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每10年16.96g和790kghm–2;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每10年3507株hm–2;空秆率显著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kg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氮肥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近50年来第1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氮肥偏生产力(PFP)、氮肥农学效率(NAE)、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及主要器官氮含量对密度和氮素的响应差异。结果显示,1970s-2000s品种更替过程中,PFP和NRE呈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每10年3.41kg kg^-1和2.26个百分点。NAE在1970s-1990s呈显著递增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氮收获指数随年代递增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1.51个百分点;茎、叶和籽粒氮积累量随年代推进呈显著递增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递增0.09、0.07和0.12g株一;上述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各年代品种的氮肥利用效率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随密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形变化趋势,最高效率值出现在50000-70000株hm^-2范围内,现代品种的最高氮效率的种植密度高于老品种。各年代品种籽粒、叶片、茎氮素积累量和氮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呈显著递减趋势。各年代品种籽粒、茎和叶片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对氮收获指数影响各年代品种表现不同。上述结果表明,品种改良的氮肥增效潜力较大。在现有的品种状况下,增密不仅可以增产,而且可以显著提高肥料效率。
不同生态环境对水稻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响水火山玄武岩石板地和附近非石板地(对照)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水稻在子粒灌浆过程中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火山玄武岩石板地子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低于对照,淀粉分支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大于非石板地。非石板地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的峰值出现后5d内仍保持较高水平,而生长在玄武岩石板地上的试材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达到峰值后下降速度较对照快。同一生态环境不同氮肥水平下,酶活性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多施氮肥可以抑制ADPG焦磷酸化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但不同品种类型间也有所差异。稻米品质方面,火山玄武岩石板地其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及食味评分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直链淀粉含量则低于对照,而垩白米率、垩白度指标高于对照。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堆肥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本研究综述了目前广泛应用于堆肥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单链构象多态性、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扩增性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等技术的原理、方法与技巧、应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可能克服的办法。得出结论在堆肥过程的研究中,应充分利用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跟踪堆肥过程中重要菌群的变化、演替规律,以便更全面的深入认识堆肥过程的本质,为堆肥技术和工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堆肥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动态监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


猪捷申病毒Swine/CH/IMH/03株免疫原性的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Swine/CH/IMH/03株免疫原性,本研究将该PTV分离株灭活后分别与氢氧化铝佐剂和Montanide ISA 50V2佐剂混合,制成油佐剂疫苗,并采用不同免疫程序接种实验猪后对病毒抗体进行检测。抗体检测结果表明:PTV Swine/CH/IMH/03分离株能够诱导实验动物产生较高抗体水平,并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氢氧化铝佐剂混合制成的佐剂疫苗免疫效果优于Montanide ISA 50V2佐剂;而且一次免疫组与二次免疫组没有明显差异。通过PTV Swine/CH/IMH/03株免疫原性的研究,为后续猪捷申病的预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大豆杂交期间气象因子对杂交成活率影响的通径分析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3种熟期类型杂交组合(早熟×晚熟、相近熟期×相近熟期、晚熟×早熟)各10个,对杂交期间的日平均温度、日平均湿度、日降雨量及不同类型杂交组合成活率进行统计,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对杂交成活率影响较大,不同气象因子对不同杂交类型影响效应不同,早熟×晚熟组合在较低温度、较小湿度、无降雨的天气下成活率较高;类似熟期亲本组合对天气要求宽泛,在常温、低湿天气下杂交成活率更高;晚熟×早熟组合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小、无降雨的天气具有较高的杂交成活率。


土层置换犁消除豆田残留除草剂药害的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消除豆田残留除草剂对后作药害的新途径,本研究采用生物鉴定的方法,以甜菜为指示植物查明了豆田残留除草剂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中,向下层逐渐减少,20cm以下土层为安全土层。自主设计的土层置换犁实现了将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位置转换,即所谓的土层置换。应用该犁在有残留除草剂污染的豆茬上实施土层置换改土作业后,连续2年调查作物产量结果显示,土层置换区比对照区甜菜、马铃薯等作物长势好、杂草数量少;改土后种植甜菜,第1年、第2年分别比未改土的对照增产468.9%和805.7%;种植马铃薯分别增产177.1%和31.0%;种植玉米(第2年)增产2.0%。种植连作大豆(第2年)增产6.5%。同时在未受到残留除草剂污染的土壤上实施土层置换作业后,第1年种植马铃薯和甜菜分别比对照减产3.1%和5.6%、第2年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分别增产27.0%和5.2%。研究结果可为修复残留除草剂污染土壤、消除作物连作障碍和促进种植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