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与防治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本文对核桃举肢蛾的发生与地势的关系,越冬虫茧在土壤里的分布状况,成虫交配、产卵习性及部位等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明确了该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和生活习性。通过综合防治试验,使好果率由过去的43%提高到88.7%,效果十分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树木屑栽培毛木耳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近年来我省木耳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培养料、栽培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培养料由段木发展为木屑、农作物秸秆等。栽培方式也由段木发展为床栽、袋栽、压块栽培。场地既可在林间,也可在室内。具备了在广大农区生产的技术条件。为发挥我省资源优势,促进木耳商品生产的发展,1989年我们在和顺县食用菌厂进行了木屑压块栽培毛木耳的试验。一、试验方法菌种为毛木耳,来源于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试验在室内进行,以新伐杨木边材木屑为主料(心材另作他用)。用三级菌种压块栽培。栽培料配方:杨木屑8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塑膜小棚快速繁育果树接穗技术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果树一般是嫁接繁殖,接穗增殖速度慢,限制了新品种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在芮城、永济及万荣一些果园,采用塑料薄膜小棚技术快速繁殖苹果、梨树及葡萄新品种接穗,接穗的当年出圃量比露地嫁接提高了3.8—6.3倍,成苗提早了1年出圃。加快了果树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塑膜小棚类型 1.地下或小棚小棚应选在冬春小气候温和,风速低,光照好的地块,沿南北方向开挖一条坑道,坑深50—60厘米,宽45—55厘米,长度依自然条件而定。之后在坑道下部回填20厘米左右的地表肥土,施入农家肥。最后在坑上面架上水平支撑物,铺设塑料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中粘虫赤眼蜂和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试验
《生物防治通报 》 1990
摘要:甘蓝夜蛾(Barathra brassicae L.)是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晋中地区蔬菜田普遍发生,一年二代。一般年份百株被害率达30~40%,最低为15%左右。是本区菜田仅次于菜粉蝶的一种害虫。我们利用释放粘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和广赤眼蜂(T.ecanescens Westwood)防治甘蓝夜蛾,兹将结果整理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举肢蛾为害状况与防治措施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我省核桃树主要分布于东、西两山地区。西山主产区为汾阳、孝义、交口等县,东山主产区为盂县、昔阳、左权、黎城、平顺、陵川、安泽、古县等县,每县年产核桃都在50万公斤以上。这些地区大多是山、老区和贫困县,核桃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但是,由于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的发生为害,严重地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该虫是一种毁灭性的鳞翅目蛀果害虫,幼虫钻蛀果实,纵横穿食,带菌感染,致使核桃青皮腐烂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露地蔬菜高效益栽培技术
《山西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吉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2天,平均降水量579毫米。该县城关镇农民王结子在长36米、宽9米的露地上采用双层覆盖和间作套种等技术措施,一年收获4茬蔬菜,春甘蓝750公斤,番茄1860公斤,早白菜750公斤,秋白菜2000公斤,总产量达5360公斤,折合亩产13400公斤。在近年耕地急剧减少的情况下,进行高度集约化栽培,是提高蔬菜产量,增加收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这一栽培技术,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值得大力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B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应用
《华北农学报 》 1990
摘要:用经硫酸铵沉淀、高速离心并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NS—1小鼠骨髓瘤细胞触合,共获11株阳性杂交瘤细胞.经3次克隆化和ELISA检测,筛选出3个(1B_1、5D_6、6D_8)能持续分泌抗IBD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细胞上清液的ELISA效价为1B_1,3.2×10~(-2);5D_6,6.4×10~(-2);6D_8,3.2×10~(-2).腹水效价为1B_1,1.6×10~(-5);5D_6,8×10~(-4);6D_8,4×10~(-3).3株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分别为105(1B_1),97(5D_6),85(6D_8).它们所产生的单抗皆为IgG1,所对抗的抗原决定簇不相同.3株McAb皆有沉淀特性.利用间接ELISA抑制试验,在诊断中进行了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鹿花菌属志略
《真菌学报 》 1990
摘要: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鹿花菌属 Gyromitra Fr.的一系列研究导致该属传统的概念、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动。本文在接受了 Harmaja 将 Discina 和 Neogyromitra 合并在Gyromitra 名下的观点的基础上,报道了近年来作者在我国鹿花菌属研究中所确认的8个种。其中乳白鹿花菌 Gyromitra lactea 和新疆鹿花菌G.xinjiangensis 为新种,含糊鹿花菌G.ambigua、帚状鹿花菌 G.fastigiata 和亮鹿花菌 G.splendida 为我国首次报道。我国文献中所记载的鹿花菌 G.esculenta 在我国是否存在,尚需进一步调查。
关键词: 鹿花菌属 乳白鹿花菌 新疆鹿花菌 含糊鹿花菌 帚状鹿花菌 亮鹿花菌 鹿花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细胞组织培养的调控研究
《莱阳农学院学报 》 1990
摘要:本文对影响棉花愈伤组织发生和分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研究。指出植株再生的最隹程序是:下胚轴切段在用Gelritel固化的MS+2.4-D0.05mg/L+kt0.1mg/l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灰白色,半透明的松愈伤组织在附加kt0.05kg/l的MS液体培养基里诱导分化产生球形胚和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物在无激素的MS固体碚基上诱导胚的萌发,并于SH培养基上生根成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