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碱地春小麦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雁北地区有盐碱地242.28万亩,其中耕地171.69万亩,可灌溉面积占水浇地总面积的67%,为发展春小麦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缺乏针对盐碱地特点的栽培措施,套用一般水地小麦的栽培技术,不仅春小麦产量不高,而且连年种植春小麦引起土壤碱化。从1986年开始,我们在阳高县南徐屯和天镇县三十里铺开展了盐碱地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以改土保苗为中心的高产栽培技术。经1988年和1989年大面积示范,两年均获丰收,平均亩产307公斤,增产 28.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A_1、A_2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0
摘要:本试验表明,A_1型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_1与核内两对隐性不育基因ms_1ms_1 ms_2ms_2共同控制.A_2型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_2与核内一对隐性不育基因ms_2ms_2共同控制.相对的显性恢复基因MS_1MS_1 MS_2MS_2是独立遗传的,不存在累加效应,两对显性基因都与S_1存在互作关系,只要有其中一对就可实现对A_1细胞质不育系的恢复.A_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只有MS_2MS_2基因才能恢复.MS_1MS_1基因在A_2细胞质遗传背景下失去了显性恢复作用,成为S_2的非互作基因.雄性不育的核质互作具有普遍性和对应性,保持系则具有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穗蓖麻不留主穗打掐法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塔穗蓖麻引入我省以来,其丰产潜力得到普遍认可。但因熟性偏晚,分技力旺盛,使推广、普及受到了限制。永和县在推广塔穗大青麻和红秆塔过程中,试验、总结出不留主穗打掐法,有效地解决了当地无霜期较短而品种生育期较长的矛盾,产量大幅度提高,为推广塔穗蓖麻品种创出了一条新路。一、不留主穗打掐法的方式与特点不留主穗打掐法是在主茎顶端苞叶内刚刚开始分化形成的微小花序时把项梢打掉,选留主茎上部3—4个强芽成穗,主茎中、下部及分枝小的其余腋芽全部打掉。长成后远望就象高粱地一样只见德,不显叶;近观每株有3—4个密实的长果穗,就象三四柱香一样。因此,永和县的群众也把这种方法形象地叫做“三柱香”整枝法。其特点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黄花菜 开发利用盐碱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1990
摘要: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ina Baroni)又称金针菜,是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植物。一经栽培可连续采收15—20年或更长时间。栽培3年后,即可进入盛产期,一般亩产干花150—200公斤,亩收入可达600—800元。黄花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经分析,每百克干花含蛋白质12.4g、脂肪1.82g、维生素6.7g、钙403mg、磷260mg、铁17mg、β胡罗卜素0.5mg、糖32g,与番茄、红萝卜、白菜、波菜等蔬菜相比,含量居冠,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传统蔬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株顶端滴药对二代棉铃虫防治作用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主要害虫。其二代发生阶段,传统农药喷雾防治,因药剂作用面大,常可大量杀伤天敌,引起伏蚜猖獗,这是当前棉虫综合治理技术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据报道,二代棉铃虫产卵主要集中在棉株顶心与上部第1—3果枝的端部嫩叶和幼蕾上,其着卵量占总卵量的90%左右,以及卵孵化后低龄幼虫喜食嫩叶和为害棉株顶尖的特点,我们于1988年进行了棉株顶端滴药的局部施药方式,防治二代棉铃虫试验,以达到灭害保益,维护棉田生态平衡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下玉米幼苗叶片某些细胞器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华北农学报 》 1990
摘要:抗冷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在4~5℃低温处理 0、24、48、72小时后,三叶期幼苗叶片各细胞器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抗冷自交系各细胞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凝胶电泳有新蛋白质带出现;抗冷自交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不显著,仅有细胞质部分出现一条新带.蛋白酶活性在低温处理初期降低,24小时后升高,且不抗冷自交系比抗冷自交系升高的速度快.试验证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是鉴定植物抗冷性的重要指标,并发现有新蛋白质的适应谱带,是抗冷蛋白研究的重要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拌磷在高梁上的残留研究
《农药 》 1990
摘要:甲拌磷通用名phorate,商品名Thimet,具有触杀、内吸和熏蒸作用,主要用于棉花、小麦种子处理,防治蚜虫、红蜘蛛和地下害虫。应用甲拌磷熏蒸防治高粱蚜虫,其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尤其是克服了高粱群体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两次打顶高产栽培技术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芝麻(Sesamum indicum L)产量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期被认为是一种低产作物,因而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研究资料表明,芝麻产量同单株蒴果数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合理群体结构条件下,提高单株蒴果数,增加千粒重是芝麻高产的关键所在。芝麻是单茎(少数品种分枝)无限花序作物,由于单茎,限制了单株蒴果数;由于无限花序,使后期花叶生长变得无益,造成养分消耗、粒重降低。河北粮油所的研究证实了”芝麻苗期打顶双茎栽培”可明显提高单产。芝麻生长后期打顶提高产量的做法在生产中也时有应用。我们把芝麻苗期打顶和后期打顶结合起来,于1988—1989年对芝麻两次打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性试验和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季棉品种——晋棉5号
《中国棉花 》 1990
摘要:晋棉5号系从68—148品系中单株选育而成,1974年出圃,1978年通过所内试验,1981年通过山西省特早熟棉区品种区试,1982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83~1985年参加全国特早熟棉区域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