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拮抗菌防治葡萄采后病害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葡萄采摘后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病害普遍发生,主要包括灰霉病、葡萄曲霉腐烂病、根霉腐烂病、青霉病等,严重影响其生产和商品价值.目前葡萄采后病害控制仍依靠化学防治,化学杀菌剂的长期施用可导致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并增强病原菌的抗药性.采用拮抗菌控制葡萄采后病害是替代化学杀菌剂的一种绿色、环保且安全的防治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葡萄采后侵染性病害及症状、拮抗菌的来源及应用现状、作用机制及联合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增强生防效果等内容,并对拮抗菌防治葡萄采后病害进行了展望.


不同产地甜瓜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分析和膳食风险评估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产地甜瓜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状况,探明其残留风险.该研究以2020年广西,海南、河北、辽宁、江苏、吉林 132 份甜瓜样品为研究对象,参照DB65/T 3970-2017《蔬菜和水果中 17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开展了样品中6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水平的定量分析,比较了不同产地甜瓜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差异,进而开展了各产区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风险排序.甜瓜样品中残留 5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脱落酸残留样品占比最高为72.13%,其次是多效唑、矮壮素、氯吡脲、烯效唑,残留样品占比分别为11.48%、9.29%、4.37%、2.73%.残留的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在0%~0.119 7%,平均值为 0.015 2%;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在0%~9.714 1%,平均值为 0.669 2%,均远低于 100%,处于安全水平.风险排序得分,无高风险植物生长调节剂,且不同产地残留样品风险得分不同.综合残留样品占比、急、慢性膳食风险评估及风险得分来看,eMRL建议制定修订多效唑、矮壮素、烯效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分别为9、4、1 mg/kg,且脱落酸和多效唑的残留风险相对较高,建议加强关注.
关键词: 甜瓜 植物生长调节剂 风险评估 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


扁桃内果皮结构与理化性质研究
《现代园艺 》 2024
摘要:为研究薄壳扁桃和厚壳扁桃发育过程中内果皮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以薄壳和厚壳扁桃各12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染色、切片、扫描电镜观察来研究其发育期内扁桃内果皮结构差异,测定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含量及PAL、C4H、4CL、CAD、POD、PPO的木质素积累相关酶活以及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来研究扁桃发育过程中内果皮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扁桃发育过程中,内果皮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增加,PAL活性变化与4CL活性、CAD活性、PPO活性变化极显著正相关(r=0.6671**、0.6893**、0.6776**),与POD活性变化显著负相关(r=-0.5418*)。4CL活性变化与CAD活性变化极显著正相关(r=0.6701**),与PPO活性变化显著正相关(r=0.552*),与木质素含量显著负相关(r=-0.5566*)。PPO活性变化与木质素含量变化极显著负相关(r=-0.6888**),与半纤维素显著正相关(r=0.5998*)。本研究发现,扁桃内果皮木质素沉积是从导管部分开始,厚壳扁桃比薄壳扁桃能更早完成内果皮的木质化,厚壳扁桃在花后51d即可完全木质化,薄壳扁桃的硬化周期则比厚壳扁桃晚7~14d。在扁桃发育过程中,薄壳与厚壳扁桃内果皮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均增加。


杏树叶果及土壤矿质营养的动态变化分析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苏路克’杏(Prunus armeniaca L.‘Suluke’)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发育期的杏叶片、果实以及不同深度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对杏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杏园土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杏树果实发育的整个阶段,不同深度土壤N、P、K、Ca、Mg、Cu、Zn、B和Fe矿质元素整体波动均较大;杏叶片中N、P、K、Ca、Zn、Fe元素含量均下降;除N元素外,杏果实中各矿质元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幼果期内其他各矿质元素含量明显大于果实成熟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N、K元素对杏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有较大影响,土壤中N、K、B元素对杏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有较大影响,且叶片中P、K、Ca、Mg、Fe对杏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有较大影响。综上,建议(生产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幼果期前(4月上旬至中旬)需满足土壤中N、P、K肥;在果实膨大期前(4月中旬至下旬)需叶面喷施N、Ca、Cu、Zn、B、Fe肥;在硬核期前(5月中旬至下旬)需叶面喷施P、K、Mg肥;在果实成熟期后(7月中旬至9月中旬),以施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


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综合评价新疆喀什地区复播谷子品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新疆喀什地区复播种植的谷子新品种,同时为谷子品种筛选提供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本研究以'冀杂金苗'、'豫谷18'、'陇谷32'、'陇谷29'、'陇谷23'共5个谷子品种为试材,选择11个评价指标(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单株草重、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米率、抗倒伏、谷瘟病),利用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赋权,采用DTOPSIS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谷子品种的抗倒伏性、谷瘟病对谷子品种的综合评价影响较大,权重分别为0.6191和0.2327,'豫谷18'和'冀杂金苗'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但'豫谷18'的产量明显低于其他品种,排在最后一位,'冀杂金苗'产量排在第三位.'冀杂金苗'(0.7468)综合性状稳定,产量中上,为3906.75 kg/hm2,适宜在喀什地区复播种植推广,替代'豫谷18'.
关键词: 喀什地区 复播谷子 DTOPSIS法 熵值 综合评价


播种模式对新疆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北疆小麦适宜的播种模式,以北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和新冬41号及春小麦品种新春44号和新春48号为材料,设置晚播冬小麦(10月8日播种,用B1表示)、极晚播冬小麦和冬播春小麦(10月28日播种,用B2表示)以及春播春小麦(4月4日播种,用B3表示)三种播种模式,比较分析了播种模式间小麦的生育进程、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B2处理的冬小麦较B1处理晚熟约7 d,生育期缩短162 d,出苗率、最高总茎数、LAI、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及总耗水量分别降低27.6个百分点、17.1%、11.5%、9.6%、3.7%和15.9%,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7%,平均经济系数和产量与B1处理无显著差异;B2处理的春小麦较B3处理早熟7 d,生育期延长约4 d,出苗率、最高总茎数、LAI和总耗水量分别降低28.1个百分点、7.6%、5.2%和12.3%,总光合势、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分别提高6.3%、4.0%、4.5%、24.0%和8.7%;B2处理下冬小麦较春小麦晚熟约4 d,生育期延长约3 d,出苗率和最高总茎数的平均值分别降低7.9个百分点和7.6%,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极晚播冬小麦和冬播春小麦的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其中产量与晚播冬小麦差异均不显著,熟期接近。综合考虑高产和节水及早熟的需求。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极晚播和春小麦冬播是北疆地区小麦的适宜播种模式。


钾肥用量对滴灌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北疆谷子适宜钾肥用量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疆北疆生态区春播谷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豫谷18号为试材,设5种钾肥用量(0、75、150、225、300 kg/hm2)的大田试验。测定谷子干物质含量积累、叶绿素含量、节间充实度、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各农艺指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K225处理为峰值,株高、穗长、穗粗、茎基粗、叶长及叶宽相比K0处理显著增加8.1%、26.1%、20.9%、22.6%、12.9%及9.4%。与对照(0 kg/hm2)相比,施钾处理使豫谷18号显著增产1.2%~6.4%,钾肥用量2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为7 891.1 kg/hm2。与对照(0 kg/hm2)相比,花后各时期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K225处理下达到峰值。干物质含量积累随生育期的延长呈“J”型曲线变化,干物质含量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积累速率在抽穗期-齐穗期达到顶峰。【结论】适量钾肥施入,对新疆北疆地区谷子生长发育影响显著,K225处理为新疆谷子钾肥最佳施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