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免耕夏玉米田杂草生态经济阈值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免耕夏玉米田杂草的生态经济阈值,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添加法对田间杂草的种类和密度进行配置,田间小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通过杂草密度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计算杂草的生态经济阈值。结果表明,杂草密度(x)与玉米产量损失率(y)呈正相关,以拟合优度>0.90和残差平方和最小为条件对产量损失率曲线模型进行优选,其关系符合指数方程(y=46.4359-18.518e-x/21.9215-28.5039e-x/126.5527,R2=0.9609),免耕夏玉米田杂草的生态经济阈值平均为2.27株/m2。通过该模型可明确田间杂草所能允许的最低密度,从而指导对田间杂草的综合治理。

关键词: 免耕 夏玉米 杂草 生态经济阈值 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益生菌发酵固体饲料条件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由面包酵母、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成菌系发酵高纤维固体饲料的发酵条件,对在最佳条件下的发酵饲料进行了育肥猪饲喂试验。确定的最佳发酵条件为:3种微生物的菌量配比为1∶0.35∶0.35,固体物料起始pH值7.0,接种量3%,物料初始含水量50%,环境温度30℃,发酵周期72 h。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固体饲料中面包酵母菌、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活菌数量分别为5.67×107,1.31×109,8.06×108cfu/g,比市售菌剂发酵启动迅速,pH值下降快,发酵饲料酸香味浓郁,适口性强;用15%发酵饲料代替等量全价饲料饲喂育肥猪30 d,增重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猪只精神状态好,粪便成型,毛发光亮。

关键词: 复合益生菌 固体发酵 纤维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期杂交谷子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杂种优势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杂交谷子品种及其父母本为材料,通过对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生育期内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及叶片氮含量变化,分析不同生育期内杂交谷子叶片氮代谢酶的杂种优势,以期对杂交谷子氮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杂交谷子叶片GDH活性以及叶片氮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以表现中亲优势为主,NR活性在抽穗期表现正向超亲优势,GS活性在灌浆期和成熟期表现正向超亲优势。因此,NR和GS可作为杂交谷子氮效率改良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杂交谷子 杂种优势 氮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明确其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应用简并引物PCR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Southern blotting验证基因拷贝数;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创制StAC的缺失突变体,研究玉米大斑病菌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StAC的功能。【结果】StAC的DNA全长为6 816 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ORF为6 018 bp,编码2 005个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发现StAC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的AC基因有96%的同源性;Southern blotting证明StAC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基因功能分析表明,StAC缺失突变菌株Δstac气生菌丝灰白色,不产生分生孢子,毒素活性明显减弱,致病力下降,且在渗透胁迫条件下,菌株的抗逆能力增强,色素合成发生了改变。【结论】StAC主要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产孢、致病性、高渗胁迫反应、毒素活性及色素的合成代谢。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腺苷酸环化酶 致病性 渗透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粗缩病初显症叶龄与品种抗性关系研究初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玉米粗缩病采用传统的以病情指数为评价指标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存在一定问题,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法和人工接种法,分析了不同抗性级别玉米自交系‘90110’、‘沈137’、‘DB544’、‘冀35’、‘丹360’、‘黄早四’、‘掖107’、‘掖478’、‘5003’田间自然发病严重度与人工接种发病的初显症叶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试验材料田间病指分布在2.85~65.84之间,人工接种致病病株初显症叶龄分布在4~15叶之间,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23,P<0.01)。通过建立田间发病严重度与人工接种条件下初显症叶龄间的回归方程,制定了以病株初显症叶龄为抗性评价指标的抗性划分标准:初显症叶龄小于6.27的为高感;初显症叶龄在6.27~10.32间的为感病;初显症叶龄在10.32~12.35间的为中抗;初显症叶龄在12.35~13.77间的为抗;初显症叶龄大于13.77的为高抗。新评价指标的采用不仅可以将每材料每重复接种株数从15株减少到3株,同时还将试验调查终止期从19片叶缩短到14片叶。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粗缩病 初显症叶龄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种类鉴定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

