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MSG对甘肃高山细毛羊同期发情和繁殖率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省肃南县康乐乡对甘肃高山细毛羊应用阴道栓与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结合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注射剂量和处理方式对母羊的同期发情和繁殖率均有影响,在埋栓后12.5 d注射550 IU PMSG并在放栓后14 d撤除阴道栓后的0-48 h发情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在埋栓后13 d注射600 IU PMSG同时撤除阴道栓的试验组繁殖率最高(P<0.05)。但综合繁殖率和经济效益考虑,在埋栓后间隔12.5 d注射550 IU PMSG并在放栓后14 d撤除阴道栓0-48 h的试验组效果最好,平均每只母羊净收入可达773.7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果母枝粗度和芽位对葡萄杂交苗早期结实性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3年生葡萄杂交苗为试材,研究了结果母枝粗度、芽位与新梢结实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初结果期葡萄杂交苗要想获得理想的新梢结实率,其结果母枝须满足适宜的粗度范围,但不同组合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瑞必尔×红双味、瑞必尔×红宝石无核、矢富罗莎×红地球、红地球×6-12和京秀×红地球适宜的母枝粗度范围依次为6.9~12.4mm、6.9~12.4mm、6.9~12.4mm、6.9~10.8mm和7.9~10.8mm。初结果期葡萄杂交苗花芽分化集中分布在结果母枝第4~9节位上,不同组合适宜的修剪位置分别为:瑞必尔×红双味和红地球×6-12在第4芽至第6芽间或第7芽至第9芽间,瑞必尔×红宝石无核和矢富罗莎×红地球在第7芽至第9芽间,京秀×红地球在第4芽至第6芽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抗坏血酸对番茄自毒作用的缓解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外源抗坏血酸(As A)提高自毒作用下番茄抗逆能力的内在机制,以优良番茄品种"粉冠一号"为材料,用连作3 a番茄的基质浸提液处理种子及幼苗,研究了不同浓度(0、0.25、0.5、1 mmol·L-1)As A对自毒作用下番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主根、上胚轴长、抗氧化酶(SOD、POD、APX)活性、抗氧化剂(As A、GSH)含量、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及根系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基质浸提液处理可抑制番茄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降低SOD、POD和APX酶活性及GSH和As A含量,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升高;当用含有不同浓度As A的基质浸提液处理后,与单一基质浸提液处理相比,番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增大,幼苗主根和上胚轴的生长加快,植株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升高,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均降低,对幼苗根系结构的不良影响减少。外源As A能维持番茄幼苗正常的生理功能,有效缓解连茬基质浸提液对其造成的自毒胁迫。所有处理各指标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分析表明,1 mmol·L-1的As A缓解效果最好,0.5 mmol·L-1次之。
关键词: 番茄 基质浸提液 抗坏血酸(AsA) 自毒作用 种子萌发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主干对乔化“红富士”苹果光合效率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陇南山区16年生乔化密植"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提高主干处理对树体叶片净光合效率、有效相对光照强度比例、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干提升高度≤100cm时,随着主干提升高度的增大,"红富士"苹果的叶片净光合效率、有效相对光照强度比例、果实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主干提升高度>110cm时,随着提升高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效率、有效相对光照强度比例、果实品质略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果实产量开始显著减少;确定出甘肃陇南山区成龄乔砧"红富士"苹果栽培中,密度为3m×4m的果园,盛果期树干高为100~110cm是比较理想的优质栽培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个苹果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比较研究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5个苹果品种"宮崎短枝富士"、"俄矮二号"、"哈蒂"、"天汪一号"和"首红"为试材,在田间测定了其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了不同苹果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为优良品种的选择和高效优质的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天气晴朗时,5个苹果品种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都是不对称双峰曲线,11:00左右出现峰值,在15:00左右出现次峰;日变化Pn以"天汪一号"最高,高低顺序为"天汪一号">"宮崎短枝富士">"俄矮二号">"首红">"哈蒂",所有苹果品种都有"午休"现象,其中"俄矮二号"的"午休"现象最为明显;所测苹果品种的初始荧光(Fo)、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最大荧光(Fm)、PSⅡ的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都有明显的日变化现象。其中Fv/Fm、Fv/Fo和Fm的变化趋势相似,整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又上升,14:00降到最低值,傍晚时略有回升,但仍然低于早晨;Fo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5:00;PI日变化均表现为‘下降-升高-下降’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兼抗型成株抗性小麦品系的培育、鉴定与分子检测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是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和持久安全的方法。本研究选用由成株抗性育种方法培育的21份冬小麦高代品系和96份春小麦高代品系,在多个环境下进行这3种病害的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兼抗型基因Lr34/Yr18/Pm38、Lr46/Yr29/Pm39和Sr2/Yr30的分布。田间鉴定表明,21份冬小麦品系中有17份兼抗3种病害,占80.9%;96份春小麦品系中有85份兼抗3种病害,占88.5%。分子标记检测发现,21份冬小麦品系均含QPm.caas-4DL,其中7份还含QPm.caas-2BS,9份还含QPm.caas-2BL;96份春小麦品系中,18份含Lr34/Yr18/Pm38,37份含Lr46/Yr29/Pm39,29份含Sr2/Yr30。以上结果表明,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有效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为我国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航天诱变小麦衍生系对主要真菌病害的抗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航天诱变小麦后代衍生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特点,进而从中筛选出高抗且多抗的抗源材料,分别设置了CYR32和CYR33的混合条锈病鉴定圃、关中混合菌系的白粉病鉴定圃、强致病性混合小种CH1的赤霉病鉴定圃。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4份衍生系中,在条锈病方面,感病选系27个,成株期抗病选系30个,全生育期抗病选系17个;在白粉病方面,高感选系13个,中感选系38个,中抗选系19个,高抗选系4个;在赤霉病方面,高感选系33个,中感选系33个,中抗选系8个。三种病害抗性综合鉴定发现,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选系有23个,其中包括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但高感赤霉病的选系3个,中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但中感赤霉病的选系10个,兼抗条锈病和赤霉病的选系5个;筛选出1个对三种病害都表现中抗特征的选系SPW57-35。这些高抗和多抗突变体衍生系可作为小麦新型抗源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玉米覆盖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春玉米沈单16号品种为试验材料,全膜双垄沟播(FMRFC)、沙膜二元覆盖沟种(FSMC)、全沙覆盖平作(SMC)和露地平作(CK)为处理,研究旱地玉米覆盖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玉米苗期-抽雄期0~25cm土层的平均地温均有所提高,对0~1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的消耗增大,且都以FMRFC居首,比CK增温3.1~3.3℃、多耗水9.8%。收获后,各覆盖处理0~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得到了恢复,但20~100cm土层的水分没有恢复到播前状态。覆盖处理显著改善了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增加了玉米产量,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优先次序为FMRFC>FSMC>SMC>CK。FMRFC是半干旱区玉米种植优先选择的覆盖方式,但对0~10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较多,对年际水分平衡不利,需深化匹配水分高效调控技术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大麦亲本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后期关联分析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71个SSR标记对不同来源的99份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71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5个,平均每个标记有2.6个。Shannon指数变幅为0.0565~1.2241,平均值为0.6086。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介于0.0200~0.6633之间,平均值为0.3729。聚类结果表明,试验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5109~0.9511,平均值为0.7202。GS值在0.7100水平上分为5大类,分别包括5、4、3、6和79份材料;主坐标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分别包括5、10、12、24和26份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分别包含24、18、6、22、29份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