以传统平作(CT)为对照,分析了垄作固定道(PRB)和平作固定道(ZT)2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小麦产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TOC和SMBC含量均表现为PRB>ZT>CT,且PRB、ZT与CT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OC和SMBC的土壤剖面垂直分布特征相似,耕层土壤TOC和SMBC差异显著,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各处理之间差异逐渐减小;PRB处理小麦产量是CT处理的1.14倍,ZT处理小麦产量是CT处理的1.11倍,PRB处理比ZT处理小麦产量高219kg·hm-2;TOC和SMBC之间及其与小麦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说明,在河西绿洲灌区实施垄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是持续增加小麦产量的主要耕作方式。

关键词: 土壤总有机碳 小麦产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固定道耕作 绿洲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供氮水平对不同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兰州秦王川地区以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和陇东苜蓿(M.sativa‘Longdong’)为材料,设置3个供氮水平处理N0(0),N1(51.75kg.hm-2)和N2(103.50kg.hm-2),对其产量、株高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以探讨供氮对紫花苜蓿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供氮对紫花苜蓿综合影响明显,供氮能显著提高其产量,且产量随供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N2水平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最高,甘农3号的最高鲜草产量为51005kg.hm-2、干草产量为14856kg.hm-2,陇东苜蓿鲜草产量为35486kg.hm-2,干草产量为11217kg.hm-2,甘农3号明显优于陇东苜蓿;供氮还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株高,株高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甘农3号表现更佳;供氮也改善了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显著降低2个品种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提高其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因此,从产量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该地区最佳施氮量为103.50kg·hm-2。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