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紫云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结构分析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是我国重要的稻田绿肥作物,为揭示不同地区种质资源遗传特征,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77份紫云英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结构分析.研究发现,77份供试紫云英种质资源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677~0.8686,可划分为6个聚类.不同地区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1363,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种群间变异占比13.9%,种群内变异占比86.1%.不同ISSR引物扩增信息鉴别紫云英资源的能力存在差异,构建了以P809第3,8,9,10,12,15扩增位点以及P886第1,3,5,9,10,11扩增位点为特征的指纹图谱,能有效区分77份供试紫云英资源.以资源所在省份为单元进行群体分析,供试紫云英资源遗传结构呈现分化特征,河南-安徽-江苏-上海资源遗传结构相似,构成北方亚群;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资源相似,构成西南方亚群;福建种质资源则呈现混合型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紫云英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猪圆环病毒3型TB Green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快速、灵敏且特异的检测方法,针对PCV3全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标准质粒,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建立基于TB GreenⅡ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TB GreenⅡ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在4.74×102~4.74×107拷贝/μL的标准质粒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建立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拷贝/μL,与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无交叉反应,组内变异系数为0.33%~0.62%,组间变异系数为0.40%~0.73%。对收集的13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PCV3 TB GreenⅡqPCR方法检出率为9.10%(12/132),高于PCV3常规PCR方法的检出率(4.55%,6/132)。综上,建立的PCV3 TB GreenⅡq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临床样品中PCV3感染的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研究等。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 TB GreenⅡ 实时荧光定量PCR 常规PCR 病毒检测


不同密度下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密度(52 500、67 500、82 500、97 500、112 500株/hm2)下6个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明确不同茎秆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剖析耐密品种的茎秆结构特性,以期为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改良进而提高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地上第3节和第4节穿刺强度、节间粗及株高均降低,穗位系数、地上第3节间和第4节间长粗比均增加,穗位高、穗下节间数、穗下节间长无一致性的变化规律.与52 500株/hm2相比,67 500、82 500、97 500、1 12 500株/hm2下株高降低1.41%~5.65%,穗位系数增加2.07%~8.63%,地上第3、4节平均穿刺强度降低4.25%~15.88%,地上第3、4节平均节间粗减少5.87%~14.27%,地上第3、4节平均节间长粗比增加7.73%~30.5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第3节和第4节穿刺强度、地上第3节间和第4节间长粗比、穗位高、地上第4节间长、密度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通过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建立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曲线模型,筛选出高产品种秋乐368,鉴定出了每个品种的最适密度,仅有秋乐368既耐密又高产.不同密度条件下,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第3、4节穿刺强度和节间长粗比是影响产量的较重要性状;地上第3节茎秆对密度因素的敏感性弱于地上第4节;在高密度条件下,第4节茎秆质量好坏对产量有更重要的影响.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YB-1503菌株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方根结线虫是一种全球性的植物寄生线虫,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为了挖掘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高效生防菌株,利用平板稀释法从严重发生根结线虫病的番茄根结中分离出24株细菌,并根据不同菌株的培养液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死活性及其盆栽防治效果筛选生防菌。结果显示菌株YB-1503培养液对根结线虫的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最高,处理48 h时达70.0%,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盆栽防治效果最好,为65.8%,同时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YB-1503鉴定为坚强芽胞杆菌Bacillusfirmus。此外,菌株YB-1503发酵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南方根结线虫的过氧化氢酶、羧酸脂酶和乙酰胆碱脂酶的活性,并降低线虫的抗氧化能力,增加线虫活性氧含量,从而导致线虫死亡。由此可见,菌株YB-1503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拜赖青霉菌株47M-1的抑菌活性成分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菌株47M-1对多种芝麻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本研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菌株47M-1培养48、96和144h时的代谢物,并分析上调差异代谢物在HMDB数据库的分类情况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情况,进一步锁定潜在的活性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并验证部分上调代谢物的抑菌活性。经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筛选出105种上调差异代谢物,上调差异代谢物在苯丙素和聚酮类化合物超类中富集最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辅因子生物合成、嘌呤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ABC转运体等通路。通过含药平板法对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进行验证,其中柚皮素、原儿茶酸、D-(-)-奎宁酸、橙皮素、3-(3-羟基苯基)丙酸、3, 4-二羟苯基丙酸、4’, 5, 7-三羟黄烷酮、迷迭香酸、佛手苷内酯和圣草酚,对芝麻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明确了菌株47M-1产生的潜在抑菌活性代谢物的主要类群和关键代谢通路,并验证了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为菌株47M-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拜赖青霉 代谢组 抑菌活性物质 苯丙素和聚酮类 代谢途径


