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果型番茄种质重要品质性状的筛选与评价
《中国瓜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选出综合品质比较高的小果型番茄品种,对市面上常见的56份番茄种质进行性状分析。通过对果实硬度、EC值、p H值、SSC(可溶性固形物)、(a/b)2(果实颜色)、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肉指数和心室数9个性状的测定,结合灰色关联理论分析,综合性状排名前10位品种的果实硬度、果肉指数、EC值、p H值和SSC分别介于0.29~1.74、0.91~5.96、4.60~6.33、4.25~4.58和7.27~10.00之间,果形指数、心室数和(a/b)2对品质评价不具有参考价值。番茄品质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有些性状之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而有些性状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体现出不同品种不同性状之间紧密又复杂的联系。通过关联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性状排名前10位的种质是426、504、114、458、524、456、74、457、508、529,关联度在0.744 3~0.825 3之间。这为小果型番茄育种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板栗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干燥工艺研究
《食品与机械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微波真空干燥方式下,微波强度、腔体压力等参数对板栗干燥过程中质热传递的影响规律。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水分含量和白度值为评价指标,确定板栗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微波功率、压力、干燥时间的最适工艺参数。结果显示:板栗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主要为加速和降速阶段,恒速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微波功率和真空度均对干燥时间有显著影响,功率越大,真空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干基含水率和水分比都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由回归模型得出板栗微波真空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时间12min,压力-56kPa,功率3kW。微波真空干燥的微波功率、腔体压力、干燥时间均对板栗品质有影响,以模型得出的干燥参数进行干燥,可保证板栗干燥后的品质,且干燥效率高、能耗低。


慢病毒介导稳定表达FABP4的小尾寒羊成纤维细胞系的构建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1株能够稳定表达FABP4的小尾寒羊成纤维细胞系,用于小尾寒羊未来的品种保护、开发与利用,首先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制备了小尾寒羊原代成纤维细胞,然后利用全基因合成法克隆了绵羊FABP4基因,并构建了过表达FABP4的慢病毒载体。经过包装后,使用获得的慢病毒感染小尾寒羊原代成纤维细胞,并通过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最后应用Western Blot鉴定FABP4蛋白的过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经过传代2~3次后,得到纯度较高的小尾寒羊原代成纤维细胞。滴度测定表明,当在96孔板中添加病毒原液量为10~(-4)μL时,观测不到荧光。当添加量为10~(-3)μL,能够观测到荧光,说明获得慢病毒的滴度为1×10~6TU/m L以上。利用制备的慢病毒感染小尾寒羊原代成纤维细胞,并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所有细胞均能观察到绿色荧光。应用Western Blot分析发现,在对照组几乎检测不到FABP4蛋白的表达,而在病毒感染组则能够清晰的观察到FABP4蛋白的表达,说明成功制备了稳定表达FABP4的小尾寒羊成纤维细胞系。


不同小麦品种对灌浆期高温的响应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小麦对花后高温的生理响应,以黄淮海地区的1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灌浆期高温对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分析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并比较品种灌浆后期抗高温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处理7d后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均高于田间自然生长小麦(对照),而MDA含量则低于对照;高温处理15d后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较对照明显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则下降.高温处理后各品种千粒重和产量均降低,豫麦49-198和郑麦366产量显著降低.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济麦22和石麦19灌浆期耐热性均较高;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籽粒千粒重3项指标可作为小麦耐热性评价指标.


玉米ZmNPR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从玉米高抗自交系D863F中克隆了ZmNPR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MH619241)的gDNA和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1 866bp,编码62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67.61kD,等电点为5.46。系统进化树比对表明,玉米ZmNPR1蛋白和高粱SbNPR1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高达97%。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NPR1在叶片中能够被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诱导并显著上调表达。同时ZmNPR1在玉米叶片、茎、根、雄穗、雌穗以及花丝中均有表达,在雌穗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研究表明,ZmNPR1可能在玉米粗缩病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黄河故道地区阳光玫瑰葡萄合理产量负载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适合黄河故道地区阳光玫瑰葡萄的合理产量负载量,以6年生阳光玫瑰葡萄植株为试验材料,设置11. 25、15. 00、18. 75、22. 50、26. 25 t/hm~25个不同的产量处理,以30. 00 t/hm~2为对照,比较各处理的新梢生长、果实发育、果实品质以及花芽分化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期,所有处理的新梢生长趋势基本一致,新梢长度、新梢粗度均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产量负载水平越低,新梢长度和新梢粗度越大。其中,中等产量处理的新梢生长适中,成熟期,新梢长度维持在150 cm左右,新梢粗度为13. 26 mm。葡萄果粒大小随产量负载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中等产量处理的果粒在成熟期最大,果粒横径与单粒质量分别为24. 73 mm和12. 40 g。同时,单穗质量随产量负载量的变化与果粒大小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中等产量处理的单穗质量也最大,成熟期为899. 95 g。果实硬度、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和抗坏血酸含量均随产量负载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中等产量处理的果实硬度适中,为0. 79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和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2. 8%、94. 0和4. 6 mg/kg。果汁可滴定酸含量与pH值随产量负载量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中等产量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0. 24%,pH值适中,为4. 772。随着产量负载量的增加,成花率与双花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中等产量处理的成花率适中,为98. 1%,双花率最高,分别为82. 4%。综上所述,中等产量处理综合表现最佳,因此,确定18. 75~22. 50 t/hm~2为适合黄河故道地区阳光玫瑰葡萄的合理产量负载量。
关键词: 黄河故道 阳光玫瑰葡萄 产量负载 树体生长 果实品质 花芽分化


