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控释尿素基施及普通尿素分期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陇东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简化施肥技术,研究了控释尿素一次性基肥和普通尿素分期施(即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灌浆期冬小麦冠层NDVI值、功能叶SPAD值随施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等氮量的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以达到或超过普通尿素分次施用的效果,覆膜与否和肥料处理单因素间差异显著,互作不显著。本试验以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180kg·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中地膜覆盖栽培为3549.0kg·hm-2和13.2kg·mm-1·hm-2;露地栽培为2251.5kg·hm-2和9.15kg·mm-1·hm-2,且产量构成优;施用等氮量的控释尿素较普通尿素能提高灌浆期功能叶SPAD值,即叶绿素含量,有助于延缓后期衰老,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粒重,还能显著增加冬小麦NDVI值,即冬小麦群体密度,实现高产。
关键词: 控释尿素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NDVI值 SPAD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不同地区大麦条纹病病菌致病力测定及RAPD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从甘肃的张掖、武威、天祝、秦王川、甘南等地的大麦和青稞叶片及种子上共分离得到的11个条纹病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在致病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菌株TZ1和LQ1致病力最强,离体叶片接种和拌种接种在大麦叶片上发病率均达到8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将这11个菌株基因组DNA经RAPD分析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扩增图谱差别明显,表现出各菌株间明显的遗传多样性。经聚类分析显示,大麦条纹病病菌不同菌株的RAPD类群与致病力和不同寄主有一定的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ABP9基因冬小麦的抗旱性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转ABP9基因冬小麦材料的抗旱性,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对32份转ABP9冬小麦株系及其受体亲本石4185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抽穗期部分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抗旱性度量(D)值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相关抗旱性状与抗旱指数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D值法评价时,分别有6和10份转基因小麦材料的抗旱性较受体亲本石4185增强。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依照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叶绿素含量、POD活性、MDA含量、SOD活性、株高、有效分蘖。因此,在对转ABP9基因抗旱小麦进行鉴定筛选时,应主要以单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等农艺性状作为参考,适当考虑生理指标的影响;由于不同指标或性状对小麦抗旱性的贡献不同,采用抗旱性度量值较平均隶属函数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更为可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垄作栽培对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在等量灌水条件下垄作栽培对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垄作栽培生育期长于传统平作栽培,单株穗数低于传统平作栽培,经济系数高于传统平作栽培,株高、穗粒数、产量影响趋势不一致,品种之间存在差异。(2)原麦品质:垄作栽培与传统平作栽培籽粒千粒重之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异显著,粒筛选率之间差异极显著水平,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筛选率均降低。(3)麦芽品质:垄作栽培麦芽蛋白质含量均较传统平作栽培降低,麦芽细粉浸出物、β-葡聚糖、a-氨基氮、a-淀粉酶、糖化力、可溶性氮之间差异不显著,库值含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但影响趋势不一致,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疏勒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疏勒河流域中游玉门饮马农场不同植被类型(白刺、小麦、苜蓿、孜然和茴香)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荒地为对照,探讨疏勒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其中苜蓿地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含量最高,其平均值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7.88%和156.94%;孜然地碱性磷酸酶含量最高,平均是对照的4.43倍;小麦地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其平均值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12.72%和51.00%。土壤脱氢酶活性与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受生长季节影响较大,但无明显的规律性。5种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但因季节因素的影响,很难确定哪种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运用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油菜、胡麻、向日葵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州、庆阳市、临夏州油菜3种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兰州市、平凉市、定西市胡麻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比较高,但其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偏低,说明与全省相比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主要依靠规模来维持优势,今后还需通过种植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等来提高其单产;武威市、金昌市、天水市、庆阳市向日葵规模优势指数比较高,白银市、张掖市向日葵具有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小,应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综合优势。一般地,综合优势较大的地区具有对作物生长的有利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作物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具有较大的作物生产发展潜力。在综合优势度较大的地区可适度扩大规模生产,而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区域则相对减少播种面积,使甘肃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和合理。同时提出了提高甘肃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继续加强各种补贴项目的落实;积极推进"订单"生产,实现产销一体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P<0.05)与6.12%(P<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 29.87%~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全生育期 穴播 平作 冬小麦 器官含水率 千粒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方式对甘肃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秋覆膜、顶覆膜和侧播、穴播等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索适宜甘肃雨养农业区马铃薯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旱地秋覆膜栽培能明显提高马铃薯经济性状和大中薯率,增加单株块茎质量。秋覆膜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加了22.5%,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了7.09 kg/(mm·hm~2),降水利用率增加了9.44%。其中,秋覆膜垄作最高产量达到44841.0 kg/hm2、WUE 111.44 kg/(mm·hm~2),降水利用率75.72%,顶凌覆膜次之。全膜垄作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加了24.7%,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18 kg/mm·hm~2和9.44%,而全膜平作次之。在生产实际中,推荐使用秋季覆膜和全膜垄作栽培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有机碳库储量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碳与土壤质量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极为密切,为探明河西绿洲灌漠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规律,以1982年设置在西北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1982年起始值相比,无论是化肥单施或配合施用,耕作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都年均降低160 kg hm-2。施用有机肥,年均投入有机碳2342 kg hm-2,不但可完全抵消土壤有机碳降低的趋势,而且以年均260 kg hm-2的速度递增。27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7015 kg hm-2和1298 kg hm-2,相当于有机肥中有机碳和全氮输入量的31%和25%。因此维持或提高河西绿洲灌漠土有机碳储量,年最少有机碳投入量为516 kg hm-2。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大水稳性团聚体(>0.25mm)的数量和有机碳在大水稳性团聚体中分配比例,进而增强了有机肥中有机碳的土壤固存率。
除草剂对胡麻田大麦、稷(糜子)的防除效果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胡麻田大麦和稷(糜子)的高效除草剂,进行了7种除草剂防除胡麻田大麦和稷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240g/L烯草酮乳油和10%精喹禾灵乳油4种除草剂对大麦具有良好防除效果,分别在145.8、270、432g/hm2和90g/hm2剂量(有效成分)下药后45d的株防效达97.39%以上,鲜重防效达99.24%以上,胡麻增产率在91.05%以上,该剂量可作为大面积示范推广的适宜剂量。50g/L唑啉草酯乳油、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240g/L烯草酮乳油、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10%精喹禾灵乳油和12.5%烯禾啶乳油7种除草剂对稷具有良好防除效果,分别在75、145.8、270、432、135、90和412.5g/hm2剂量下药后45d的株防效达98.43%以上,鲜重防效达99.40%以上,胡麻增产率在84.41%以上,该剂量可作为大面积示范推广的适宜剂量。上述除草剂在推荐剂量下对胡麻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