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4种添加剂对花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养殖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4种添加剂(包膜赖氨酸+包膜蛋氨酸、复合核苷酸、植酸酶、复合芽孢杆菌)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养殖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50±0.06)g的花鲈4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以含28%鱼粉的饲料作为基础饲料(对照组,G0组),在G0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71%包膜赖氨酸和1.30%包膜蛋氨酸(G1组)、0.04%复合核苷酸(G2组)、0.04%植酸酶(G3组)、0.10%复合芽孢杆菌(G4组)配制4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56 d.结果表明:与G0组相比,G2组和G3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花鲈的全鱼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G3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G0组(P<0.05),各添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2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G1组和G3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G0组(P<0.05);各添加组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G0组,其中G2组和G3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G3组水体总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水体总氮和氨氮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或复合核苷酸能显著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增强花鲈对植物蛋白的利用率,其中植酸酶作用效果最明显;此外,添加植酸酶可降低花鲈养殖水体总磷含量,提高花鲈对饲料磷的利用率.
关键词: 花鲈;包膜氨基酸;核苷酸;植酸酶;芽孢杆菌;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水体理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囊柚新品种-正甜1043
《中国果业信息 》 2022
摘要:“正甜1043”是从沙田柚芽变选育出的红囊柚新品种。2021年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CNA20191003963]。该品种果大,单果重1 380 g,果形梨形,果面黄色、光滑,果顶无印圈。皮紧实、较硬,中心柱实心,囊瓣梳形、易分瓣,囊瓣壁较厚、易剥开,果肉口感稍硬、汁量中多,单果种子78粒。经2周的后熟,果皮和果肉软硬适中,口感汁多,可食率4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7%,总糖5.6%、总酸0.69%、维生素C 44 mg/100 mL。在广东广州地区,结果树1年抽生2次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对乳糖-乳铁蛋白复合物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热处理条件下不同pH对乳铁蛋白(LF)-乳糖复合物的结构与理化特性的作用,对LF-乳糖复合物的浊度、粒径、微观结构和构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pH(2~10)条件下,LF-乳糖以不同的结构存在.在pH为2和4的酸性环境中,LF和乳糖处于共溶状态,热处理前后溶液浊度没有明显变化,其粒径维持在10nm左右.在弱酸性和碱性环境中(6~10),LF和乳糖形成复合物,其溶液浊度明显增大,其粒径也从约10 nm增加到约460 nm.扫描电镜(SEM)显示了其结构从零散分布到线性聚集,再到团状聚集的过程.红外光谱(FT-IR)显示了复合物形成后的酰胺带和890cm-1处β-糖苷键的特征峰的变化.圆二色谱(CD)显示α-螺旋随pH增加从20.62%减少到18.23%,β-折叠则逐渐从33.35%增加到37.17%.SDS-PAGE图谱表明,碱性条件下生成了以非二硫键为主要作用力的聚集体.研究结果拓展了乳铁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PA法的荔枝资源果肉质地品质分析
《果树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不同荔枝资源的质地品质的相关分析,为快速、客观、合理的区别荔枝所属类群和评价不同荔枝品种质地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质构仪的全质构分析(TPA)模式,分别对2020年的120份荔枝资源和2021年196份资源进行质地品质指标参数测定,包括硬度、最大黏附力、黏附性、内聚性、弹性、胶黏性以及咀嚼性,并分析各质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区分荔枝所属不同类群、不同质地荔枝品种。【结果】2 a(年)TPA测试结果显示,各指标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且趋势一致。对质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主要分为3个主成分,其中2020、2021年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90.535%和89.619%,反映荔枝质地品质的绝大部分信息具备较高的质地品质信息代表性,根据主成分中指标参数的比重,这3个主成分可依次作为适口性因子、口感黏附性因子和凝聚性因子。对2021年的196份资源(2个年份中有62份资源相同,取均值)的质地指标聚类分析,显示被分为3大类群,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分别为适口性类群、口感黏附性类群和凝聚性类群。【结论】聚类分析结果可知,2021年的196份荔枝资源被分为适口性、口感黏附性和凝聚性3大类群,其中适口性类群的硬度、弹性、胶黏性以及咀嚼性等的质地品质值比其他2个类群大;口感黏附性类群的黏附性比其他2个类群小,最大黏附力比其他2个类群大,2个质地品质指标呈负相关;而凝聚性类群的硬度比其他2个类群小,内聚性比其他2个类群大,2个质地品质之间亦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荔枝 质地品质 全质构分析(TPA)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菇提取液对牛肉肌原纤维蛋白在风味吸附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规律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食用菌对肉制品蛋白质风味吸附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草菇提取液(Volvariella volvacea extract,VV)对牛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进行预处理,分析草菇提取液处理后MP蛋白间作用力及其风味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菇提取液不同程度地提高了MP对苯乙醛、1-辛烯-3-醇、2-庚酮、苯甲醛和D-柠檬烯等风味物质的吸附能力;草菇提取液处理后,MP-提取液体系中上述风味物质的占比较未经处理组分别下降了2.09%、6.1%、6.41%、9.85%和11.66%.使用尿素、盐酸胍、丙二醇和β-巯基乙醇对蛋白间作用力进行破坏,推测在风味吸附过程中蛋白间疏水作用力起主导作用,其次为氢键、共价结合和离子键.