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512条记录
新疆大豆产业发展特征与对策建议

大豆科技 2024

摘要:2022年以来,我国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坚持扩面积、提单产双轮驱动。新疆具备大豆优质、高产、高效和规模化生产的生态区域优势及生产优势,在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方面成效显著。文章以历年统计数据及行业部门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新疆大豆生产、仓储与流通、加工和消费、国际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发展特征,明确新疆大豆产业发展优势和短板,提出通过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大豆单产水平;加大大豆产销衔接,积极融入大豆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大豆扶持政策等措施促进新疆大豆产能持续提升。

关键词: 大豆产业 发展特征 对策建议 新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综合评价晚播甜菜品种的适应性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甜菜在新疆南疆特定生态区的生长发育特性,为新疆南疆晚播甜菜提高产量及含糖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喀什地区引进的14个甜菜品种为材料,测定甜菜生物量积累分配、收获株数、块根单重、产量及产糖量等11个产量相关性状指标,分析晚播甜菜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及划分聚类,综合评价晚播甜菜品种适应性。【结果】不同甜菜品种适应性不同,11个产量相关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生物量因子、块根产量因子及产糖量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886%。14个甜菜品种聚类划分为3类,其中品种KWS1130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及单根重等产量相关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最强,综合排名第一。【结论】甜菜品种KWS1130适宜新疆南疆晚播种植,且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和产糖量。

关键词: 甜菜 产量相关性状 综合评价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河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及植被养分特征数值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塔河中下游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和植被的养分特征,为胡杨林公益林核心区退耕地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支撑数据.[方法]以塔河中下游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的土壤和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S"形布点法、野外标准木全株收割法、多点混合方法分别采集植被和土壤样品,结合室内测定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数值进行分析.[结果](1)土壤养分含量和植被营养成分积累量均集中分布在Ⅳ区和Ⅴ区.(2)土壤垂直深度上,养分集中在表层土壤,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依次递减,但是在 60~100 cm土层处,呈现小幅增加.不同样地与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3)不同样地中残存棉花(棉秆、根系)及草本植物中全N、全P、全K、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有利于荒漠植被群落的生长和发育,提高群落演替速率,有利于塔河胡杨林退耕地植被恢复与环境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生态过渡带植被恢复与区域生态稳定.

关键词: 胡杨林 退耕地 初始年 养分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LED补光光质对设施番茄育苗的影响

现代园艺 2024

摘要:以5种不同光质LED灯为光源,自然光为对照,研究不同LED补光光质对设施番茄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光质处理均可显著增加番茄幼苗茎粗,白红2︰1光质处理的番茄单叶叶面积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光质处理,各处理叶片叶绿素值以红蓝7︰1和红蓝5︰1为最高,全白光、白红蓝2︰1︰1、红蓝7︰1、白红2︰1以及红蓝5︰1光质处理番茄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高32.8%、62.3%、41.05%、34.1%和21.5%,番茄幼苗光合速率以全白光和白红蓝2︰1︰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4.938μmol/cm2·s和14.575μmol/cm2·s。综合壮苗指数及其他生长指标得出:光照强度为100μmol/cm2·s,补光4 h,采用全白光、白红蓝2︰1︰1或白红2︰1为LED补光光质较为适合本地区设施番茄育苗。

关键词: 补光光质 设施番茄 育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玉米万糯188特征特性及高效栽培技术

农村科技 2024

摘要:鲜食玉米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鲜食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引进新的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是保证鲜食玉米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鲜食玉米万糯188特征特性,并从选地整地、播前准备、适期播种、田间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总结万糯188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者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万糯188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包装材料聚酯(PET)中乙醛迁移行为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简称聚酯,该包装材料在食品领域被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在食品包装应用中PET瓶的优势以及在常规使用过程中降解产生乙醛进一步迁移至食品中的过程。从乙醛扩散机理、乙醛迁移检测方法、迁移规律、迁移方式等方面介绍了乙醛迁移行为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乙醛 迁移 包装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异种质资源 新疆橡胶草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种质资源基本信息原产地:中国新疆天山山脉西段特克斯河流域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Kegen河流域、Tuzkol Lake、Tekec河流域等区域。国内主要分布在新疆特克斯县和昭苏县的特克斯河河漫滩草甸、盐碱化草甸,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产胶替代作物。来源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特克斯县和昭苏县特克斯河流域的河漫滩草甸、盐碱化草甸。生物学分类:菊科,蒲公英属大角蒲公英组多年生草本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晓灵主任医师治疗新冠后遗症中医临床经验案例

