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燕山板栗新品种——‘燕奎’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燕奎’为实生选优获得的早熟丰产型燕山板栗新品种。该品种平均每苞含坚果2.52粒,平均单果质量8.13g。坚果综合品质优良,深褐色,油亮,果肉黄色,口感细糯,风味香甜。该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强,耐贮运,河北省燕山地区9月上旬成熟。

关键词: 板栗 新品种 ‘燕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虫啉拌种对麦长管蚜控制机制的初步探讨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吡虫啉拌种后对小麦蚜虫超长持效期的控制机制,本试验采用测定小麦蚜虫存活时间,麦蚜蜜露排泄量及麦蚜刺吸次数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表现出不同的控制机制。从麦蚜存活时间和蜜露排泄量来看,拌种后的苗期植株对麦蚜表现出了较强的致死作用,接虫3h后植株上试虫的存活率为0;孕穗期和灌浆期,麦蚜在拌种植株上24h后,存活率分别为42.56%和77.33%,麦蚜蜜露分泌量仅为对照的7.86%和8.59%,麦蚜的存活率虽有明显增加,但其蜜露分泌量却很低,表明吡虫啉拌种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对麦蚜有拒食作用。从刺吸次数来看,灌浆期拌种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拌种植株明显减少了麦蚜的再刺吸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表明吡虫啉拌种在苗期对小麦蚜虫表现为胃毒作用,孕穗期对麦蚜表现为胃毒与拒食共同起作用,而灌浆期则以拒食作用为主。

关键词: 吡虫啉 拌种 麦长管蚜 控制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IKONOS卫星影像监测冬小麦氮营养状况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从高精度卫星影像获取的光谱植被指数和单波段光谱反射值与冬小麦拔节期氮素营养状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高精度卫星光谱归一化植被指数、绿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和单波段光谱反射值红外波段与拔节期小麦叶片叶绿素仪读数、茎基部硝酸盐含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吸氮量等都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范围在0.651~0.860之间。而红光波段、绿光波段则与拔节期小麦氮营养诊断指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范围在-0.803~-0.574之间。且上述光谱植被指数和单波段反射值均与小麦拔节期优化施氮量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应用高精度卫星影像结合地面土壤植株测试进行冬小麦拔节期的冠层氮营养诊断和氮肥推荐。

关键词: 冬小麦 卫星图像 氮营养状况 土壤、植株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干腐病菌和黑痣病菌拮抗芽胞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甘肃国营条山农场马铃薯连作试验田的96个小区以五点取样法采集根际土样,稀释平板法在LB培养基上分离得到625株芽胞杆菌菌株。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总芽胞杆菌的数量正茬>连作2年>连作4年,但连作6年的土壤中总芽胞杆菌的数量又有上升的趋势。以马铃薯干腐病菌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 FSM、茄病镰刀菌F.solani FSI、黑痣病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RS1和RS2为靶标病原菌,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有抑菌效果的拮抗芽胞杆菌,发现抑菌带宽度大于2 mm的拮抗芽胞杆菌的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以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为基础,结合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筛选出的2株拮抗效果较好且不引起马铃薯块茎腐烂的芽胞杆菌Bacillus spp.D1 0 1和D1 0 2鉴定为萎缩芽胞杆菌B.atrophaeus。

关键词: 马铃薯 茄病镰刀菌 接骨木镰刀菌 立枯丝核菌 萎缩芽胞杆菌 gyrB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激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黄瓜低温保鲜的效果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0℃的冰水混合物为冷激介质,对新鲜黄瓜分别进行20、40、60min的冷激处理,然后用1.5%壳聚糖溶液进行涂膜处理,8℃条件下冷藏贮存,冷藏期间对黄瓜进行呼吸强度、可滴定酸含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硬度、失重率、冷害指数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冷激40min后再用1.5%壳聚糖溶液涂膜处理对黄瓜在低温条件下保鲜效果良好。

