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部分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家蚕的毒性测定
《蚕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为蚕区桑园及周围农田安全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部分常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比较了同一类型不同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相同但由不同生产商生产的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并根据其毒性强弱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蛀迪(20%三唑磷EC)等5种有机磷类农药和比奇(4.5%高效氯氰菊酯EC)等16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家蚕高毒性(0.1 mg/L≤LC50<10 mg/L),农斯特(48%毒死蜱EC)等5种有机磷类农药和甲功(2.5%高效氯氰菊酯EC)等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中等毒性(10 mg/L≤LC50<1 000 mg/L);同一类型农药不同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相同但由不同生产商生产的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不同。因此,在桑园及周围农田用药时应仔细分辨药剂生产商和有效成分种类,尽可能避免使用对家蚕高毒性的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烷基-7-亚胺基-2-硫代-2,3,6,7-四氢噻唑并[4,5-d]嘧啶的合成、晶体结构与生物活性
《有机化学 》 200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苯基-5-氰基-2-硫代-2,3-二氢-4-乙氧亚甲胺基噻唑(5)与伯胺反应,经中间体甲脒关环,合成了10种新的噻唑并[4,5-d]嘧啶类化合物6a~6j.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NMR,I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并且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进一步测定了化合物6i的结构.初步的生物活性试验表明,部分标题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或除草活性.
关键词: 噻唑并[4,5-d]嘧啶 合成 晶体结构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瘟活疫苗耐热保护剂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延长猪瘟活疫苗保存期,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试验,初步筛选出1组符合要求的耐热保护剂。通过对比试验,证明应用耐热保护剂的猪瘟活疫苗优于常规保护剂疫苗。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耐热保护剂疫苗在37℃条件下可保存14 d,外观性状、剩余水分、稳定性等都符合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蒽醌衍生物结构及其对小麦白粉病菌生物活性的关系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9 CSCD
摘要:蒽醌衍生物是植物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活性。为明确蒽醌衍生物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小麦白粉病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蒽醌及16种蒽醌衍生物对该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蒽醌衍生物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活性明显大于蒽醌的活性;甲氧基的位置与活性关系密切,6位是决定活性的关键,活性顺序为5、6位>1、6位>6位>8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近200年大冻年表的建立及频率特征的初步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灾情记载以及近代气象资料,按照一定标准,建立了湖北省过去204年(1805~2008年)大冻年表,并依据大冻年表分析了大冻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性及其与太阳黑子变化和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结果表明:1)过去204年共发生大冻33次,平均每10年发生1.62次(约6.2年一遇);2)在冷期平均每10年出现2次大冻,而在暖期平均每10年出现1次大冻;3)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冻年存在准80、24、10、4~6年周期震荡,此后24、10年周期快速衰减,4~6年周期依然存在;4)近100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大冻年平均每10年出现2.3次,重现期为4.3年;暖位相时期,大冻年平均每10年出现1.3次左右,重现期为7.5年左右;5)近200年的大冻年并不都出现在太阳黑子的峰值或谷值年,不过最近100年太阳黑子谷值年大冻出现频率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田间褐飞虱主害代的混合种群进行了致害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008年田间褐飞虱致害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以生物Ⅰ、Ⅱ型混合发生向强致害性的生物Ⅲ型转变,且生物Ⅲ型个体所占比例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侵染辣椒的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的亚组鉴定及株系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报道的黄瓜花叶病毒(CM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合成1对引物,对侵染辣椒的黄瓜花叶病毒湖北分离物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进行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内不同辣椒主产区采集到的样品CP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率高达98.2%~99.2%,与CMV亚组Ⅰ和亚组Ⅱ各株系之间的核苷酸同源率分别为92.1%~96.5%和72.1%~78.1%,并且和亚组Ⅰ中的IB系列株系同源率更高。由此确认这4个CMV分离物属于亚组Ⅰ中的ⅠB成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