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赤眼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
《昆虫知识 》 1980
摘要:菜粉蝶是甘蓝和中草药板蓝根Isatis zinc-toria L.的主要害虫,用化学农药防治虽有一定效果,但其残毒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为探讨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1977—1979年我们先后于汾阳、交城、离石三县菜区找到了当地蜂种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和防治菜粉蝶的试验,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北方冬油菜防冻保苗技术的探讨
《中国油料 》 1980
摘要:近几年来,我省冬油菜死苗现象非常严重,犁毁改种的很多。每年收获面积只有播种面积的一半,有的年份有的地县更少,如晋东南地区1975年为54%,1976年下降为41%,1977年更下降到28.7%。这就严重地威胁着我省油菜生产的发展。 我院针对油菜发生冻、虫、病害造成大面积死苗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试验


谷子品种南北异地种植主要性状变化及其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为了加速谷子新品种选育和提高育种质量,我们在广东省乐东县和山西省长治市(以下简称南北两地)种植谷子品种,研究其性状变化,以期解决:(一)总结在南北两地种植的谷子性状变化规律,指导南育。(二)通过本试验选择适应性广的亲本材料。试验是将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农家品种于1977—1979年分别在南北两地种植(1978年南育实收98个,1979年南育实收91个,两年共鉴定189个品利种),以南北两地性状的相关系数代表其遗传力。本文主要根据试验资料提出一些看法。


棉花枯、黄萎病衰退现象的研究
《植物保护 》 1980
摘要: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上重要的土壤传播病害。棉花枯、黄萎病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害的基本措施。目前,在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病害衰退现象,表现在抗病品种连茬种植后,抗病品种本身病情逐渐轻微和连种抗病品种几年后、换种感病品种病情也大为减轻。如我省曲沃县安居大队是棉花枯、黄萎老病区,从1965年起到现在一直种植抗病品种,病情程度由只能种抗病品种到能种耐病品种;由耐病品种病害普遍发生到几乎看不到病害症状。绛县西晋峪大队1972年前由于此两种病害普遍猖獗,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计划面积。经种抗病品种2—3年后改种常规品种保苗率基本达到了一般大田密度要求。我所棉花枯、黄萎病圃13亩从1973年以来,其中


麦二叉蚜卵态越冬初步观察
《山西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小麦黄矮病是一种病毒病害,20年来我省曾多次大流行,危害甚重。传毒介体麦蚜在我省发现的有4种: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蚜和禾谷缢蚜,其中以麦二叉蚜传毒力最强。所以,麦二叉蚜的发生数量和比例大小(特别在秋苗期),对翌年黄矮病的流行轻重关系很大。据研究报道,过去麦二叉蚜在甘肃、宁夏、河北等省、区均能以卵越冬,我省则只发现以无翅成蚜、若蚜越冬。麦二叉蚜在我省能否以卵越冬呢?1978、1979两年我们在


提型杂交小麦优势及配合力的初步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杂种优势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杂交小麦的利用价值和前途。了解亲本诸性状的遗传规律、配合能力,对于选配强优势杂交组合和定向培育三系亲本颇为必要。1978-1979年我们对62个杂交组合及其相应的亲本进行试验,对杂种优势的表现程度及其亲本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作一初报。一、材料和方法选用本所培育和引进的9个提型不育系与9个提型恢复系轮配所得的62个杂交组合及其相应亲本,以当地推广种农大139为对照,共计81份材料。每个材料种植一行,行长2米,行距26厘米,株距5厘米。每区种植10行,设有边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地力及栽培条件为一般生产水平。


辐射突变体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山西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1971-1978年,我们曾以~(60)Coγ射线不同剂量,先后处理了冬小麦品种38个、杂交早代材料86个,分别获得了早熟、矮秆、抗病、大粒和多花、多实等类型的突变体,经多途径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选育效果。现就10年来关于辐射突变体在小麦育种中的运用问题探讨如下。一、育种目标与突变体的选择问题在棉麦集中产区,选育成熟早、农艺性状好的早熟小麦品种,对防御灾害,实现粮棉高产稳产,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如中早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
《山西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一、我省历年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组成及消长动态1957年以来,我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出现过8个类型,即条中1号、8号、9号、10号、13号、17号、18号、19号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直接引起抗锈良种丧失抗锈性的有条中1号、8号、10号、17号和19号等5个小种。它们在自然界的竞争中曾发生过4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从1957-1962年,流行小种以条中1号为主,条中8号次之。据1957、1959、1960年在太原、太谷、长治、稷山、运城、平陆、临猗等地鉴定结果,多属条中1号小种。1962年条中1号出现频率为61%,条中8号为30.6%。


玉米单交种与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关系的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玉米单交种制种产量低,种子供应不足,而且成本又高,是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了减少测配组合的盲目性,加快高产组合的选育进程,我们对玉米单交种与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关系即自交系产量因素在杂交种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试验方法与材料试验材料用1977年配制的单交种29个及其亲本自交系22个。试验采取随机排列,小区面积0.015亩,3行区,重复3次,种植密度以每亩2,500株计。收获中间行计算产量。

