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63条记录
水稻新品种龙粳34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新品种龙粳34是以高产、优质的垦稻8号为母本,抗病、耐冷、优质、早熟的龙粳13为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稻瘟病、耐冷性强、抗倒伏等优良特性。

关键词: 水稻 龙粳34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村生活垃圾长期堆放对土壤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河北省白洋淀地区"淀中村"垃圾堆周边土壤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变化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农村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对土壤生物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堆周边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改变,TN、TP、氨态氮、TOC含量明显增加,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随之发生变化。试验对距离垃圾堆0-60 m范围内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发现0 m处土壤的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分别是对照的9.42倍和4.33倍。随着与垃圾堆距离的增加,土壤中氨态氮和TOC的含量逐渐降低,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也呈下降趋势。数据分析表明,土壤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呈正相关,并且二者与氨态氮和TOC含量变化相关性显著。

关键词: 生活垃圾堆 土壤 硝化速率 呼吸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规律的研究

玉米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网袋模拟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不同阶段玉米秸秆氮、磷、钾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0 d的分解,玉米秸秆生物量38.9%~66.3%被分解,埋于土壤的玉米秸秆分解速度明显高于露天处理。腐解后玉米秸秆从组织结构上变得松散。经150 d腐解后,玉米秸秆的氮、磷、钾养分释放率分别为51.1%~67.7%、76.0%~89.8%、76.9%~91.7%。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腐解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定位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为培育抗倒伏性高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6—F2:18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三年两个地点对大豆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主茎节数QTL,分别位于A1、B1、C2、D1a、D2、F、G、H和N连锁群上;检测到10个茎粗QTL,分别位于A1、B1、C2、D1a、E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5个茎秆重QTL,分别位于A1、A2、C2、D1a、D1b和G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5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6%—27.0%;1个茎粗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9.0%—11.0%;6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6.0%—39.0%。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3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0%—60.2%;2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0.0%—23.0%;2年以上未重复检测到茎粗QTL。【结论】通过比较定位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QTL,发现这些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相关性。

关键词: 大豆 倒伏性 QTL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促生菌生长条件及促生效应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摇瓶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3株优势促生菌(FN,PD和SB)的生长条件和对大豆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3株大豆促生菌的最适温度均为25℃;FN在pH值5.0~9.0范围内生物量变化不大,PD和SB的最适pH值为5.0;1.0 g.L-1MnSO4对FN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D受MnSO4抑制明显,MnSO4能够显著促进SB的生长;MgSO4能够加快FN的生长,PD和SB均在MgSO4浓度为1.0 g.L-1时生物量最大;FN和PD的生长最适盐分浓度均为1.0 g.L-1,SB的生物量与盐分浓度正相关;不同的菌剂对大豆的株高、茎粗、根干重、根鲜重、植株干重、植株鲜重和根冠比均有一定促进作用,FN+PD+SB处理对大豆的促生效果最好,3种菌株对大豆的促生效果中存在协同效应机制。

关键词: 东北黑土 大豆 根际促生菌 促生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优质超级稻龙粳21的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粳21(原代号龙花99-45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寒地优质超级稻新品种,通过试验组装形成龙粳21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技术关键是按照龙粳21高产生长规律,协调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以强健稻体为基础,稳定产量构成因子,充分发挥龙粳21的高产潜力。

关键词: 龙粳21 超级稻 高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多小叶类型遗传规律初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合丰25×东农7296系谱法经5个世代选育获得多小叶突变体,并以其作为父本分别与4个小叶正常的栽培大豆配制杂交组合的F1、F2为试验材料,进行多小叶类型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数正常的不同大豆亲本与多小叶大豆杂交(3叶×5叶),F1全部植株均表现为5叶,说明5叶性状是受显性核基因控制;不同组合3片叶、3+4片叶、3+5片叶、3+4+5片叶、4+5片叶和5片叶类型组成遗传分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3片叶和>3片叶的遗传分离模式相同。杂交F2单株复叶为3片叶和>3片叶的个体分离的比例呈1∶3,符合1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因此,该多小叶突变体牡5796-3的复叶数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多小叶突变体可作为新种质用于大豆遗传育种及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关键词: 大豆 多小叶突变体 小叶类型 遗传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PAL和POD活性的变化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腐霉菌抗性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接种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matum)后下胚轴的中的PAL和POD活性,分析大豆与腐霉菌互作过程中,不同抗性品种下胚轴中PAL和POD的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腐霉菌后,抗病品种下胚轴的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次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抗感性品种接种腐霉菌后下胚轴的POD活性均不断升高;抗病品种POD活性增加速度、PAL和POD活性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

关键词: 腐霉菌 大豆 下胚轴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间杂交异黄酮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高、中、低)配制杂交组合,对33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中亲优势为正向优势的组合为15个,占全部组合的45.5%。具有超高亲优势的组合为12个,其中高异黄硐含量母本组合5个,占全部正向超高亲优势的41.7%,说明高异黄酮亲本杂种优势明显。18个栽培与野生杂交组合中超高亲优势正向优势组合为11个,中亲优势正向优势组合为13个,说明栽培与野生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明显,但14个栽培×野生杂交组合F2优势降低,表现为自交衰退,因此获得高异黄酮的后代材料仍需进一步选择。

关键词: 大豆[Glycinemax(L.)Merr.] 异黄酮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平衡施用氮磷钾肥料效应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对甜菜氮、磷、钾肥施用效应及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是影响甜菜产量的重要因素,氮、磷、钾各养分施用的最高增产率分别为56.0%、13.51%和10.64%;从养分效率看,中氮、中磷和中钾水平利用效果最好;氮、磷、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效和促进甜菜生长,中量水平的养分用量有利于各养分效果发挥。

关键词: 肥料效应 甜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