解淀粉芽孢杆菌B10-26对芝麻的促生防病效果及其定殖能力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10-26的生防效果与定殖能力,采用浸种法、灌根法、利福平标记法、PCR法等对其促生作用、防病效果、定殖能力、胞外酶活性、抗生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10~8cfu/mL的B10-26发酵液对芝麻种子的萌发率及芝麻幼苗的根长、株高和鲜、干质量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幼苗干质量增加46. 51%; B10-26发酵液与菜豆壳球孢同时接种芝麻幼苗时,防治效果为37. 2%,而在B10-26发酵液灌根7 d后再接种菜豆壳球孢,防治效果达到61. 1%; B10-26菌株具有植株内部定殖能力,在芝麻植株根部定殖量最高,播种后12 d时达到6. 1×10~4cfu/g;胞外水解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B10-26菌株可以产生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不产几丁质酶;对B10-26菌株基因组中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其具有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fenB和srf AD以及聚酮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baeB。综上,解淀粉芽孢杆菌B10-26具有良好的促生防病及定殖能力,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芝麻茎点枯病 促生 生物防治 定殖


谷氨酰胺转氨酶改性花生蛋白质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推动谷氨酰胺转氨酶改性花生蛋白质的研究与应用,以改性蛋白质产率与持水能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花生蛋白质改性条件,并分析改性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随后,通过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变性电泳、质构分析等研究了改性对花生蛋白质结构组成与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酶量和pH值显著影响改性蛋白质产率和持水能力。谷氨酰胺转氨酶改性花生蛋白质的最佳工艺为:以加酶量144.20 U/g添加到pH值8.15的70 g/L花生蛋白质溶液中,45℃反应46 min,在此条件下,改性花生蛋白质产率为(83.17±0.38)%、持水能力为(45.63±0.24)%。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改性增加了花生蛋白质颗粒的尺寸与表面粗糙程度,造成花生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其中β-转角下降,而β-逆折叠从16.25%上升到22.90%。由于花生蛋白质分子内、分子间形成共价交联,产生分子质量大于70 ku的蛋白质亚基。通过改性的花生蛋白质功能特性有所改善,其中改性花生蛋白质的凝胶硬度、吸水性、吸油性分别是未改性花生蛋白质的3.94、1.41、1.30倍。上述结果表明,谷氨酰胺转氨酶改性花生蛋白质是可行的,且改性后的花生蛋白质功能性质发生变化,拓展了花生蛋白质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氨酰胺转氨酶 花生蛋白质 持水能力 二级结构 凝胶强度 亚基组成 改性蛋白质


井窖移栽配以三角栽培技术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在烟草种植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井窖移栽配以三角栽培技术对白肋烟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内源激素含量、化学品质以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井窖式移栽和三角栽培增加了白肋烟的株高、叶面积和单株叶片数,提高了大田生长期的光合速率;(2)井窖式移栽和三角栽培提高了白肋烟各生育期间叶片中IAA含量,并且降低了旺长期和成熟期JA与ABA的含量;(3)井窖式移栽和三角栽培降低了烟叶中烟碱的含量,提高了钾含量及中部叶糖含量,增加了经济产量;(4)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移栽方式是影响产量和产值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78.57%和61.96%,栽培方式是影响上中等烟率、烟碱和钾含量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68.62%、62.10%和54.74%,移栽与栽培方式对上中等烟率和钾含量存在显著互作效应,贡献率分别为6.95%和45.21%。
关键词: 白肋烟 井窖式移栽 三角栽培 光合速率 激素 产质量


免耕对土壤剖面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长期免耕措施对土壤孔隙特征、土壤结构及土壤水分参数等影响,可为阐明在小麦、玉米轮作过程中,长期进行免耕对土壤剖面物理特征的改善及其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CT扫描法定量分析了免耕和常规耕作0~100 cm土层土壤孔隙(80~1 000μm、>1 000μm、>80μm)的数目、孔隙度及孔隙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大团聚体、土壤容重、有效水含量及饱和导水率等。结果表明:长期免耕不仅提高了土壤>1 000μm、80~1 000μm、>80μm孔隙数,且其孔隙度也相应提高,较常规耕作孔隙数分别提高55.3%、58.2%、57.9%,孔隙度分别提高97.4%、39.4%、72.6%。同时土壤孔隙形态也得到了改善,孔隙成圆率提高。对不同土层而言,免耕更利于提高0~25 cm土层80~1 000μm和>80μm孔隙数以及0~45 cm土层>1 000μm孔隙数,且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5~40 cm土层>1 000μm、>80μm及0~20 cm土层80~1 000μm的土壤孔隙度。说明长期免耕对土壤剖面孔隙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免耕提高了0~25 cm土层土壤的有效水含量、0~55 cm土层饱和导水率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其作用深度在55 cm以上土层。通过CT扫描测得的土壤孔隙参数与常规方法测定的土壤物理参数之间存在极好的相关性,说明可从微观土壤孔隙特征来表征宏观的土壤物理性质。总之,长期免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孔隙状况,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及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促进作物的生长。
关键词: 免耕 小麦玉米轮作 CT扫描 土壤结构 土壤孔隙 土壤团聚体 水分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