紫花苜蓿田春季阔叶杂草除草剂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适用于紫花苜蓿田防除春季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了对紫花苜蓿安全且对春季阔叶杂草防效好的除草剂。室内试验表明,供试的11种除草剂中仅有唑草酮、吡草醚、乙羧氟草醚等3种除草剂对紫花苜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发现,40%唑草酮WG 30~66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和10%乙羧氟草醚ME 75~90 g/hm~2处理对春季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株防效为83.68%~97.32%,鲜重防效为73.18%~95.62%,且对紫花苜蓿有较好的安全性,增产12%以上。综上所述,在紫花苜蓿返青期进行唑草酮和乙羧氟草醚处理可用于紫花苜蓿田春季阔叶杂草防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杂草防除 紫花苜蓿 春季阔叶杂草 除草剂 安全性 防效


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 郭予元 吸浆虫 小麦蚜虫 发生期和程度预测 小麦穗期保护 复合防治指标


越冬期覆膜对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17 个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覆膜越冬处理和自然越冬处理的油菜生理特征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然越冬处理的各品种(系)油菜全部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品种(系)间冻害指数和越冬率差异显著,苗期SPAD值与冻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覆膜越冬处理可使油菜越冬期生长温度保持在 7℃以上,比自然越冬处理提高5.1~11.6℃,油菜生育期缩短2~6 d.各品种(系)油菜越冬期覆膜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产量达3 647.71 kg/hm2,增产幅度为5.2%~112.1%,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尤其是分枝角果数实现增产.17 个油菜品种(系)中,V2 的抗寒性仅次于对照V17,产量也较高.此结果为黄淮区域甘蓝型冬油菜高产栽培和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丹参根腐病菌拮抗菌株贝莱斯芽胞杆菌Bv1-4的筛选及盆栽防效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防治丹参根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健康丹参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丹参根腐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Bv1-4。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序列分析,将菌株Bv1-4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对丹参根腐病菌层出、腐皮和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5.54%、68.28%和66.87%;进一步的抑菌谱测试表明Bv1-4对菜豆壳球孢、齐整小核菌、细极链格孢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Bv1-4后,丹参茎叶和根系鲜重较无菌水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提升率分别为70.97%和70.37%;Bv1-4分别与丹参根腐病三种病原菌先后混合接种后,调查发病等级计算防效均可达80.00%以上。综上,Bv1-4生防性状优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有较好应用潜力。


谷子HAK/KUP/KT钾转运蛋白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对低钾和高盐胁迫的响应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T/HAK/KUP (HAK)家族是植物中最丰富的钾转运体家族,对植物的生长和环境适应具有重要作用。谷子是抗逆耐瘠研究的模式植物,然而,谷子中HAK家族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基因组序列信息,鉴定出29个谷子HAK基因(SiHAKs),并对该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蛋白结构、染色体定位、基因复制、表达模式和逆境响应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 SiHAKs分为5个进化簇(Cluster I~Cluster V),成员数量分别为11、9、3、3和3。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基序分析表明,谷子HAK家族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不同Cluster的保守性依次为:ClusterIII=Cluster V> Cluster II> Cluster I> Cluster IV。(2)串联复制是SiHAKs扩增的主要原因, 15个SiHAKs位于串联重复中。(3)171个转录因子可能结合到不同SiHAKs的启动子上,这些转录因子包含ERF、NAC、MYB和WRKY等家族中的大量成员,可能授予了SiHAKs对非生物胁迫多样的响应机制。(4)基因表达聚类将SiHAKs分成3组:GroupI、Group II和Group III,多数SiHAKs在张谷和豫谷1号2个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具有一致性;不同Cluster表达水平总体表现为:Cluster III> Cluster V> Cluster II> Cluster I> Cluster IV。(5)根系中表达水平较高的11个SiHAKs用来检测对低钾和高盐胁迫的响应。在低钾胁迫后, 8个SiHAKs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1个SiHAK显著降低, 2个SiHAKs变化不明显;而高盐胁迫后,3个SiHAKs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个SiHAKs显著降低,其余6个SiHAKs变化不明显。SiHAK15受到低钾和高盐胁迫的响应最为强烈,其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51倍和22倍。(6)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反映出不同Cluster间SiHAKs的功能差异。ClusterI主要在根系中表达,可能参与谷子根系K+的吸收;ClusterII不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推测其参与K+的吸收、转运和生长发育等多个生物过程; Cluster III受到低钾和高盐2种胁迫的诱导,显示出维持谷子K+/Na+平衡和抵御盐胁迫的潜在作用;ClusterIV在被检测的多个组织中几乎不表达;ClusterV不同成员对低钾和高盐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可能发生了功能分化。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解析谷子HAK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植物中钾高效利用和耐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 谷子 钾转运蛋白 KT/HAK/KUP家族 盐胁迫 表达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