新疆中医药 2024

摘要:新冠疫情肆虐三年余,给全球各国人民带来后遗症的困扰不少,对个人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据报道,目前已经发现超过200种可以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和活动的长新冠症状,包括身体、心理和认知功能等。胡晓灵主任医师根据新冠后遗症的特点认为:新冠病毒感染属中医“疫”病范畴,可致机体气血虚弱,久病损伤肺、心、脾、肾等脏腑广泛损伤,不独局限于肺脏,使机体阴阳失衡,脏腑气衰,功能失调,从而临床表现各异。针对于具体病症如新冠感染后虚弱证、新冠重症后低热、新冠后腔隙性脑梗塞、新冠后汗证,胡师辨证论治,采取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新冠后遗症 疫病 中医 临床案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荒漠绿洲区大麦田阔叶杂草化学防除药效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大麦田阔叶杂草具有较好防效的除草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安全高效应用除草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调查各药剂处理小区的杂草株数和地上部分鲜质量,评价供试药剂对大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药后50 d, 20%双氟·氟氯酯WG 19.50 g/hm~2、10%双唑草酮OD 37.50 g/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210.00 g/hm~2、22%氟吡·双唑酮OD 165.00 g/hm~2、50%2甲·氯·双氟SC 450.00 g/hm~2、87.5%2,4-滴异辛酯EC 577.50 g/hm~2、25%辛酰溴苯腈EC 562.50 g/hm~2和75%苯磺隆WG 22.50 g/hm~2对阔叶杂草灰绿藜和卷茎蓼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较好,防效分别为90.87%~96.02%和94.15%~98.08%,各处理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0%双氟·氟氯酯WG、10%双唑草酮OD、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22%氟吡·双唑酮OD、50%2甲·氯·双氟SC、87.5%2,4-滴异辛酯EC、25%辛酰溴苯腈EC和75%苯磺隆WG可防除大麦田灰绿藜、卷茎蓼等阔叶杂草,且对大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关键词: 荒漠绿洲区 大麦 阔叶杂草 除草剂 药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药剂与球孢白僵菌对高粱蚜虫的协同控制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烟碱类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的协同关系,明确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与白僵菌的相容性及二者复配对高粱蚜虫的杀虫效果,本研究利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GZGY-1-3)和三种化学农药对高粱蚜虫的致死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1.6×10~5~1×10~9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为34.22%~89.90%。三种化学农药对高粱蚜虫的杀虫效果由高到低为吡虫啉,呋虫胺,噻虫嗪。通过化学农药和球孢白僵菌的复配,研究农药浓度和复配时间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评价二者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农药浓度越大,处理时间越长,对孢子萌发影响越大。用推荐农药剂量的1/8和1/10浓度处理后,菌药相容性较好,孢子萌发率均在90%以上。基于前期试验结果,测定菌药联合对蚜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菌药复配后的共毒系数均大于80,其对高粱蚜虫的致死率明显增高,表现为相加或者增效作用,其中,球孢白僵菌(4×10~7孢子/m L)与呋虫胺复配毒力最强,致死率达97.67%,共毒系数为135.37。因此,球孢白僵菌与三种烟碱类化学农药复配,当化学农药浓度稀释8倍以上,混合处理时间不超过4 h,二者的兼容性较好。球孢白僵菌(4×10~7孢子/m L)与呋虫胺复配效果最佳。

关键词: 高粱蚜虫 球孢白僵菌 烟碱类农药 相容性 共毒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