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侵染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危害的影响,分别测试了6种土壤质地中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发育及其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不同土质中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冬前土壤中少量线虫孵化,11月下旬各种土质中J2种群密度达到10.8~14.2条/100 mL土壤;4月初为J2发生高峰期,其种群密度为54.6~77.1条/100 mL土壤,且土壤中含壤土比例越高J2数量越大;J2在壤土与砂土比为6∶1和1∶0土壤中侵入根系的数量最多,单株根系J2数量为672.7~685.0条,且土壤中砂土比例越大J2侵入数量越少,相应地根系内3龄幼虫和形成的孢囊数量也越少;不同土质中不同时期孢囊内虫口减退率不同,但在生长季末不同土质中孢囊内虫口总减退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土质对孢囊内虫口减退率无影响,土质沙性越大越不利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土质 侵染力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GGE叠图法分析种植密度对冀绿7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绿豆新品种冀绿7号为材料,设置9.0、10.5、12.0、13.5、15.0、16.5、18.0万/hm2 7个密度处理,利用GGE双标图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个体发育及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变化对冀绿7号的株高、主茎节数、单荚粒数、百粒质量影响较小,对单株荚数、单株粒质量影响较大。随密度增大,分枝数、收获指数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则逐渐增大。冀绿7号的籽粒产量在低密度时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3.5万/hm2时产量最高,随密度继续升高产量保持相对稳定。

关键词: 绿豆 GGE 种植密度 冀绿7号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沿海区耕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系统掌握河北沿海耕地土壤质量的现状,获取土壤质量提升的优化调控措施。采用GIS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沿海区耕地土壤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与分级,获得土壤质量综合评判分级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地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低,有机质中等偏低,全氮较为贫乏,有效磷和速效钾相对丰富,土壤全盐含量已达到中度盐渍化土标准,地下水矿化度高且埋深浅。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与地下水埋深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区不同行政区土壤质量状况具有明显差异性,其pH变异系数最小,全盐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其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壤全盐含量相似;研究区土壤质量最差的区域是沧州沿海中东部、唐山沿海南部,其面积约占总耕地总面积的5.3%。土壤质量分级图可用于研究区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综合治理,土壤质量较差的区域采取先种盐生植物、再种经济植物的"梯次推进"植物利用模式,通过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质量。全面掌握区域的土壤质量状况,对河北沿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河北沿海区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种仁含油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分析(英文)

棉花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油分棉花品种选育成为棉花育种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明确陆地棉棉子油分含量与其他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对高油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DPS V3.01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了108份不同种质的种仁油分含量与粗蛋白含量、皮棉产量、衣分、铃重、单株结铃数、纤维长度、比强度及马克隆值和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棉花种仁油分含量与棉花的皮棉产量、单株成铃、铃重和衣分主要产量构成性状不存在显著相关;棉花种仁油分与纤维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有一定的正相关,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与纤维比强度和纤维细度间无相关性;棉花种仁油分与枯萎病抗性有微弱的负相关,与黄萎病抗性不存在相关性。但是棉花种仁蛋白含量与油分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育种中提高陆地棉油分含量不会影响其皮棉产量,对抗病性的影响也很微弱,并且对纤维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保证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基础上,选育高油分含量的棉花新品种是切实可行的,但选育种仁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均高的品种难度较大。

关键词: 相关分析 油分含量 主要经济性状 棉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郑麦7698群、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郑麦7698的适宜播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其群、个体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植株高度下降,主茎出叶减少;播期与穗数、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935、-0.886,经回归分析建立的回归模型分别为:y(穗数)=759.8-40.2x、y(产量)=10 827-552.7x。在播量为150kg/hm2的条件下,郑麦7698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此期播种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较高的经济产量和效益。

关键词: 冬小麦 郑麦7698 播期 产量 产量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杀线植物资源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杀线植物指具有毒杀线虫的植物化合物。本研究综述了具有杀线虫作用的植物资源种类,包括大多数菊目和豆目植物,及从不同类群的植物和同种植物不同部位中分离到具有杀线虫的活性物质及活性代谢物。阐述了杀线植物及活性物质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分析了影响植物杀线活性的因子,采用体内和体外2种测定方法测试提取物的活性,讨论了利用杀线植物资源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存在的问题。为了寻找新一代杀线植物和活性物质,今后需要继续扩大对杀线植物资源种类调查和挖掘,明确杀线植物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机理,加强对植物杀线虫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从分子水平上加强对植物抗线虫品种资源的研究。

关键词: 杀线植物 植物寄生线虫 活性成分 作用方式 作用机理 活性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库区甘薯小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作物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峡库区甘薯小象甲的为害特点、田间消长动态、田间为害规律、越冬场所和气象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巫山县生产实际,提出了三峡库区甘薯小象甲的综合防控技术。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甘薯小象甲 发生规律 防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喷雾器械的雾滴沉积特性及其对麦蚜的田间药效评价

农药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科学使用喷雾器械防治小麦蚜虫。[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和田间喷雾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喷雾器械在小麦植株穗部的沉积特性和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WBD-16型电动喷雾器0.9 mm喷孔、3WBS-16A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JACTO HD4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2 mm喷孔4种喷雾器械雾滴体积中径分别为114、128、133、161μm;其中114μm雾滴覆盖率最高;田间喷施高容量900 L/hm2和常量600 L/hm2时,114μm雾滴的防治效果最高;114μm雾滴常量喷雾药后7 d的防效与高容量喷雾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低容量300 L/hm2喷雾。[结论]田间防治麦蚜时,建议使用114μm的雾滴进行喷雾,常量喷雾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喷雾器械 麦蚜 防治效果 雾滴密度 覆盖率 沉积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氟菌·唑醚悬浮剂的研制及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以10﹕1和1﹕4混合时对致病疫霉毒力表现增效,增效系数分别为1.56和1.66;40%氟菌.唑醚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氟吡菌胺≥8%、吡唑醚菌酯≥32%、1%Terwet1004、2%Tersperse2700、2%Morwet D425、0.5%硅酸镁铝、4%乙二醇、3%SAG630、水≤47.5%;在用量为480、360、288 g a.i./hm2时,40%氟菌.唑醚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4.38%、92.20%、88.22%。【结论】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使用对致病疫霉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40%氟菌.唑醚悬浮剂样品粒径小,悬浮率高,贮存稳定,在田间条件下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40%氟菌.唑醚悬浮剂 配方筛选 马铃薯晚疫病 田间防治效果

基于分子和表型性状的大豆骨干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绥农14是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应性于一身的大豆优良品种,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分子和表型的遗传基础解析,为有目的地选择杂交亲本拓宽遗传基础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包含有生长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固氮性状在内的50个表型性状和550个微卫星位点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分析。550个SSR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 494个,平均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为2.716 4,平均PIC值为0.445 0,其中30个多态性高的位点可作为评价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位点;连锁群C1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最高为0.961 5,连锁群A2的保守片断最多为11个,构建绥农14系谱亲本的指纹图谱最少需2个位点。50个表型性状共检测到等位变异255个,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变异为5.1个,平均PIC值为0.683 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在80.1%以上,分析每个主成分的组成发现,产量性状、生长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固氮性状在分析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时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每一类性状的主成分分析,选出重要性状作为大豆综合性状考察的主要指标。基于SSR的UP-GMA聚类结果与基于农艺数据的UPGMA聚类结果的相关系数仅为0.393 0,2种聚类方法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因此,在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时应将分子数据分析与表型性状解析相结合。

关键词: 大豆 微卫星标记 遗传背景 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