关键词: 黄瓜 冷激 壳聚糖涂膜 低温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盐分对小麦扬花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生长于盐渍化土壤中的小麦在扬花期的农艺性状及土壤pH值、电导率的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壤电导率与小麦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以及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对以上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与单位面积小麦穗数、旗叶叶片SPAD值、小麦株高、旗叶叶面积、穗表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生物量、根系干物质生物量之间呈负相关,其中与单位面积的穗数、株高的相关性较好,且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以上指标值都有降低趋势。综上分析,土壤电导率和pH值可作为田间判断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参考指标,单位面积小麦穗数、株高可以作为鉴定扬花期小麦受盐害程度和耐盐性大小的指标。研究结果还表明,土壤盐害不仅对小麦苗期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在小麦的后期生长过程中,土壤盐害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相应的生理代谢过程,最终影响小麦产量。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小麦 扬花期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对常温贮藏期间黄金梨果肉质地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延缓梨果肉软化机制,本试验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PA)法对1-MCP(1.0μL/L)处理的黄金梨果肉质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MCP能够延缓常温贮藏期间黄金梨果肉硬度、脆度、回复性、凝聚性和咀嚼性下降,但对果肉弹性的影响较小。因此,1-MCP处理能保持较好的黄金梨果肉质地。

关键词: 黄金梨 1-MCP 质地 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小食心虫成虫性比、日羽化节律及活动规律

应用昆虫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果园采集饲养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等诱集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田间采集调查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比例为1∶1.143,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708。2、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4:00—10:00,其中以6:00—8:00羽化率最高;梨小食心虫在室外羽化时间比室内推迟2 h左右,室外梨小食心虫比室内普遍晚4 d羽化,这可能与室外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关;雌虫羽化较雄虫早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1.7,主要在早晨及上午羽化,雌虫较雄虫先羽化;在果园活动时间主要为晚上20:00—22:00。本结果可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性诱剂监测和诱捕、迷向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比 羽化节律 活动规律 桃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进行转化,构建ATMT突变体库,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带有重组双元载体的农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进行转化,利用潮霉素B进行筛选,对抗性稳定的转化子进行PCR检测,构建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从突变体库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突变体,对其菌落形态、菌丝及分生孢子发育、致病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获得了1 265株玉米大斑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从中随机选取36株突变菌株,对其进行抗性筛选和PCR检测,发现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已整合进入野生型菌株的基因组中,且能够稳定遗传;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在供试的菌株中,大部分菌株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生长速率明显减慢的菌株占总数的13.8%,明显加快的菌株占16.7%;发现了2株分生孢子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5.6%;产孢量明显增大的菌株占5.6%,产孢量减少的菌株占13.5%;分生孢子萌发率发生明显改变的菌株占16.6%;发现了1株致病性明显增强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2.8%。【结论】构建了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并对突变体库进行了初步分析,将为克隆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相关基因奠定基础。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ATMT 突变体库 T-DNA插入突变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区种植的‘张杂谷6号’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优质谷子生产区域,立足指导区域生产工作,以‘张杂谷6号’为材料,采用规范化标准实验法将其种植于宁夏固原、内蒙古赤峰、甘肃秦安、河北张家口4个春谷区域,并用营养检测国标法对其样品的营养物质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各营养成分差异的原因及品质。结果表明,‘张杂谷6号’的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粗纤维、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含量皆因地区气候、土壤等差异而呈现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谷物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张杂谷6号’矿物质含量普遍高于玉米、小麦、大米,其中以铁(8.11mg/100g)、镁(111.41mg/100g)、硒(0.10mg/100g)、锌(2.87mg/100g)含量最为丰富。‘张杂谷6号’营养较丰富,各营养成分因种植区域等差异而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内蒙古赤峰、宁夏固原地区作为区域定位较适宜其种植及品种推广。

关键词: ‘张杂谷6号’ 营养成分 差异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