草菇提取液可能通过增强MP分子间的非共价键来强化MP对2-庚酮、1-辛烯-3-醇和D-柠檬烯的吸附能力,通过增强MP间的共价相互作用来增强对苯甲醛的吸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山褐变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淮山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药食同源食品.褐变是淮山加工贮藏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主要问题之一,有效控制淮山褐变,保持其色泽和营养特性,提高其货架贮藏期,对保障淮山品质和提高消费者接受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淮山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的相关机理,围绕酚类底物、酶及氧气等酶促褐变三要素阐述了淮山酶促褐变机理,并对淮山加工及贮藏中的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非酶褐变机理进行了介绍;综述了不同褐变控制技术对淮山褐变的控制效果,分析现有问题,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淮山褐变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直播适应性的遗传基础与育种策略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攀升,水稻生产正在从移栽转向直播.尽管直播与移栽相比有多重优势,但由于专用品种匮乏,直播生产风险较大,存在产量不高不稳的情况,普遍面临全苗难、草害重、易倒伏等问题,亟需选育耐低氧低温发芽、早生快发、抗除草剂、抗倒伏的直播型品种.在耐低氧萌发、耐低温发芽、耐除草剂和抗倒伏性方面,已鉴定到较多QTL或基因.OsTPP7、OsCBL10、qLTG3-1、HIS1和SCM2等基因的成功克隆,为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围绕耐淹水萌发、耐低温发芽、除草剂抗性和抗倒伏性等直播适应性相关性状,梳理了水稻直播适应性的遗传基础,重点阐述控制直播适应性的关键基因及相关基因的利用情况,指出需要紧密结合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通过多基因、多性状的快速高效聚合,实现直播品种培育,促进水稻直播生产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泥炭、蛭石与稻田土混配基质对机插秧苗素质及栽插质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泥炭、蛭石和水稻土为原料混配成不同水稻育秧基质(CK,100%稻田土;T1,50%稻田土+50%泥炭;T2,50%稻田土+30%泥炭+20%蛭石;T3,25%稻田土+75%泥炭;T4,25%稻田土+50%泥炭+25%蛭石;T5,33.3%稻田土+33.3%泥炭+33.3%蛭石),研究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及其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和毯秧质量的影响,筛选适合广东本地化的育秧基质。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混配基质容重显著降低34.16%~57.25%,总孔隙度提高9.99%~15.82%,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明显改善;除T3外,混配基质均具有壮秧作用,以T4效果最好,株高、百株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盘结力分别比CK提高了24.49%、31.79%和26.11%,T5次之;秧苗素质以T4、T5最好,成秧率、壮苗指数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16.63%~17.91%和30.00%~36.57%,毯秧质量减轻了20.52%~22.43%;栽插质量以T4、T5最好,丛苗数是CK的1.31~1.34倍,漏秧率、漂秧率和伤秧率分别比CK降低了3.48%~3.97%、2.28%~2.46%、1.93%~2.69%。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T4和T5为较佳的育秧基质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桑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浆、尿液代谢物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桑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浆、尿液代谢物的影响。选取18头体重(78.19±2.05) kg的杜×长×大阉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发酵桑叶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发酵桑叶。试验期69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发酵桑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组血浆肌酐、尿酸、甘油三酯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 <0.05),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有降低趋势(P=0.079)。3)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组尿液肌酐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液尿酸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组血浆谷胱甘肽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桑叶组血浆白细胞介素(IL)-2、IL-6、IL-8、IL-2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免疫球蛋白(Ig) A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浆IgG和IgM含量有提高趋势(P=0.084和P=0.068)。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发酵桑叶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改善了血浆和尿液代谢物含量,提高了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枝和肉桂枝生物炭吸附及钝化土壤镉效果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桑树枝和肉桂枝生物炭对水和土壤环境中镉(Cd)污染的修复效果,为实现木质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Cd污染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桑树枝和肉桂枝置于400℃慢速热裂解2 h制备生物炭,采用等温吸附试验研究其吸附Cd特征,通过盆栽试验检验其钝化土壤Cd以及阻止小白菜吸收富集Cd的作用效果。【结果】桑树枝生物炭(MB400)和肉桂枝生物炭(CB400)对Cd的吸附均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拟合,最大吸附容量(Q0)分别达到4 305.61、442.77 mg/kg,MB400吸附Cd的能力较强,这可能与其pH值、灰分(Ash)、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效磷(AP)含量较高有关。添加MB400可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AvCd)含量,但CB400处理没有显著效果。添加3%的两种生物炭,小白菜生物量明显提高,Cd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值)从对照的5.95分别降至4.29(MB400)和4.85(CB400)。【结论】两种生物炭对Cd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钝化土壤Cd,阻止小白菜吸收富集,且桑树枝生物炭的效果更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