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壤因子对向日葵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研究了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土质等因子对向日葵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向日葵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的土壤p H值为6.0~7.0;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类型为壤土;且在土壤湿度小于30%之时,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病原菌生长加快;同时,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接种向日葵黄萎病菌的试验结果表明黏土中种植的向日葵幼苗黄萎病的发生程度最重,病情指数为42.5;而沙土中种植的向日葵黄萎病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仅为18.75。


西北地区马铃薯施肥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2011年在内蒙、甘肃、宁夏、青海4省进行田间试验研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试验设施氮(+N)、不施氮(-N)、施磷(+P)、不施磷(-P)、施钾(+K)、不施钾(-K)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平均增产分别为5 657、3 967、5 341 kg/hm2,分别有95%、75%、81%的试验增产达显著水平(P<0.05),说明氮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钾,然后是磷。氮(N)、磷(P2O5)、钾(K2O)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37.6、45.0和44.9 kg/kg。施用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加收入5 218、3 683、4 141元/hm2,平均产投比(VCR)分别为9.3、12.7和8.8元/元。通过分析不同肥料价格和马铃薯价格下的VCR表明,随着施肥增产效应的增加,即使施肥量增加,VCR也增加。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西北地区马铃薯合理施用氮、磷或钾肥获得收益的概率超过75%,收益多少随增产效应、施肥量、肥料和马铃薯价格而变化。
春玉米高产区不同基因型品种耐密性比较及特征研究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全国春玉米高产区宁夏引黄灌区开展不同基因型品种耐密性比较研究,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82 500株/hm2和975 000株/hm22种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基因型品种耐密性,总结耐密性品种特征。结果表明,参试的11个品种中有5个品种表现增密增产,增产主要原因是穗数的增加,穗数增加的同时穗粒数与千粒重相对保持稳定是增密增产的重要保证;不同品种产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品种与种植密度间互作效应显著(p<0.05)。耐密性系数最高的是郑单958,不同品种耐密性系数大小变化与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产量及增密增产的大小顺序趋同。耐密性系数较高的品种,高密度较低密度种植:穗长增加或基本保持不变,穗宽基本恒定或略有减小,穗行数减小幅度较小,行粒数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春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等性状的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相关生理性状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组成,以宁春4号和Drysdale及二者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P1、P2、F1、F2四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法研究了旗叶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及穗粒重、株高、穗下节长度等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春小麦旗叶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无主基因存在;穗粒重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株高符合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下节长度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不同向日葵品种资源对黄萎病抗性的田间鉴定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宁夏固原县以及黑龙江农科院农场的田间自然病圃进行了不同向日葵品种抗黄萎病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同一供试地点不同向日葵品种之间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供试地点间均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供试的48份向日葵品种中鉴定出高抗品种10份,中抗品种10份,感病品种28份;宁夏固原县供试的30份向日葵品种中鉴定出5份高抗黄萎病的向日葵品种,中抗黄萎病品种12份,13份感病品种;黑龙江农科院供试的52份向日葵品种中鉴定出1份免疫品种PR2302,高抗品种8份,中抗品种14份,感病品种30份。同时,不同供试地点的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向日葵品种在不同供试地点对黄萎病抗性表现出一定差异,预示着向日葵黄萎病菌存在着致病力分化现象。


宁夏杂草稻农艺性状的鉴定评价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收集于宁夏9个县(区)的105份杂草稻为试验材料,鉴定评价其茎叶形态性状、穗部性状、子粒性状等农艺性状,分析宁夏杂草稻的主要特性。结果表明,宁夏杂草稻的穗抽出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在20%以上;株高、穗长、结实率、剑叶长、剑叶宽次之,变异系数在10%左右;子粒性状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5%左右;生育期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仅为1.91%;茎叶和子粒的质量性状的表型变异与栽培品种基本一致。总之,宁夏杂草稻农艺性状的表型变异较小,变异类型较单一,大多数农艺性状表现与当地栽培稻相近或相似,这种相似性有利于杂草稻的生存和繁衍。


新疆大叶紫花苜蓿BADH基因转化体系的研究
《草地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大叶苜蓿(Medicago sativa‘Xinjiang Daye')叶片作为转化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中获得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转化紫花苜蓿,研究选择剂卡那霉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影响紫花苜蓿转化的4个主要因子,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高效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在愈伤组织分化培养时的上限浓度以50 mg·L~(-1)为宜;转化过程中当浸染时间为5 min,菌液浓度OD_(600)为0.2,外植体预培养6 d,共培养后清洗外植体的头孢雷素(Cef)浓度为800 mg·L~(-1)是最佳转化方案,抗性芽分化率达到65.5%;4个因子中菌液浓度对转化率影响最大,清洗外植体的Cef浓度和浸染时间影响次之,外植体预培养时间的影响最小。经PCR和RT-PCR检测,初步证明了BADH基因已经整合到紫花苜蓿中,转化率为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