植物保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肃省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的种类,采用rDNA-ITS-PCR方法结合其2龄幼虫、雌虫会阴花纹等形态学特征对采自甘肃省9个市的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的11个种群样本进行了种类鉴定,并对其ITS区域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比对。结果表明:11个根结线虫种群的ITS区域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已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ITS区域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其ITS片段大小介于690~695bp之间,表明甘肃省保护地中蔬菜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

关键词: 蔬菜 根结线虫 核糖体DNA-ITS 种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转化细胞的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入苹果品种昌红中,研究发现抗生素筛选压对苹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转化细胞再生植株的抑制作用。虽然降低筛选压(10或20mg/L卡那霉素)可获得较高频率(分别为62.0%和57.8%)的转化愈伤组织,但其对转化细胞再生植株的抑制仍然明显。通过建立转化细胞悬浮培养系,在无筛选压下获得大量的由悬浮转化细胞增殖形成的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再转到无筛选压的再生培养基上,6周以后15.8%的愈伤组织可再生转化植株。研究结果显示,可通过建立悬浮培养系的方式消除抗生素筛选压的抑制作用,快速大量获得苹果转化植株,为进一步开展苹果转化基因的整合机制与表达特性研究,推动苹果转基因育种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苹果 转基因 筛选压 植株再生 愈伤组织 悬浮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茨木霉菌与啶酰菌胺联用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增效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哈茨木霉菌与啶酰菌胺联用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显微镜观察法观察了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形态,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圆盘滤膜法测定了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和粗酶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啶酰菌胺对哈茨木霉菌的菌丝基本无影响,但能使灰霉病菌的菌丝发生间断性溶解;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的最高抑菌活性为61.17%,而哈茨木霉菌和啶酰菌胺单独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分别为48.79%、0.97%,表现增效作用;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非挥发性物质和粗酶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未明显增强。研究表明,啶酰菌胺与哈茨木霉菌联用的增效机制是啶酰菌胺导致灰霉病菌的菌丝部分溶解,同时增强了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关键词: 哈茨木霉菌 番茄灰霉病菌 啶酰菌胺 联用 增效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中苹果园苹果绵蚜及其寄生性天敌发生消长动态调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苹果绵蚜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苹果绵蚜蚜小蜂在冀中苹果园的种群消长动态,分析苹果绵蚜蚜小蜂对苹果绵蚜的控害作用,本试验采用田间定点、定株调查统计了苹果树不同部位苹果绵蚜的虫落数量、虫落面积、虫落中的活蚜数及苹果绵蚜蚜小蜂的寄生率。结果表明,在河北中部苹果园苹果绵蚜和苹果绵蚜蚜小蜂发生的种群数量1年中均有2个高峰,在6月中下旬苹果绵蚜虫落数量达到第1个高峰期,树干、主枝、侧枝和新梢上虫落数量最高分别为123,95,20和36个;然后虫落数量逐渐减少,至8月10日左右最少,之后虫落数量又逐渐回升,9月21日达到第2个高峰,此时主干、主枝、侧枝和新梢上虫落的数量分别为40,62,21和3个。主干上第2个高峰虫落数量明显低于第1个高峰,主枝、侧枝的虫落数量均与第1个高峰差异不显著,新梢上仅6月底1个高峰。苹果绵蚜蚜小蜂种群数量的两个发生高峰分别在7月27日和8月31日,其20个虫落中的平均数量分别为40.95和41.40头;7-10月中旬,苹果绵蚜蚜小蜂的田间自然寄生率在40%~70%左右,表明其在生长季节后期寄生率明显提高,对苹果绵蚜的危害可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苹果绵蚜 苹果绵蚜蚜小蜂 种群动态 控害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质地土壤咸水造墒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土壤质地棉田适宜的造墒水矿化度特征值,采用坑栽土培法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重壤土、中壤土和砂壤土)条件下不同矿化度咸水造墒对棉花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造墒水矿化度低于2.5g/L时,处理间棉花出苗率及幼苗生长差异不明显,但随着造墒水矿化度的增加,棉花出苗率、株高、单株地上部生物量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抑制;中壤土和重壤土持水性好,比砂壤土更加适合于咸水造墒播种。在重壤土和中壤土条件下,为保证相对出苗率达到75%以上,造墒水矿化度宜分别控制在6.0、6.3g/L以下。

关键词: 土壤质地 咸水 造墒 棉花 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